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粵劇樂器

甘子

粵劇樂器組合是多樣性的,它以高胡、二弦、小提琴、 椰胡等多種樂器為主奏樂器。在不同行當和不同唱腔的伴奏和在不同場景的音樂演奏,樂器組合上有多種變換,如硬弓組合和軟弓組合等等,而粵劇伴奏的多樣手法也是跟隨時代同步進展。
1.- 二弦——拉弦樂器,是粵劇音樂「硬弓組合」 中的領奏樂器。二弦是一種傳統的拉弦樂器,其形狀構造與二胡相仿, 但體積較小,它由琴頭、弦軸、琴杆、山口、琴碼、琴筒、琴弦和琴弓八大部分構成,大部分為竹所製造,琴筒蒙以蟒(蛇)皮。有兩根弦,琴弦多為絲線,但也有用金屬弦。竹弓,馬尾夾於琴弦之間拉奏,二弦屬於弦樂器族內的弓拉弦鳴樂器類。
2.- 椰胡——拉弦樂器,俗稱「椰殼」,源於潮州,1924年由呂文成等旅居上海的粵樂家來廣州演出時帶來廣州, 20世紀20年代末為粵劇吸收採用。其結構與其他拉弦樂器胡琴相近,由琴頭、旋把、琴杆、山口、琴碼、琴筒、琴弦和琴弓八大部分構成。椰胡形似板胡,琴筒用椰殼所製造,呈半球形,面板微薄梧桐木板,背面開5個小孔,成金線眼狀,琴杆慣用烏木或紅木,兩根絲弦,貝殼為琴馬(竹、 木馬亦可),竹弓, 馬尾,屬於弦樂器族內的弓拉弦鳴樂器類。椰胡音域較窄,一般只用兩個把位,相當於一個半八度,其音色深沉柔弱、優雅和諧而富有特色,在粵劇音樂中多用於伴奏富有民間音樂風格的「南音」 等唱腔,是中音色彩樂器。
3.- 竹提琴——拉弦樂器。 粵劇音樂「硬弓組合」 中的主要樂器,行內習慣簡稱「提琴」,它是一種傳統拉弦樂器, 明萬曆年間( 1572—1619 )已經流行,其形狀與二弦相似, 大部分結構為竹所製造,以較粗大的竹筒作琴筒, 筒面不蒙蛇皮, 而以桐木作面板。張兩根弦, 琴弦多為絲線, 竹弓, 張馬尾, 夾於琴弦之間拉奏。屬於絃樂器族內的弓拉弦鳴樂器類。內外弦按四度關係分別以e—a1(正線「工五」) 定弦。 也有人在伴奏「二黃」 板腔時, 為圖方便, 內外弦分別以d—a1(正線「尺五」) 定弦。 竹提琴音域為一個半八度。竹提琴音色和諧悅耳, 古樸纏綿,仿似鼻音,別具一格。 它常與二弦搭配, 為主奏樂器; 也可單獨與低音樂器搭配, 作色彩樂器用。
4.- 笛仔——吹奏樂器, 又稱「小嗩呐」、 「海笛」、「細笛」、 「細班」、 「尾笛」。 在粵劇音樂中, 它是高音區重要的吹奏樂器。 它的形狀和構造基本與大笛相同, 但形制比大笛小而更顯精巧。 其音色較為清亮、 高亢、熱烈。 粵劇常用笛仔有三種:一號笛仔筒音為g1;二號笛仔筒音為a1; 三號笛仔筒音為b1,音域均可達兩個八度。 粵劇中, 笛仔多與文鑼相配,常用於熱烈、歡樂的氣氛和場面, 以吹配樂為主。
5.- 大笛——吹奏樂器,又稱「大嗩呐」、「頭笛」、「大班」,清代稱為「蘇爾奈」,它是民間運用最廣泛的樂器之一,屬於木管樂器族內的吹孔簧鳴樂器。兩晉時期,嗩呐已流行於新疆地區。明正德年間( 1506—1521 ) 傳入廣東,粵人按需要加以改造。在粵劇音樂中,是一種次高音的特色樂器,大笛形狀結構是在一椎形木管上開8個音孔(前7 後1), 木管上端裝一細銅管,銅管上端安裝一個蘆葦做哨嘴, 為演奏者吹奏所用,木管下端承接一個銅做喇叭口。 大笛哨嘴較薄,音色高亢雄壯,音量較大。有的藝人能控制氣息,吹出柔美的笛音。粵劇大笛分「長杆」 和「短杆」 兩種。早期戲班以「短杆」主吹「牌子」、傳統例戲和烘托渲染場面氣氛,以「長杆」用於伴奏。
(資料參考中國粵劇網)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