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文友社】
西班牙海鮮飯的滋味 ▪龔則韞▪

人生裏,難忘的時光有許多,依偎父母膝前的孺慕戀戀,考試第一名的飄飄然,找到一個有前途的工作的喜悅,喜結連理的幸福,弄璋弄瓦的報喜,讀一本好書的浸潤,寫出一篇好文章的舒展,與好友享受一個下午茶的逍遙……都是一章又一章發出珠玉光輝的故事。
從小住在海邊城市,與旗津等漁港比鄰,市場裏每日有許多的新鮮漁獲,媽媽手巧,每餐都會有一道醬油煎魚,或者芹菜炒烏賊,或者油爆蝦,或者炒蛤蜊,或者閩式煎幼蠔餅,一個月都不會重複,爸爸吃得心花怒放,兒女更是狼吞虎嚥,等媽媽從廚房忙完坐下吃飯時,已是殘羹剩菜了。
一日讀到蘇東坡,寫信給兒子:「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如水,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之有也;取其大者,炙熟,正爾啖嚼,又益煮者。」那是他被流放海南島時的情景。台灣的蠔偏小,就叫「蚵」,我無法想像大蠔的美味。
美國蠔和蛤蚌又大又鮮美,美國人好蘸紅醬生吃,剛抵美國時,如見原始人汝血啖肉,嚇得花容失色,我只能學蘇軾與酒並煮。倏幾,入鄉隨俗,也生吃蠔和蛤蚌而樂此不疲,直到後來食後腸胃不適,常有瀉肚之況,就與之漸行漸遠。此外先生大眼睛雖然來自香港,但是總是覺得吃海鮮麻煩又容易嗆到,魚刺一滑「如鯁在喉」的險象環生,不巧還得進急診。因此我們漸漸遠離美味的水產而不自知。
多年前,女婿陪著住在夏威夷的親家公爾尼來訪,一起去馬裡蘭州貝瑟斯達市中心(Bethesda)的JULIO飯館用餐,爾尼點了西班牙海鮮燴飯,稍後,服務員端來一個像中國炒菜鍋上桌,上面鋪滿五顏六色的海鮮,下面是西班牙飯,分量不小,夠四人分食,給我留下一個意猶未竟的好印象,也勾起對媽媽海鮮廚藝的想念。
三年前的十月八日,住在維吉尼亞州的韓秀邀吾等至貴府嘗美食,我們盛裝,帶了一個裝在楓葉型水晶瓶的楓漿和一罐自製酒釀做為伴手禮,大眼睛駕車前往赴約。正午準時到達,他們夫妻在門口歡迎,相擁入屋,看到廚房裏的流理檯上正燜著大鐵鍋,餐桌上佈置得十分雅致,已擺好蠟燭、刀叉、頭抬、沙拉,引得我垂涎欲滴。她本就是一位藝術家,做美式百納被多年,很會配色,家中擺滿作品。因為Jeff曾出使雅典三年,她浸潤於雅典古文化中,像一朵愛琴海浪花,美得出塵超凡。家裏的佈置充滿地中海風格。
我們被請入座,對著廚房門,這是中國規矩的主客位置,她端出了一大盤西班牙海鮮燴飯,擺在餐桌正中央,然後與夫婿背著廚房門坐下,看著她塗著蔻丹的手指捏著一張紙巾輕輕點著額上和鼻尖的汗珠,絲毫未打亂美麗的妝容和頭髮。
她說:「做這飯的材料必須新鮮,一大早Jeff就開車載我去超市買半磅花枝、十二粒新鮮干貝、十二隻大蝦、十二隻紫黑色青口、十二粒新鮮蛤蠣,回來泡水吐沙清洗乾淨,然後才準備調料、配菜,一樣一樣地、有板有眼地清洗切粒切絲,然後洗一又二分之一杯的西班牙米。」
在她的《文學的滋味》中有這道主食的食譜(台灣商務印書館,二O一三年出版,第一百七十頁),但是沒有寫出以上的步驟,這是主廚者的秘笈。
看著桌上一幅油畫般五彩繽紛的菜餚,呈現畫家高更的綫條。我們不忍取食,但是不敵誘惑,還是伸手拿起刀叉開始慢慢吃,讓舌頭和美食跳探戈,踩著「慢、慢、快、快、合」的口訣和節奏,鮮甜色美味香,與文學的靈魂相擁貼面,好像在天堂裏漫遊。
她說:「番紅花的鹽很重要,沒有了它,就少了那麽點意思。」我腦子迅速轉了一下,家裏用的是喜馬拉雅山的粗鹽,也許明天就該去購入番紅花鹽,以便我的廚藝能上一層樓。十二年前去波蘭附近的鹽坑旅遊,旅客搶購井鹽,可能也是為了提高料理的層次和味覺的敏銳接軌。
她的書裏說,這道菜手續繁瑣,飯店裏企圖省事會減掉一些步驟,但是家裏做,就會按部就班,比較可口。西班牙人大節日時一定烹煮這道主菜。
Jeff在一旁時不時進廚房端來一些小東西,這一點跟大眼睛相似。
最後的甜點是法式馬克龍夾心小餅,有六個顔色,熱情如火,嗜甜的我不禁開懷大吃。
飯後,我們移坐客廳,面對闃靜的窗外,葳葳蕤蕤的大樹,捧著茶,聊著另一個時空的文人往事情懷,夏志清、張愛玲、胡適……勾出一網文學的滋味、記憶、品味、魔幻和坐標,都是佇立未來歷史的典故。透過韓秀的肩頭,恍惚間看到我媽媽在廚房的背影和她回頭同我說話的美麗輪廓,她中英混血具有的高挺的鼻樑和凹進的深藍眼珠在召喚我。
享受美食和知性的談心交織出人生最幸福的時刻,就在那個午後,深入我的骨髓和基因。
後來,尤其是大眼睛大病手術後無法言語的時刻,我在病榻邊輕輕細說回味那道西班牙人大節日時必然捧出的主菜和那天閑聊的隻言片語,他閉眼聽著,均勻的呼吸,安詳的表情,給我很大的安慰,撫平身處黑洞的恐慌和孤獨。
我想說:「有你,溫暖了我。」
(2020年11月30日寫於馬裡蘭州珀多瑪克;
原載於2020年12月18日世界日報副刊)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