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音樂名家卜燦榮

甘子

最近曾到廣東肇慶一行,遇上今年是第十三屆廣東藝術節,肇慶粵劇團排了一個戲叫做《煙雨丹青》,得到前廣東肇慶粵劇團楊樹光導演及前廣東肇慶文化局局長吳國英女士的帶領,並拿到《煙雨丹青》彩排的票,有機會到肇慶市粵劇演藝中心觀看。是日開場前先到後臺看看演員化妝,更到台口與樂師們打個招呼,卻發現原來著名音樂藝術大家卜燦榮先生下午來過,剛又離去。與卜燦榮先生擦身而過實在是一件憾事。
卜燦榮先生是國家一級演奏員,原廣州紅豆粵劇團的音樂總監和樂隊「頭架」,曾為200多部粵劇作品設計音樂唱腔,幾乎囊括粵劇界梅花獎得獎劇目。他又是著名高胡演奏家、作曲家,演奏瀟灑大氣,自成一體;創作作品生動活潑,極具粵味,亦不乏格局與情懷。工作之餘,卜燦榮謙虛隨和,風趣幽默,提攜後輩不遺餘力,人品、藝品眾人交口稱讚。
卜燦榮出生在廣州西關,父親是一名粵劇樂師,擅長胡琴、小提琴。卜燦榮成長於劇團,六嵗隨父學藝,一招一式,吹拉彈唱都是他的童年回憶。1962年,考入廣州音專(今星海音樂學院)附中就讀,主修高胡,副修鋼琴、笛子。音專的六年裏,卜燦榮一直是班裏最刻苦的學生,從專業基礎課(和聲、樂理、視唱練習等)到演奏主課都十分拔尖,甚至與高年級的同學一起參與學校演出,也由他擔任高胡領奏。
卜燦榮自言性格調皮,充滿好奇心,因癡迷揚琴,幼時一度在報紙上畫出琴弦模擬揚琴演奏;讀書時因喜愛電影《蘆笙戀歌》,又找老師羅德載借來笙學習演奏。這些經歷都拓寬了他的視野,為日後的創作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1968年,卜燦榮從音專附中畢業,被分配到了汕頭市普寧縣文藝宣傳隊,開始了新的生活。
不同於廣府文化,潮汕地區另有一套文化體系,從廣州到普寧縣,卜燦榮的高胡沒有了用武之地,在文藝宣傳隊裏主要演奏二胡、手風琴、笙以及歌曲寫作。物資匱乏,生活單調的年代,觀看文藝宣傳隊的演出是人們難得的精神生活,卜燦榮曾在幾千觀衆前表演笙獨奏,因表現出色,被上級相中調至汕頭地區文工團工作。
卜燦榮在汕頭地區文工團工作了七年,期間因工作需要苦練雙簧管、小提琴以及配器法,他一邊在管弦樂隊演奏小提琴、雙簧管,一邊在潮劇團演奏二胡、笙,業餘時間聽交響樂學習配器。後來,卜燦榮已經能用小提琴拉奏聖·桑的《引子與迴旋隨想曲》,並將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的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改變成鋼琴譜。
汕頭是海濱城市,工作之餘,卜燦榮常去海邊看看,願自己似漁民般面對困境鬥志昂揚敢於博浪,願胸懷如海洋般寬廣,面對潮水般起落的人生也能付諸笑談。這一段心路歷程被卜燦榮記錄下來,譜寫成一曲《出海》,旋律優美質樸,粵味濃濃郁,深受人們的喜愛。1977年,卜燦榮演奏著《出海》考入廣州市粵劇團,回到了他魂牽夢縈的家鄉。
卜燦榮進入粵劇團工作的第一天就開始擔任樂隊頭架,為倪惠英等名家伴奏,這在行內是極為罕見的情況,然而他用高超的演奏説服了衆人,甚至連樂隊的第一小提琴手請假,他都能頂替演奏獨奏旋律(當時廣州粵劇團還保留著管弦樂隊部分)。
在卜燦榮心中,粵劇與高胡才是音樂歸屬。回到廣州後,他將大量的心血投注在工作上,1978年,他擔任音樂唱腔設計的第一部粵劇《楊門女將》在廣州紅旗劇場上演,倪惠英主演,全場爆棚。自此到80年代末,他擔任了70多部粵劇的音樂唱腔設計,至今已逾200多部粵劇,從數量還是質量,都令同行讚嘆不已。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大量的廣東音樂作品,如《小鳥天堂》、《猴戲》、《荔枝灣》、《花燈》、《紅豆飄香》、《行花街》等等,皆清新動人、極具生活氣息的音樂小品,受到了行內專家與廣大樂迷的一致好評。
關於音樂唱腔設計,卜燦榮有著自己的特色和理解:他注重劇本,著筆於人物塑造;同時又根據每位唱家的不同特質設計行腔;豐富的演奏經驗和創作積累使他的配器亦十分精彩。入行多年,卜燦榮形成了行內獨具一格的創作和演奏風格,其「首板」、「中板」、「慢板」、「快中板」、特別是「反線二王」多在傳統旋律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鮮明的抑揚頓挫隨著演員角色的情感變化揮灑自如,大氣不失細膩的演奏也令人交口稱讚,衆多唱家、劇團邀約不斷,即便退休,他也依然為心愛的粵劇事業而忙碌著。(待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