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周記週記】
聖家的喜悅篇 (72)

周道

(梵蒂岡新聞網) (接上星期)
周守仁主教專訪 -- 習安東神父(ANTONIO SPADARO SJ)

您在抵達北京後於西什庫救主堂(北堂)與李山主教一同舉行了晚禱。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的一幅畫像被放置在祭壇前,他是16和17世紀之間在中國傳教的傳教士。他仍然活在中國人的心中嗎?他對當今中國教會的教誨何在?
利瑪竇不僅仍然廣為中國人所知,而且無論在教會內外皆深受敬仰。他廣受中國天主教信友的尊重,也深為中國知識分子所推崇。甚至習主席也在他對國際社會的一次講話中對利瑪竇給予了讚譽。顯然,宣布利瑪竇為“可敬者”受到了廣泛的歡迎。我們正在為他被列真福品和聖品而祈禱,這在中國無疑將會使人心大快。
利瑪竇關於友情、基督信仰本地化、與相關各方進行交流並搭橋通道的教導,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仍為人們深切懷念。
一個人是否可以同時充當一個好公民和一個好基督徒?基督徒是否應該是熱戀祖國的愛國者?
正如我在最近文章《愛我們的國家還是…? 》中所言,愛自己的國家,實屬天主教會訓導的一部分。這始自為人熟知的耶穌聖言:“「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谷12:17)。 這表明對我們公民和基督徒來說兩個領域是需要兼顧的,二者並不相互排斥。此外,《天主教要理》第2239段中亦言:“公民的義務是與政府合作,在真理、正義、連帶責任和自由的氣氛下,給社會的福利作出貢獻。愛國及服務國家是基於感恩責任,並由愛德而來。順從合法當局和為公益服務,要求公民在政治團體生活里克盡己職。 ”
國家最大的資源是什麼?毫無疑問,是其國民。因此,愛自己的國家意味著去愛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尤其是其公民及居民。至於教會,她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資源不應該是教堂建築物,而是天主子民。愛要有具體的對象,而不是駐足於觀念之上。因此,愛我們的國家意味著要把國民的尊嚴放在首位。我相信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必須牢記同樣的使命,儘管可能會由於不同外在因素的需要而採取不同的方法。
故此,當政府恪守其使命時,人們便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反之亦然。因此,政府和教會之間最好能有對話的機會。為了國家,我們應該幫助政府變得更好。
香港教會面臨怎樣的挑戰?您和帕羅林(Pietro Parolin)樞機都稱其為“橋樑教會”。請問您如何解釋?
我已在多種場合表示,充當橋樑並非詩情畫意之事。如果一座橋要達到其預期目的,就必須讓人們能夠在橋上踏過,讓汽車能夠在其上輾過。否則就根本不必建橋。因此,挑戰在於需要面對來自各個方面的抨擊和批評。他們也許恐怕自己的利益和關注點會因橋的結連作用而受到危害。當然,我既能理解也能感受他們的顧慮。另一個選擇是無所事事,維持現狀,不求任何相互聆聽和理解的機會,而是抱著滿腹狐疑,對他們心中的邪惡者採取打擊性行動。
因此,就橋樑教會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將不同的和相反的各方聯繫起來,幫助他們視對方為渴望被聆聽和理解的人,協助他們以尊重和同理的心態聆聽對方,並希望能治愈他們的舊創,促進協作。
教宗方濟各多次表達了他對中國的熱愛,以及訪問中國的強烈願望。他在中國被視為怎樣的一個人物?
許多天主教教友照舊尊稱他為聖父,並讚賞他為中國教會所做的一切。我在此行中幸會的主教們對他持肯定態度。至於那些反對(中梵)臨時協議的人,他們似乎對教宗方濟各不太接受。
關於喜歡和不喜歡的點擊率,並不存在統計數據。但根據我看到的和讀到的,再加上我在旅途中遇到的天主教信友的態度,我認為,中國的大多數天主教信友都忠於教宗方濟各,他們也希望臨時協議能給他們的教會帶來可喜的變化,包括教宗方濟各與習主席的會晤。
中國政府對教宗方濟各亦是極為敬重。他們特別欣賞教宗的開放思想和包容精神。他對整個人類的熱愛被認為與習主席所倡導的價值觀相吻合,這些價值集中體現於習主席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在教宗方濟各早已表明自己對中國人民的熱愛以及訪問中國的期待之時,中國政府亦願意看到這一心願的實現並不應是一件令人稱奇之事。讓我們祈禱這一心願能夠實現,這不僅是為教宗方濟各或是中國,而是為整個世界的。
教宗方濟各正在教會中推動一條共議的道路,期望教會的所有成員不僅要相互聆聽,而且更要學會聆聽引導我們前行的聖神。您在聖救主主教座堂的講道中表示,聖神是團結的神,而不是分裂的神。這一見解如何能促進中國教會內部在愛的共融方面進行更緊密的合作和交流?
我的講道會如何促進中國教會內部在愛的共融方面更密切的合作和交流尚有待觀察。然而,“共議同行”或“同道偕行”的主題已在我們整個行程中與各教會領袖及機構會晤中有了明確的表達,而且也似乎得到了良好的回應。然而,如何付之於實踐將取決於各自所處的當地環境。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在各自的文化及社會政治背景中學習和理解共議同行或同道偕行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無論如何,我仍可滿懷信心地說,北京教區與香港教區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不僅會繼續下去,而且將不斷深化。既然主教和政府鼓勵我訪問大陸其他教區,我深信這是對我們與在大陸的教會進一步拓展同道偕行關係的盛情邀請。
(全文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