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僑情國事】
論美國的富強 Wealth & Power

郭正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迷思
每逢獨立日,除了一些煙火,很難感受到歡慶的氣息。其實從大歷史的視野,或從各種經濟大數據看來,美國的富強和偉大,從世界史追溯,不但已是空前,而且也可能是絕後。
說到空前,曠觀人類文明史,蓋括西方的古埃及、古羅馬、古波斯、古回教諸帝國以及東方的所謂「漢唐盛世」,其富強的規模,均不能與當代美國相比擬。美國現在生產總值(GDP) 幾近20萬億、國防預算幾近7170億,其他國家均望塵莫及。
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殖民地遍佈全球,號稱「日不落國」,究其國家綜合國力,依然不足與美國的富強繁榮相抗衡。根據經濟數據,1895年美國生產總值(GDP)已超越英國,迄今123年間,其生產力均遙遙稱霸全球;單就西部加州之生產力,即非法國可比擬,令人驚歎;而德州之崛起,更不在話下。
筆者旅居斯土幾近半世紀,仍往往自限於當局者迷的困惑,對這個崇尚自由與民主的生活方式、堅持個體尊嚴的人權社會,表面看來或許有些散漫的群體,喜歡搞笑、充滿詼諧幽默感的人際關係,這樣一個多元的社會民族,為何能夠締造出一個空前富強的偉大國家呢?
筆者多年來參考一些經典著作,外加各種親歷其境的觀察,演繹出下列幾個粗疏的結論,於此大膽一抒愚昧,以就教高明。
美國人的信仰與價值觀是國家富強的根源
美國是極虔誠的基督教國家,開國以來歷任四十四位總統,除甘迺迪為天主教徒,另四十三位均為新教徒,崇奉「新教倫理」(The Protestant Ethic)。他們秉持新教徒(Protestant)傳統,艱苦實踐,堅定不移。
開國元勳富蘭克林的「自傳」,刻劃其日常生活的虔誠,極為深刻,垂為典範。迄今白宮國家祈禱早餐會已成慣例,體現美國是一個崇尚信仰的國家,因「祈禱的力量」使美國人的心靈更親民、更偉大。美國獨立宣言宣揚「創世紀」(Genesis)、宣誓效忠「神之下的國度」,只有在神庇佑下的國度,藉著神的恩典,實現「自由的國土,美麗的家園,光明的國度。」(Land of the free, home of the brave, state of the bright.)
十七世紀,搭乘五月花號而來的清教徒,在新英格蘭拓荒,為偉大建國者樹立了光榮先驅的榜樣。他們身體力行的「新教倫理」,迄今還是美國「公民社會」發展的根基與精神的泉源。
美國人憑藉「資本主義」與「個體主義」信念而崛起,根據社會史家韋伯(Max Weber, 1864-1920)在其鉅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的詮釋和解析,美國之所以能吸納西方近代重商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先進性與優越性,不流落於唯物論功利腐敗的陷阱,且能保持社會的公義於不墜,完全拜「新教倫理」的啟蒙與洗禮之賜。
新教倫理教導美國人民:「勤儉致富乃是上帝嘉許的美德。」而「取諸社會,回饋社會」的博愛奉獻精神更是人類自我救贖之道,也是獨立宣言「天賦人權」的真諦!
史家杜納的「邊疆論」詮釋了美國崛起背後的拓荒精神
美國大史家杜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1861-1932)提倡「邊疆論」(Frontier Thesis),描述美國獨立後的拓荒運動,西抵加州、南迄德州、北取阿拉斯加,更跨進太平洋、越過夏威夷,直取日本與台灣,這種國土擴張的過程,需要多麼強大勇毅的「拓荒精神」呢!
二十世紀偉大的政治家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更強調「兩洋論」,認為美國能超越英國成為海洋霸權,實因美國地緣優越,擁有兩洋(大西洋與太平洋)。邱吉爾在其著作《英語民族史》第一集《不列巔的誕生》(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The Birth of Britain)與《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The Second World War)裡,均反覆重申此戰略史觀。
根據戰略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的《海權論》(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誰擁有海洋,誰就能稱霸世界。近代大國崛起,均為「大航海運動」的產物,何況當代美國不只橫跨兩洋,還把海權伸入印度洋,已橫跨三洋,形成「印太戰略」。
從十三州獨立時,人口僅三十萬的區區小國,到當代擁有五十州廣大領土、三大洋海權的泱泱大國,在242年間,美國擴張速度之快,也是一種奇蹟。
期間更有一則鮮為人知的秘辛,18世紀中葉,美國海軍出了一位傑出的少將名叫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 1794-1858),他率領三艘戰艦西征,敲開了日本封閉鎖國的幕府之門、開啟了「明治維新」的東亞大變革。
培里亦曾率領艦隊從東京灣南下抵達台灣,並巡視基隆港,發現滿清政府吏治之腐敗、官僚之懦弱,又見台灣戰略之重要、物產之豐饒,因而向華府寫信,建言攻掠台灣為殖民地。
但是,當時美國因黑奴問題導致分裂,菲摩爾(Fillmore)和林肯總統等面對南北戰爭的危機,無暇兼顧,乃錯失良機。否則也許台灣在百餘年前即為美國海軍佔領,而步夏威夷後塵,收編為美國第五十一州了;若此,則歷史的偶然篇章勢將成為另一新頁。
制度論者,強調美國的優越性奠基於憲政民主的制度
法國大史家托克維爾(Alexis-Charles-Henri Clerel de Tocqueville, 1805-1859)曾專程考察美國,對美國的憲政民主印象深刻,推崇備至,寫著《美國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除了「憲政民主」及「三權分立」以外,特別強調「司法獨立」以及「地方自治的優越性」能夠發揮互相制衡、彼此監督的功能,免於權利絕對化的腐敗陷阱。
開國元勳們均深刻認知權力絕對化的禍害,相信政治制度不能定於一尊,連思想也不可定於一尊;學術獨立、言論自由,都不可樹立某一權威為唯一標準,形成個人崇拜,必須維持理性與寬容、開放與多元的空間。
獨立革命的偉大英雄華盛頓,摒棄了造神的皇權思想,提倡為民服務的公僕觀念,對司法獨立的公義精神,尤其善盡其言。美國司法體系,貫徹法治精神,舉凡無罪推定、證據法則、程序正義、比例原則以及超越合理懷疑的邏輯思考,其要求均非常嚴格毫不苟且。而法官「無語」的誡命在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的行事風格裡,體現的最具典範性。何況還有「陪審團」制度,以防範法官「自由心證」的浪漫之禍與濫權之害,把冤假錯案減少到最低限度,相對實現了社會公義與人民對司法制度的信賴。
一篇《獨立宣言》、一本《美國憲法》,幾乎囊括了西方自「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以來五百年間,人類文明薈萃而成的「人文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精華,蔚為支撐當代國際秩序與普世價值的兩大倫理基石;更使美國仿如聳立於紐約外港的「自由女神」象徵著人類命運,而那火炬也代表了美國人民光明永續的未來。
從人才流動的視野看來,「精英論」也是值得採信的觀點
美國新移民肇始於「五月花號」的清教徒,這批新教徒在歐洲倍受排擠迫害,因而毅然橫渡大西洋,到達蠻荒未闢的新大陸,追求啟示錄裡的「新天新地」,重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做為安身立命之所。
他們的信仰是虔誠的,意志是堅定的,奮鬥的精神是極其勇敢的,理想的色彩更是濃厚的;他們剛剛承受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與宗教改革以及科學革命等先進思潮的洗禮,又勇懷著拓荒精神、進取冒險的膽識,所具備旳人格與學識,無疑是當時歐洲最精英的一群人。
到了美洲,又經歷了生死邊緣的磨練,遍地毒蛇猛獸、到處印地安人神出鬼沒,生命朝不保夕,人人必須擁槍以自衛,於是「擁槍權」成為美國最原始的基本「人權」迄今不容剝奪。這批拓荒者幾乎擁有當時歐洲精英人才所具備的一切特質。從十三州殖民的開拓,到美國獨立革命的英勇表現,美國開國領袖群憑藉著虔誠的信仰,特別是對新教倫理實踐的意志,很快便奠定了美國立國的根基。十九世紀東亞偉大變革中的明治維新,也是幕末一批志士精英,秉持武士道的信仰和精神,締造出開國新氣象,使一個守舊沒落的封建幕府,轉型為一個非西方的現代化強國。西鄉隆盛的悲劇迄今垂為武士道象徵,其理在此。
美國與日本近代的崛起與富強,都可從精英領袖群的政治領導風格,獲得極為合理的解析。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調查,有四位總統被推崇為卓越的國家領導人,即華盛頓、林肯、羅斯福和雷根,他們都力挽狂瀾,把美國從危亡險境拯救過來。
獨立日對斯土斯民感恩的情懷
筆者旅居斯土近半個世紀,從逃難式移民到棄學從商、到敬業樂群和安身立命,對斯土斯民的感懷之情極深。特別近年來遷居曼哈頓中城,自覺晚景退休之年,竟能如此安逸的住在一個偉大國家的偉大城市裡,從容放眼世界;乃決心要寫一本小冊子,論述美國富強的根源,所以開始研讀相關的經典名著,包括韋柏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杜納的《邊疆論》以及托克維爾的《民主美國》等,結合半個世紀生活的經驗法則、理論與實踐相互印證,相信更能透徹的洞察美國所以富強的根源。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美國的富強也經歷了數百年的「天路歷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美國的富強其實擁有深厚的文明背景和根基。
生活在美國,極易感受到充滿了自由的氣氛、擁有人權的保障和人性的尊嚴,社會守望相助且尊重隱私權。一般美國人的族群性格多元而開放、理性而寬容,相當善良敦厚,熱情而樂於助人,喜歡搞笑,樂天知命,充滿風趣、同理心和幽默感;加上內在價值信仰,外有法治規範,一般社會秩序井然,而物質享用的豐富更不在話下。
如果我們知足不貪婪,這不就是早年清教徒所追求的人類「命運共同體」(Common Wealth)嗎?這不就是聖經新約啟示錄裡所描述的「新天新地」(the New Heaven, the New Earth.)嗎?
(附記:筆者懷抱弘願,希望有生之年,從容寫作一本《美國論》

註:台灣人公共事務會是美國非營利機構.專為台灣的民主和自由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