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佛畫家高鳳琴在畫中感受菩薩慈悲

陳龍禧

據說藉由親近佛畫藝術,將佛菩薩之相烙印在心中,「觀佛、憶佛、畫佛」可增長智慧、學習定力,並見賢思齊,啟開自性光明,因而臺灣學習佛畫藝術的人口不少,從佛畫藝術名師高鳳琴創立的新北市板橋區「三德畫會」,在臺灣各地展出「畫吉祥」、「法相之美」、「菩提畫語」及「我聞、我思、我行」等佛畫展,題材多樣,作品充滿祥和氛圍,所受歡迎程度即可證實。
「覺有情」是高鳳琴師生最近作品聯展主題。展品內容包括:慈悲莊嚴的菩薩、睿智的羅漢,及敦煌畫中的輕盈飛天等,有的是工筆畫,有的則為白描,以素淨的畫面呈現佛菩薩法相。高鳳琴近幾年增加以瓷版畫為主的創作,瓷版畫的呈現感覺跟壁畫相近,與傳統工筆畫相比,屬較疏放的展現。正是高鳳琴為求筆活舒放之間的嘗試,也呈現她參訪眾多佛國的感受與突破。
投入佛畫藝術工作二十年。高鳳琴說「佛畫是華人世界的傳統藝術,每尊佛畫像都是要先以毛筆勾勒出線條後,再經過層層上色,有時一個部位的染色就須調配十多次,畫佛像可說是在考驗自己的修行和耐心。」她說「佛畫班成員在作畫時都是心情愉悅,非常專注,過程雖複雜,也不會有不耐煩的心,等於是自然而然將修行融入於作畫中」。
高鳳琴表示「心如工畫師,每個人都是心靈的雕塑師。佛畫以藝術弘法精神,以藝學法,開啟智慧門,靜而能定,藉由毛筆攝心,一筆一勾勒中感受佛菩薩的慈與悲。繪佛畫也有教化、撫慰人心的功能。」高鳳琴全心投入佛畫教學,翻遍經典和前人畫作,涉獵的部分還包括美術史和宗教史;她如此要求學佛畫的學生,當然自己也有相同對佛教繪畫的認知基礎。
翻閱「畫吉祥」佛畫專輯畫冊,除了說法佛菩薩像羅漢圖外,高鳳琴又提供單幅、單尊的四天王像與十二幅天人像展出。四天王在畫中身材魁武、甲冑護身,東方持國天持㦸,西方廣目天持斧,南方增長天持劍,北方多聞天右手托塔。高鳳琴說「四天王手中的法器,和現今佛寺四天王持物所象徵的風調雨順不同,是回歸十三世紀以前的造型。」十二天立像,或現柔和的菩薩天人像,或現身穿盔甲手執長矛的武士裝。高鳳琴所繪佛像,最具特色處為每位頸後所畫圓光,火焰繞圈,焰光閃爍,極為耀眼。
高鳳琴指出,佛畫藝術史淵源流長,起源於漢明帝遣派郎中蔡愔迎入佛教,佛教的四十二章經、像等也隨之進入;而傳統工筆畫源遠流長,其結構、用筆技法多元,早受到皇室的喜愛與推崇。當佛教傳入後,佛教文化藝術與工筆畫相結合,新的工筆畫題材與不同風格的佛畫便應運而生。觀賞高鳳琴師生佛畫展所畫展品,可見她以其巧妙的線條,畫出巧手,如《花開見佛》、《持蓮手》、《護蓮手》三幅,均以深藍暗色為底色,用淡色流暢的線條勾勒出手臂、手環、天衣、雲影、手掌等,在靈活的手指柔荑襯托下,金色亮麗的蓮苞、蓮蕊、蓮瓣現出韻律光芒,十分引人注目。
高鳳琴家住板橋,自幼生於臺北大稻埕。她成長後愛好水墨畫,早年拜王榮忠學工筆畫;再投名家吳文彬、翁文煒門下,奠定工筆人物畫的筆法;其後又曾追隨張大千的傳人孫家勤,學敦煌壁畫的風格技法。幾經磨練,在繼承傳統道釋人物畫的技巧上,筆力已臻成熟,接著走上任教佛畫之途。2005年高鳳琴首次以「菩提畫語」為題舉行佛畫展,後來又多次在臺灣藝術教育館、臺北火車站大廳、金門縣文化局展出;2011年恰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高鳳琴籌備了「百年獻瑞」佛畫展。
高鳳琴最早是應艋舺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之邀,開設佛畫班。2010年起,她又任教於臺灣藝術教育館及「三德畫會」開設的「工筆人物研習班」。「三德畫會」的佛畫如今再展,作品在主題上更聚焦於敦煌壁畫,畫題意境與涵養亦更勝於之前。參展的會員作品亦是不同於前,顯示畫會佛畫展,已更上層樓!
師承名家,富佛學素養的高鳳琴,創立「三德畫會」來致力於佛畫推廣、教學,希望藉由親近佛畫藝術,啟發內心莊嚴圓滿的如來智德。高鳳琴在講解時指出「畫必有意,筆墨雖出於手,然實根於心。藉由外在的佛畫來增長智慧,開啟自性光明,也把內在的涵養透過畫佛作出詮釋,為傳承這門宗教藝術做出貢獻。」高鳳琴指出「人物工筆佛畫,刻畫細膩,如寫楷書筆筆到位,結構嚴謹,此科門有儒、釋、道、仕女、嬰戲等,所畫非真實相,但傳寫其精神,追求性靈之美善。」
 高鳳琴認為「工筆佛畫所涉甚廣,不是個人自學可入其精神內涵,最好跟著老師學,循序漸進,求其規矩,學習由臨摹入手。」她指出「臨摹」是以他人作品為範本習其用筆用色,以薄紙置於範本上,習其用筆。臨得其神、摹得其形,故初學佛畫要由臨摹入手,學筆法、造形、構圖、用色、布局,以古為師更需造化,融古匯今,自成面貌。
 自古以來國畫以毛筆為工具,高鳳琴表示「造形以線為表現方式,線的作用從表達客觀物象,發展到傳遞主觀情感、思想,故線是畫的基本骨架結構。」寫釋、道、儒不是繪出袈裟、道袍而已,宜於面目間,觀想其心,行舉莊嚴。高老師常告誡學生「寫形不難,寫心惟難,寫其形傳其神,必寫其心,神在兩目,情在笑容。用色則貴潔淨不滯,沉著清真。」
藝術表現時代,乃是時代精神,並非物質現象。高鳳琴說「畫佛畫宜慢工出細活,藉由學習打開眼耳鼻舌身意,觀四時之美,以畫寄情養性,陶冶性情,培養美育,使心安怡,拋卻塵囂,不為物欲與煩惱所擾,悠然自得其樂,所求者以雅為尚,傳古聖先賢之精神,垂諸後世,深具敦世勵俗、潛移默化之功,是為今人最佳美育。」
佛畫自六朝以來開始興盛,名家輩出,至唐代吳道子集前人大成。此後宋元明清,仍代有名手。近、當代佛畫名家人才鼎盛,溥心畬、張大千等名字,注意佛畫發展者,必有所聞。在臺灣以白描工筆聞名見稱的高鳳琴,致力奉獻於工筆佛畫,精細筆觸傳遞著對諸佛菩薩的虔誠之心。她的作品皆認真考據,每每於小節處加添現代元素,使法相更貼近今人心靈,苦心孤詣令人感動。
高鳳琴畫佛像能有今天的成果,她很感謝幾位老師、朋友對她的影響,讓她對佛畫關注。她覺得佛像必須具備慈悲、莊嚴的法相,讓觀者心生歡喜,繼而感動及生親近之意。「在學畫幾年間,以畫工筆花鳥為主,線條美感受老師影響,對她的用色啟發良多。」可以這樣理解,沒有名師的鼓勵及培訓,她的水墨白描佛畫絕對不會達到現在這種境界。
觀賞高鳳琴作品,會發現她廣泛吸收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藝術特色。她作為信仰佛法的畫者,必須對佛菩薩存有恭敬心。如今面對如此任重道遠的藝術傳承,想必她這一股使命感,要盡最大努力,弘揚開去。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