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馮明芳有機生態思維臺灣農業現契機

陳龍禧

全臺灣位置最北端,通過有機驗證的「石門有機農場」,經營者馮明芳將生態鏈循環,運用在農場的細節裡,是位有智慧和想法的有機農。他在農場入口兩旁的中型水盆內種植蓮藕,水盆利用魚菜共生的概念建構,屬於一種垂直的食物鏈。水盆裡不只養魚,其中數盆還養田螺,田螺會幫忙清理泥土環境,也是一種高經濟價值的螺類。
馮明芳原來從事建築及開建高速公路事業。在一個偶然機會,認識「北海岸有機農業推廣協會」發起人鄭庚和,受到熱忱感召而投入有機農業,並已經投入資金超過三千萬臺幣。馮明芳表示,食安問題日趨嚴重,在思考要錢還是要命的問題後,想到已經不愁吃穿,生活過得去,加上週遭有朋友,中年就癌症或其他病變相繼離世,自己又有三高及糖尿病的問題,乃決定漸漸放下事業,改行從事有機農業,三年後所有毛病消失無蹤。
剛開始時,馮明芳是在坪林從事有機農業,包括丈母娘、太太等親朋好友都不看好,覺得他買有機肥料,不用農藥,好像頭腦有問題。鄰家看他種的東西長相不佳,徒手拔草抓蟲,都好意要幫忙噴殺蟲劑、除草劑,可是他都技術性婉拒朋友好意。他說「後來種出來的大陸妹,那種口感和味道,真的是至今都難忘。所以才堅決一定要種有機,並分別種出桂竹、火龍果、香蕉、百香果、鳳梨以及一些葉菜類,總共種了一甲多。」
用心投入兩年多,整片農作綠意盎然,青山綠水真是讓人看了心曠神怡。原本告訴馮明芳土地要用盡管用的叔叔,竟然準備要回土地,這也等於宣告他投入整地、改善土質的心血是白費了。馮明芳有了那次經驗後,決心重新另起爐灶,自己在石門買地開墾,也就是現在的「石門有機農場」。
創立有機農場最初衷的理念,是讓更多人吃到自然、安心、健康又好吃的蔬果。馮明芳認為「病從口入」這說真對。現在以最自然的方式,運用邊養蚯蚓邊種植蔬菜的蚓菜共生系統概念,微生物菌培養各式菌種擴菌…等方式來種植作物,只為了種出不受到化學藥劑汙染的蔬果,讓大家吃到健康的蔬果,健康就是馮明芳最大的使命,也是他致力推動的農作方式。
決心種植有機蔬果,前幾年馮明芳曾遭受農地周邊及朋友異樣眼光看待,覺得他是個傻瓜,花了好幾百萬買地,又花了幾百萬建置設施及温室,天天拔草種菜,有時晚上抓蟲抓到11、 12點,常常從凌晨做到三更半夜,有時菜會被蟲吃光光,這陣子的心血就這樣沒了,但他「學中做、做中學」哪邊有課學就去哪邊上,3年才慢種出漂亮的蔬果,也研究出一套與土地相處的模式。
走到農場溫室門口,馮明芳指著門口幾根束在一起的乾燥竹子,這是「獨居蜂」的公寓,馮明芳說這種獨居蜂體態小,卻是農場的大幫手,除了授粉,還可以除害蟲,實際上,我們對於蜂有一種誤解,世界上高達8成以上泥壺蜂都是獨居蜂。馮明芳的農場幾乎都使用自製肥料,完全不使用化學品,他說「利用自然授粉種出來的菜沒有化學物質,自然能安心食用。」他從產地到餐桌嚴格把關。
馮明芳從無到有開始經營,一步步看到環境改變。他說「讓生態萬物又回歸平衡,一同在這片土地成長著,一切也就值得了!」費時費工的作法,一開始十分辛苦,他也同時在錯誤之中學習改進,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目前已有穩定的製作品質,同時也將這樣的理念傳達給其它農人們,一起營造有機種植的環境。
馮明芳的有機農場裏特意養殖蚯蚓和一種類似麵包蟲模樣的昆蟲,牠們都是生態與土壤的大幫手。他對這種養殖方式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他蓋長長的大型溫室,讓整個山谷遍地翠綠,隨著季節變化而有不同的作物收成,說是靠天吃飯一點也不為過!
參觀馮明芳的育苗室,菜苗就在很細心的呵護下成長。整個室內空間有兩道門,骨架用料採鋼構設計,內建全臺灣最省水的育苗系統,以水資源再利用的模式運作。他說「控制好溫度,才2天時間菜苗就看得出明顯成長。當黑夜來臨時,還有提供補光源的植物燈,一般苗要花上十幾天,但在石門有機農場的幼苗只要七天左右就可以拿來種。奶油白、小松、日本萵苣、菠菜等葉菜類,透過這樣的系統設備而得到完整照顧。
掀起帆布,馮明芳介紹太平二號蚯蚓,這種蚯蚓細長但很小隻,在土裡面能靈活運動,溫度控制在十度到二十度左右,可以24小時一直吃一直分解,最後就會變成有機肥料。另一個大桶子裝的是密密麻麻的黑水虻,高蛋白質黑水虻不但可以餵雞,還能消化廚餘及農業廢棄物,約十五到十八天羽化成蟲,處理廢棄物交給牠省時又環保,將廚餘變黃金的概念,在此得到最佳印證。
馮明芳表示,建場之初很多人不看好,但用一步一步用行動證明,他不用化學農藥,也能一樣種好菜。他介紹其它微生物菌培養的桶子,分門別類擺放在農場,可見在管理上更要花上許多心思,又俱備豐富的生物知識,更重要的是堅持做下去的信念。馮明芳在各處細節都做得很週到,這座有機菜園在轉角處設置捕蛾燈,防止飛蛾來此產卵,減少對作物的危害,所以有機蔬菜也用最完美的豐收來回報。
如果將花費的時間計算進去,馮明芳每小時賺的錢可能還不如最低工資高。其他還面臨拿到有機認證需要花費的時間和取得相關文件,到為種植或飼養的東西找到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挑戰。傷腦筋的不僅有規模問題,還有供給有機農場的東西往往成本都更高。他說,用的成本一般要貴三到五倍。在給產品找買主方面,生產成本太高,而市場的承受能力又有限。如果不是證明給世界,那就是證明給他自己。
花費鉅資種有機蔬菜背後,馮明芳最先賺到身體健康。至於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育,不僅僅只有看得見的菜園區域,就連水底下的水世界也很有趣。參觀不用電的魚菜共生,看蓮藕、田螺、孔雀魚成為鄰居。馮明芳解說生態桶內裝六七分滿的土,接著種植蓮藕再加入爛葉做為肥料,倒入清水等待發酵沉澱之後再試放孔雀魚,當蚊子在水面產卵,就是孔雀魚最佳的食物來源,從源頭就根除蚊子,因此在園區裡幾乎看不到蚊子的踪跡。彼此維護水中環境環環相扣,只見一桶桶的生態桶成排而列,就好像要去山中的別墅度假一樣,真是氣勢十足!
「一分肥一分糧;十分肥糧滿倉。」有好的肥料才有漂亮的蔬菜,馮明芳新型態的蚓菜共生系統農作方式,已然改變傳統「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作業流程。原來要種到好的蔬果,其實不一定要用農藥,以大自然循環的概念,加上人們的智慧,也找出一條不一樣的路。馮明芳從無到有開始經營,一步步看到環境的改變,讓生態萬物又回歸平衡,一同在這片土地成長著,一切也就值得了!原來臺灣全新思維的農業轉型,已經有了新的契機!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