美批經濟霸凌 中嗆邊談邊恐嚇 |
(本報訊)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14日表示,若北京持續升高緊張情勢,川普最早可能在11月1日對中國進口商品祭出高達100%的關稅,視中國下一步行動而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5日反擊,美方一邊要談,一邊威脅恐嚇,加徵高額關稅,出台新的限制措施,這不是與中方打交道的正確之道,敦促美方盡快糾正錯誤做法。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15日表示,本周中美將舉行一系列會議,在過去幾天美方已與中國進行了實質溝通,本周還會有更多溝通。他強調美國希望幫助中國,而不是傷害中國;總統川普仍期待在韓國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貝森特指出,目前尚不清楚中國近期對稀土出口的限制措施是否代表其貿易談判團隊內部的政治分歧,但他並不認為北京方面想成為「混亂的製造者」。不過,他也指出,如果中國想成為世界不可靠的夥伴,就需要和中國脫鉤。
葛里爾在接受《CNBC》專訪時指出:「很多事情取決於中國的決定。是他們選擇讓局勢升級。」他說,中方上周宣布全面限制稀土出口,若實施,將嚴重衝擊美國國防、科技、半導體及汽車產業。川普則威脅徵收「全面性高關稅」回擊,警告可能使全球兩大經濟體的貿易近乎中斷。
雖然川普本周稍早語氣稍微和緩,稱與中國「一切都會沒事」。葛里爾仍強調,美方不能容忍北京對全球高科技供應鏈「握有否決權」,並透露預定10月底在首爾亞太經合會(APEC)期間舉行美中領導人的「川習會」,目前仍在安排中。但是否如期舉行,將取決於後續局勢發展。他說:「我不想先替雙方做承諾,只要有機會對話,就該談。」
與此同時,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席哈塞特在《福斯新聞》訪問時,也強硬指責北京在稀土爭端中使用「經濟霸凌」手段,企圖迫使華府讓步,但川普的談判團隊「聰明且強硬」,這套策略已經失效。
哈塞特指出,中國經濟正陷入嚴峻困境,財政赤字占GDP比重高達14%,情況「幾乎像拉丁美洲的債務國」。他呼籲北京重返談判桌,「理性看待問題,因為川普總統與習主席是朋友」。
中國外交部1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林劍回應媒體詢問指出,中方主管部門已就稀土出口管制政策闡明立場,中國依法對相關的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目的是更好地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與穩定,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這也符合國際慣例。中方的立場一以貫之,清清楚楚。
林劍強調:「倒是美方一邊要談,一邊威脅恐嚇,加徵高額關稅,出台新的限制措施,這不是與中方打交道的正確之道。我們敦促美方盡快糾正錯誤的做法,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協商解決有關問題。」
中拒買大豆 川普怒批敵對行為
總統川普14日在社群上寫道:「中國故意不購買我們的大豆,是一種經濟敵對行為。作為報復,我們考慮終止與中國在食用油的業務往來。」
《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中國在與美國的貿易僵局中,已經找到了對方的致命弱點,就是美國總統川普對股市的執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美國的經濟無法承受與世界第2大經濟體的長期貿易衝突。另外,川普表示,由於中國不買美國大豆,他正在考慮終止與中國的部分貿易關係,並特別提到食用油。但貿易商和分析師表示,過去一年中國食用油出口量已經大幅下降,因此對市場影響微弱。
知情人士表示,中國之所以堅持立場,是因為它堅信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將導致市場暴跌,就像今年4月,川普宣布所謂的「解放日」關稅時那樣。中國預計,再次出現市場崩潰的前景,最終將迫使川普在本月底與習近平舉行的峰會上進行談判。
報導指出,股市仍是限制川普積極行使行政權的少數因素之一。川普經常以市場作為其經濟管理的即時判斷依據,他利用社群媒體大肆宣揚市場創下新高,並將其歸功於其政府的放鬆管制和減稅等政策。相反地,當市場出現波動,尤其是受到他激進的貿易政策影響時,他往往會選擇撤回或提出達成新協議的可能性。
儘管川普讚揚美國經濟強勁,但中國官員認為,貿易戰期間美國經濟的弱點將會加劇。許多經濟學家表示,隨著就業放緩、製造業萎縮和物價上升,美國無力承受與中國的另一場重大貿易戰。消息人士透露,習近平的強硬策略,是基於川普最終會屈服並做出讓步的信念。
另外,路透社報導,川普14日在社群平台真實社群上寫道:「我認為,中國故意不購買我們的大豆,並給我們的大豆農夫造成困難,是一種經濟敵對行為。作為報復,我們正在考慮終止與中國在食用油以及其他貿易領域的業務往來。」
報導指出,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廢棄食用油(UCO)市場,2024年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127萬噸,價值11億美元。由於中國去年底減少退稅,今年美國又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1到8月UCO進口量暴跌至約30萬噸,價值2.8億美元左右。因此,兩名中國的匿名UCO交易員表示,川普的言論,對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
俞大㵢:德州台商群聚 台美關稅會雙贏 |
(中央社)駐美代表俞大㵢表示,美國德州已形成愈來愈大的台商產業群聚,「台美關稅協定會是雙贏局面」,台廠根留台灣,但要往世界推展,美國在高科技、AI政策的發展中,台灣也是最好的夥伴。
長榮航空在10月3日開航桃園直飛美國達拉斯的航線,並在班機抵達時,於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舉行首航儀式,由長榮航空總經理孫嘉明、駐美代表俞大㵢等共同主持。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力推「美國製造」,並對其他國家進口產品課徵高關稅,愈來愈多台廠以德州為美國據點,環球晶、台灣「電子五哥」鴻海、仁寶、廣達、緯創及和碩等大廠都在德州加碼投資。
駐美代表俞大㵢受訪時表示,德州已形成愈來愈大的台商產業群聚,長榮航空開啟達拉斯直航,絕非偶然,是看準更多僑界、商界相互往返的龐大旅運需求。
他接續說,台灣廠商海外布局已見新趨勢,10年前,台灣FDI(外國直接投資)赴中國大陸的投資占了84%以上,去年只剩不到7%,反觀去年有40%的FDI是前進美國。
他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力推再次工業化,也符合台商的策略,「台美關稅協定會是雙贏局面」,台廠根留台灣,但要往世界推展,全球的需求不斷在增加,光在台灣生產不夠,要到客源最多的地方,也就是美國設廠,「美國也需要台灣,在高科技、AI政策的發展中,台灣是美國最好的夥伴」。在AI基礎建設方面,包括星際之門、輝達、蘋果等美國旗艦企業也紛紛加大在德州投資。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近日提出,將憑藉台灣建置科學園區的成功經驗,提供投資、融資和信用擔保的優惠,協助業者在美國建立產業聚落。
台灣建置科學園區的經驗是否會落腳德州,俞大㵢表示,地點還不確定,但這個概念美方非常肯定,認為台灣不光是科學園區,還有工業區的成功經驗,把生產鏈聚集在一起是很好的概念,希望引進到美國,但也盼美方提供水電、土地上的便利、能處理相關事宜的(one stop service)一站式窗口。
他也提到,以總體趨勢來講,台美間的貿易、投資關係只會持續增加,且雙方都有利,但台灣是美國主要貿易國家中,唯一未享受避免雙重課稅待遇的國家,一旦通過,對台美業者都有利,甚至可能會吸引在別國生產、比如說墨西哥的台廠到美國來,對台美關係很正面。
俞大㵢接續說,投入工業、高科技、半導體生產,當然需要培養足夠的人力,這也是美國跟台灣之間透過大學相關聯盟一直進行的事,「不是台灣的人力跑到美國而已」,是希望培育當地人才,因應逐漸成長的工作機會。
他強調,其實不光是工業生產,台灣也有鼎泰豐這樣的軟實力,現在美國可以買到味全、義美等食品,美國也宣布台灣鳳梨可以外銷到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