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粵 劇 篇

牛叟

馬、紅
廣州好,粵劇震羊城。
「人人愛看紅線女,
家家喜聽馬師曾」。
難得幾回囘聞。
有一個時期,大約在1955年,馬、紅由香港返回廣州後的一段日子,行走在廣州街頭,商店的收音機中,播出的内容,多是馬師曾和紅線女的粵劇唱段。一方面是四九年以後,文化生活單調貧乏,戲改不斷,動輒犯禁,藝人都要參加政治學習,改造思想;二來是馬、紅二人的藝術造詣,深得大衆喜聞樂見。更重要的是,馬、紅是由香港歸來的,又是什麽思想,什麽政策的偉大勝利。
「人人愛看紅線女,家家喜聽馬師曾」此為田漢先生詩作中之一聯。田老大一生從事戲劇事業,又是《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 的作詞人。其家慈大人易克勤,於二十年代即與毛澤東有交往。也幫助過江青去上海田漢主持的戲劇團體工作。但文革劫難中,田漢被誣為文藝黑線頭目,慘鬥不休,迫害致死。
馬、紅在當時受特殊禮遇,並非當局敬重人才,重視粵劇傳統,實則,要樹立樣板,以影響港、澳及海外的文化,藝術界人士,可以起到誘鳥之作用。
馬先生素有芙蓉膏之癖好,當局都能容忍,提供方便。 放寬法例,作特殊處理,享受與章士釗先生同等優待,非馬連良先生所望能及也。此乃政策之内外有別。 至於本地藝人,已入彀中,毫無利用價值,挨窮抵餓,無人憐顧。
豆沙喉
廣州好,粉墨寫春秋。
馬仔夫妻歸故里,
滿城爭說「豆沙喉」。
冇耐被人揪。
粵劇名伶馬師曾(時人稱爲馬仔)與紅線女(鄺健廉)夫婦,1955年由香港囘廣州定居並加入廣東粵劇院工作,曾轟動一時。二人合作演出的《搜書院》更風靡遐邇。馬氏之豆沙喉(又名乞兒腔,黑衣腔),與紅線女唱腔之高亢、甜潤、相得益彰,使廣州之粵劇愛好者得到了一次最難能可貴的欣賞機會和藝術享受。
可惜好景不常,一搞思想改造,二人旋被揪出批鬥,慘矣。馬師曾在文革前鬱鬱而逝,逃過一大劫難。
其他各省的地方戲劇種的演員,尤其是創有個人自身流派的著名演員,除個別有利用價值而又識做者,多生活淒苦不堪。據田漢、翦伯贊的調查記錄,全國較大劇種桂劇的名演員,每月只得十五元收入,有些貧病交加,無法生活,甚而自盡者有數人之多。桂劇名演員、武生小蘭魁、名旦玉芙蓉夫婦,用餐時僅有辣椒拌苦菜葉為佐。「非是斯人僻嗜辣,囊中匱乏買餸錢。」明知長期食用辛辣食品,損害嗓音而無可奈何。
冇耐一粵語,沒有多久的意思。
乞兒腔
廣州好,人愛乞兒腔。
韻味迴腸醇酒醉,
橫加批判冇商量。
邪毒太猖狂。
馬師曾先生的乞兒腔,是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在粵劇前輩生角名家積累的,豐富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發展、創新出來的一種極具特色的唱腔。深沉、寬厚、感染力強,有利於表現各類人物情境。亦莊亦諧,栩栩如生,多年來,為民衆接受,讚譽、模仿、傳播。而中國近幾十年的戲劇改革,對許多民衆喜愛、藝人們窮畢生之力,刻苦磨礪創造的藝術精品, 摧殘殆盡。一代名家唱腔、多成絕響。
政治獨裁下的文化獨裁,只能是千人一面,百調一腔,而且一定是頌聖歌德的陳腔濫調,決不會有什麽生命活力的。即使將長期根植民間,具有深厚基礎的、為民衆喜見樂聞的各種文藝形式,曲調、一經「改造」(改編、閹割、竄寫),掏空了其靈氣,抹去了其特有的風格,換上了愚民、造神的八股説教後,也無法得到民衆的内心喜愛,無法贏得民衆真誠地感動,也一樣的蒼白無力。即使場面再輝煌,陣容再龐大、角色再齊全、服裝再華麗、音響再現代,也是無法使邪毒的病態軀體和空虛的心靈精神煥發的。最多只能去欺騙、麻醉民衆於一時。糖衣毒品,毫無助於人體和心靈的健康。

紅線女
廣州好,女姐逞風流。
紅豆相思南國后,
荔枝苦澀逆風舟。
偉大陰陽頭。
紅線女,被人暱稱為「女姐」。
紅線女亦被譽爲南國的粵劇皇后。
紅線女亦被周恩來稱之爲「南國第一顆紅豆」。
紅線女有一曲《賣荔枝》,名噪一時。
批判、鬥爭紅線女時,其一大罪狀,為抗拒不演「樣板戲」,就是反對江青的革命文藝路線。紅衛兵小將充當了一囘特級理髮師,給她剃了個陰陽頭。半邊剃光,半邊保留長髮,恐怕也是「史無前例」。佛教師姑剃光頭,方便受戒。也有女藝人剃光頭者,並非罕見。記憶中港星莫文蔚小姐就有過剃光頭照片。迄今爲止,本人孤陋寡聞,似乎還未見過另一個「陰陽頭」。紅線女陰陽頭遊街示衆,也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創舉,雖未入健力士大全,亦決不會淡忘。
《南方日報》資深編輯、名記者鄔維止先生在挨批鬥時,曾有詩句:「丈夫不掛順風帆」。被誣為極右分子,備受折磨致死。紅線女有幸,還有剩餘利用價值,由周恩來「保」了下來,後來還排練上演了「紅色娘子軍」強人所難,也真難爲她了。
羅家寳
廣州好,名伶羅家寶寳。
文武小生精演技,
就是不肯撈稻草。
成日拿來搞。
粵劇名伶小生,傑出演員羅家寳先生,時為廣州民衆最喜愛的藝人之一。由於不善逢迎諂媚跟隨權勢,堅持風格,反抗無理斥責,故長期處境極爲艱辛。上場演出獲掌聲,下場卸妝挨批鬥,尋常事體,亦世紀奇觀。羅家寳先生的罪名極多,懲罰羞辱,層出不窮,然依然故我,難奪其志。
後終以「壞分子」罪名,送往勞動教養。待八十年代獲釋,亦垂垂老矣!一代名演員,在歷史上不可多得,而摧殘人才,何以至於斯!羅雖年逾花甲,除授徒外,仍偶一登臺演出。實難能可貴。
「撈稻草」一詞,在當時流行粵語中,有見風駛舵謀求私利之意。
白駒榮
廣州好,老生白駒榮。
雙眼全盲聲韻絕,
一絲不苟好台風。
藝界一奇翁。
粵劇老生白駒榮先生,雙眼全盲,僅憑其豐富經驗和熟練技巧,與同台演出人員之配合,能上演許多複雜的傳統節目。粵劇曾經人才輩出,香火鼎盛。一時稱之爲五大流派者: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廖(俠懷)。白駒榮先生即為白派之創始人.
一個演員除了唱腔以外,要能演出精彩的節目,受到歡迎,抓住觀衆的注意,引起共鳴,還必須依靠緊密結合劇情的人物動作。這種動作又必須與劇中其他人物的動作恰到好處的配合,這在一個生理健康的演員,是可以努力做到的。而對於一位雙眼全盲的人來説,就極爲不易,至於眼神流露,所貫入劇情中人的情態,就更爲艱難。而白先生在廣州粵劇舞臺上多年的藝術生涯,卻都是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度過的,全憑他一絲不苟,力求嚴謹無瑕的台風才能做到。亦可足見一代藝人的功底深厚和勇於克服困難,忠實於藝術的決心,實為粵劇界的千秋佳話。
(轉載,待續)
作者簡介:張克朗(1928-)湖北黃陂人。抗日時在湖南讀小學與中學。1946年入香港達德學院就讀政經、新聞,曾在《華商報》實習,著作有《商業心理學》、翻譯俄文童話詩《火紅的小花》、《信託經濟與信託貿易》、《論經商的藝術》、雜文《馬尾巴的功能》、《老鼠的智慧》等,載於《龍門陣》等期刊。另有數十萬字,各個不同年份的自傳,個人歷史交待、補充、檢查、批判、自我挖根、割尾巴、觸靈魂等椎心材料一大堆。脫困後,浪跡天涯,於南美洲、澳洲、越南、柬埔寨、法國、美國等地漂泊,是一個老不更事(烤不焦、熟不透、諗不化………)的尋夢者。
甘子註:牛叟精彩作品將會陸續刊出,與讀者分享。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