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頭城農場卓陳明阿嬤愛心分享田園夢

陳龍禧

小孩在空曠草地自由奔跑,上班族能放鬆的地方已經很少了。宜蘭「頭城農場」,在創辦人卓陳明(卓媽媽)尊重自然生態環境觀念,利用農業生產、自然生態、及農村文化等資源,致力提供遊客休閒遊憩,能親身體驗農村生活,已成為臺灣休閒農業標竿農場,是個可遠離塵囂、老少咸宜的旅遊好地方,儼然是座早年臺灣的傳統農村,已獲得「行政院農農委會」與「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合辦,第一屆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
卓媽媽的昔日經歷相當傳奇。在清水讀完初中後,考進人人想投入的教職,錄取率很低的臺北女師,畢業後在三重當國小升學班老師。然而她在臺灣輕工業興起,成衣興盛的年代,想多賺錢而辭職轉換跑道,投身成衣加工業,成為業界少見的女老闆。當時每天生活忙碌,但她一直沒忘記想當老師這件事,也常想起在清水的孩提時代日子。她說,為規劃退休生活,1970年為實現兒時農村生活夢想,想創造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因緣際會之下跑到頭城買下近80公頃的山坡地當生日禮物,於1979年創設「頭城農場」,從此胼手胝足,就轉變人生。
買山坡地後,卓媽媽依照理想中的藍圖,開墾種了整山果樹的「頭城農場」。沒有務農經驗的卓媽媽那時才發現「果樹不是種下就會長大,還要施肥除蟲,所以整年都很忙!」雖然朋友大都不看好,但是她用行動告訴大家,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不會覺得累。
好心有好報,199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發展休閒農業。卓媽媽說「頭城農場」的水源跟翡翠水庫是相同山頭,中間沒有經過住家汙染,純淨度很高。憑藉著零污染的優勢,順利通過甄選。當農場順利通過甄選,卓媽媽便下定決心,要將這塊寶地與大家分享。
卓媽媽回想1994年正式成立「頭城休閒農場」。那時要將個人夢想的鄉村生活,轉換為觀光休閒農場,並不容易。在剛轉型遊客也不清楚的情況下,她曾教過書,就想要如何把大自然的花草,通通變成活教材介紹給客人。而且要把農業時代在農閒季節會輪流到三個姑姑家串門子,都會有『等路』帶回家的人情味融入。」
卓媽媽希望提供道地的農村環境,讓來訪的客人透過所見、所聞,悠閒徜徉在大自然中。「她用心打造農場的一草一木、原始風景,從冬暖夏涼的土牆厝、農村餐點、菜園以及各種農村動物,到樸素悠靜的鄉村別墅,可說應有盡有。就是卓媽媽這份懷舊心情,農場天天無限量供應古早味點心、臺灣傳統小吃,成為銀髮遊農場的最愛。,偶爾導覽介紹自己創辦的農場,所到之處都能說的頭頭是道。
卓媽媽表示,當初買這片山,原只想種菜自己吃,隨著農場規模漸漸擴大,自己也認為可成為環境教育的理想處所,她重視自然生態及永續農場的經營特色,早被政府為循環農業示範農場之一,並整治成一座以生態永續發展的優勝美地,是合乎聯合國「里山倡議」認證的農場。歷經卓媽媽多年整建及種作,現在農場面積有122公頃,可能是她每天早上6點就巡農場的關係,今年83歲,穿梭在山間農道上依然健步如飛。
雖然農場員工六十多人,據說,耳聰目明的卓媽媽曾清晨開車赴傳統菜市場買菜,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事情都不願意假手他人。她指出,日治及國民黨剛撤退到的年代物資很缺乏,養成她喜歡簡單、樸實、惜物的觀念,可以用的東西,都捨不得丟,現在管理有機循環農場內的很多資源,都是循環再利用,絕對不浪費!
「頭城農場」擁有自然溪流和茂密青翠的林相,以及有機種作的稻田、果園和蔬菜園。卓媽媽以園區內許多枯枝倒木為例說「這些除了可以拿來當作柴燒窯的燃料,也配合生物炭技術,可以用來做為除臭、土壤改良、甚至盆栽體驗等用途。」包括果皮、動物糞便等都可以進行發酵做成有機肥,生成有機菜田後再循環運用。
卓媽媽號召了許多優秀的勇士在農場工作。當傳統農場面臨再造,阿嬤大兒子卓志宏、美國雙碩士回來掌理「藏酒酒莊」總經理,進行農場轉型;二兒子卓志成、媳婦江山富美,加入餐飲住宿陣容;在國外取得企管碩士(MBA)的企畫經理暨環教專職人員林宏達;擁有「化腐朽為神奇」巧手的董事長秘書莊幼惠;永續教育推廣中心執行長瞿德淵;榮獲農委會「農遊大使」銀牌認證的輝哥王義輝,以及瑞士食農大廚David,都是她的得力助手。
卓媽媽導覽「頭城農場」的自然生態、有機及循環農業的運用,如數家珍。她介紹「農場是臺灣第一批接受休閒農業輔導的業者,在經營設計和農場資源的運用上,都朝有機、多元生態及物資循環的永續發展。農場內有30畝有機蔬菜園、水稻體驗區、迴圈再利用的堆肥廠、綠籬草毯、昆蟲旅館、動物區、蝴蝶園、體驗教育區、烘培窯及焢窯場等。」
「頭城農場」初成立即打造成為有機休閒農業。為將循環農業資源循環的概念落實與深耕,因此藉由盤點農場內農林畜可用資源,以及將相關循環技術導入與串接,形成完整的農業循環、食物循環和生態循環,讓遊客於休閒旅遊,同時了解循環農業的概念。例如導入生物炭技術、使用蔬果廚餘機產生堆肥原料、打造利於生態循環的獨居蜂昆蟲旅館,並且栽種草毯等,讓農場在生產和生態上達到資源利用效率極大化、廢棄物減量甚至零廢棄的運作模式。
臺灣近年來農場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以環境教育做為主要經營目的,是「頭城農場」與一般生產農作物販售經營的農場不同。瞿德淵執行長常帶團導覽農場自然生態及特色,他介紹在農場中處處可見循環農業的創意與用心。駐場藝術家莊幼惠善用廢棄資材製作各種實用又美觀的創意生活品,如廢維士比玻璃瓶製成的搖鈴、使用生物炭及廢棄木材製成草毯畫框;瑞士食農大廚David的綠色廚房,使用農場產出的有機農產品,以創意巧思烹調成宛如園藝造景的美食拼盤。
卓媽媽認為,人類經歷了瘋狂追求經濟成長與消費的20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紛紛慢下腳步,回頭檢視人類與地球的關係。人類逐漸意識到地球與人類是一體的,無止盡地消耗地球資源,只會造成環境的破壞。而沒有了支撐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人類終究無法獨自存在於地球上。有了循環農業系統化的核心價值,讓「頭城農場」脈絡更清楚,更知道如何改善及運用現有的農場資源,達到農業循環、食物循環和生態循環的目標。」
配合推動循環農業,卓媽媽希望能為農業廢棄物找到新的運用方式,維護土地的穩定與永續,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她說「農場向來都以健康養身為主軸,在順應自然五行、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提供少油少鹽的食材,讓民眾能夠在大自然中做瑜珈,得到身心靈的放鬆。她深信人本來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員,在這個宇宙裡面,順著自然來和諧運作,就要靠我們自身做起。」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