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情深姊妹團結一心舞臺上放光彩 (上)

陳龍禧

華人世界自古以來有七仙女神話故事,現代版的臺灣真實世界,以《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聞名的作曲家許石和夫人鄭淑華,兩人育有8千金許雅芳、許碧桂、許碧珠、許碧芬、許碧芩、許碧芸、許碧霞、許碧娜,1子許朝欽博士。其中訓練雙胞胎女兒許碧桂、許碧芸1969年組成「臺灣若比娜子(Taiwan Peanuts)」合唱團。後來為了推廣臺灣民謠,於1973年以5個女兒為班底,成立「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進軍歌壇,在臺灣、東南亞及日本巡迴演出,還曾上富士電視台表演,成功幫臺日兩國推展民俗文化交流。
世間除了「兄弟同心」外,還有一種「姊妹情深」。許家兩位雙胞胎大、二姊許碧芸和許碧桂,如同骨肉相連,其他妹妹也有特別的緣分,每個孩子都很懂事,會自動幫忙做家事。雖然過得很辛苦,但是老天特別眷顧,全家還是滋養出美麗的音樂花朵。最幸福是許家終於迎來一個弟弟許朝欽,而且讀建中、留學美國讀到博士,幫許家光耀門楣。
許碧芸表示,我知道「頭雁先飛群雁齊追」的雁行理論。若家人都能向前邁進,成功便水到渠成。因為家中人多,一家食指浩繁,父親雖每天忙著作曲、出版唱片,想要改善生活,但大環境不好收入有限,仍迫使父親必須投入收入較豐的演出,並教學生及女兒們接受唱歌訓練。其中許碧桂、許碧芸兩姊妹,1966年進入歌壇,初期取名「香蕉姑娘」合唱團,在國內歌廳、夜總會巡迴演出,後來改名為「臺灣若比娜子」合唱團。
雖說音樂可以舒緩生活中的各種壓力,讓人快速轉換情緒,甚至轉變我們的生理與心理感受,使我們更健康。許碧桂表示,父親教學是採日式教法。教學生時,對樂理要求非常嚴格,不但要能看懂五線譜,同時在發聲練習時加入各種不同技巧,讓聲音能夠更自然、更有感情,也會講歌曲典故,教我們一定要每天堅持練習,就是為了實現上舞台精彩表現,是尊重自己職業許下的承諾。
許碧芸補充說,父親通常會將練唱的情形錄音起來,然後再放給她們及學生聽,再仔細去分析不對的地方。要是平常沒有練習,無法達到要求,父親會非常嚴厲的加以叱喝,通常沒有達到要求是不能唱他的歌。至於唱歌外8姊妹之間,不同年紀我們可以做不同的事,能夠體驗不一樣的幸福。家人偶有不一樣的消費觀念,父母從小教育我們節約,至今各人都有一片天,但無論時間和距離的變遷,我們姊妹、姊弟的情誼永不減退。
許石培訓自己5 個女兒學不同樂器,5姊妹親密無間與父親共組「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一起從事職業表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碧桂回想父親教自家女兒,採取的是嚴格無比的「殺鷄警猴」方式。她回憶說「自己是老大,就要當幾位妹妹榜樣,沒有教好妹妹,帳常算在她頭上,以前5姊妹在後台聊天,只要遠遠聽到父親腳步聲,人人都噤若寒蟬。」
臺灣歌謠《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南都之夜》,是父親辛勤於文化的心血結晶,許碧桂認為父親為保存臺灣歌謠而付出的心力與精神,值得我們尊敬和推崇。她也覺得在1969至80年代末,「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紅遍日本、臺灣及東南亞演藝界,是父親一生另一偉大成就。我們5姊妹天天生活在一起,大家知道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只有努力在舞台上精彩演唱才可以呈現出多采的人生。
許碧芸認為「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1980年代常年在國外演出,共同的青春回憶,是5姊妹在日本很久學了很流利的日語,是不再演唱後成為導遊行業的基本能力,4女兒許碧娜,後來嫁到日本。當年搭配父親編曲,以西洋樂團編制,但使用傳統的國樂器,用月琴取代吉他、琵琶取代貝斯,再搭配嗩吶、二胡、大小鼓與鑼…等,加上親自設計前衛且炫目的裝飾,抓住觀眾的目光。
許碧桂、許碧芸都讚美四妹許碧娜,嫻熟7種樂器的才藝無人能及。她們認為這妹妹什麼樂器都無師自通,父親1980年往生後,合唱團能繼續維持,舅舅和她先後挑下編曲工作功不可沒,但她年輕時沒有認真練習也吃了不少苦。許碧娜接下父親傳承,「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才得以臺灣本土的音樂結合原住民歌謠,展現臺灣多元化社會所融合的獨特音樂風采,如此有韻味、協調好聽,她表現另一種舉世無雙的意境,樂的樂器巡迴演出海內外,表演活力十足!
「三個女人一台戲」真實生活比八點檔更精彩!許朝欽從小見識8個姊妹在一起聊天的功力。許碧桂回想早年交男朋友,當時父親並沒有反對長大的女兒和異性來往,可是5個一起表演的姊妹都團體行動,男朋友要通過像5燈獎一樣5姊妹這關,可不是一般人能招架得住。她說,父親雖然表面嚴肅,背後總是冷眼旁觀,事後會分析好壞給女兒參考,也是默默在關心女兒終身大事。
生活經濟壓力沉重,加上恨女不成鳳,許碧桂曾因學音樂沒專心,被父親用藤條打到受內傷,至今仍然偶而會痛。她說,父親後來發覺自己下手太重,以後開班授徒,雖嚴格訓練出名,但眼神真的是很威嚴,才會名師出高徒。臺灣名歌星如文夏、劉福助與林秀珠,從年少即受到父親栽培,詞曲作家黃敏1947年隨父親學聲樂及樂理,曾獲第20屆中興文藝獎,2011年獲頒第22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都出自他的門下。
許碧桂表示,1960至80年代,臺灣執政黨強力推行華語教育,臺語、日語歌大量被禁唱;加上唱片的盜版猖獗,造成父親生意難以持續,經濟上的負擔,家中生活上益顯艱苦。她認為還好父親改走教學及組團出國表演路線,既可宣揚臺灣,也可以做好國民外交。但是1963年在三重的唱片公司遭水患,所有生財器具全毀,父親喜獲麟兒卻遭遇破產,為躲債而避居他方,是許家最黑暗的一年,也是最高興的一年。
幾位姊妹都認同,弟弟許朝欽出生帶給許家否極泰來。許碧桂認為一家無處可住,父親仍勉力帶學生及她們巡迴唱,尤其是爭取贊助而獲得本土企業家支持,把籌備已久的「臺灣鄉土交響曲」推出世面,用本土音樂為號召,全臺打開更高知名度。許碧桂和幾位妹妹後來傳承父親,長年在征戰海外,父女同心向外國介紹臺灣民謠,堅守音樂之路,建立了在本土音樂上的地位。
回望來時路,在兒女許朝欽、許碧桂、許碧芸、許碧霞…的口中,父親許石雖是嚴父,但很愛家庭及家人,而且人如其名,做人做事意志堅似鐵石。她們強調,我們雖然與父親收穫了很多鮮花與掌聲,但從15、6歲少女就和父親離鄉背井,為臺灣歌謠付出的歲月,足以讓少年續髯,將中年的雙鬢及頭髮染白,父女同有疼惜臺灣鄉土、熱愛音樂的生命理念,這是一段臺灣音樂史不應空白的記錄。(未完待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