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詹碧玉啟動東山社區在地暖心新活力

陳龍禧

因為位於新竹縣關西鎮東邊的山嶺故名東山里,東山社區發展協會在理事長詹碧玉及理事會團隊策劃、協助下,社區活動精彩又多樣化,區內四寮溪戶外生態教室、金廣成文化館,早已在台灣名聞遐邇,早期煤礦健行步道,也是無污染,又空氣清新,肯定會是個爬山觀光好地點。詹碧玉理事長表示,因為社區環境基本條件不錯,社區在前幾任理事長努力經營下,2009年獲得全國農村再造培根成果北區第一名《金種子獎》榮譽。
東山里是傳統的客家農村。詹碧玉理事長介紹東山社區活動中心,也就是東山關懷據點,以前辦過的活動很多。先後有自然野溪親子露營、手工藝、打太鼓研習、長者寫毛筆字、特色美食烹飪比賽等活動。此外配合民間節慶,元宵節搓湯圓、端午包粽子、母親節健康檢查、父親節辦插花、中秋節茶染研習、歡慶重陽,可以說應有盡有。
詹碧玉理事長表示,東山社區的四寮溪生態豐富,2002年社區為了給後代享受自然的機會,傳承生態知識,原十寮溪從湖肚橋滙水口至大竹坑的小溪流,封溪復育後就改稱四寮溪,溪水清徹有多種魚群棲息,水中及陸上動植物生態多樣,是戶外教學及學術研究的場所。詹理事長說,四寮溪以蜘蛛生態聞名,全台灣一百多種叫得出名字的蜘蛛,在那裡都找得到,還有蝴蝶蜻蜓,也是小朋友親水的好選擇,成人沿溪步道健行,綠意可趕跑暑氣。
詹碧玉說,東山社區以保育作為社區營造的起步,讓人感動的是行政院農委會所辦「人力培根計劃」帶著居民們認識自己的家鄉和特色,大家選擇從生態做起,一起進行社區營造,志工很開心掃地、清公廁,連曾經派赴非洲農耕隊回鄉長住的村民,都樂意加入認養,希望從小地方做起,讓遊客賓至如歸。
資料豐富的《金廣成文化館》,是歷史景點。1887年清光緒年間由四大墾戶成立的金廣成墾號,有百餘懇眾進入四寮溪,開始伐木蒸製樟腦而開發,日治時代稱為十寮保,1946年改為仁和里,後來因人口外流,沒有太多人工建設,反而成為現在觀光旅遊的資源。2002年文建會輔助修復前仁和國小成《金廣成文化館》,利用四間教室規劃成展示空間,陳列的資料內容非常豐富,展出先民墾史文化老照片、地方文史資源、生態資源調查資料等,其中生態資源展示以教育為出發點,並加入e化設計,使內容更加豐富,能引發參觀者的興趣,以前甚至還提供客家點心及美食。
詹碧玉理事長說,東山里有山有水,風景優美,較少受到人工破壞,保留許多步道,經常有民眾來此爬山健行。政府多元輔導方案也提供客家米食,如用豬肉、香菇、蘿蔔、豆干等為食材包製而成的客家米粽、古早味水粄等。還有創意包子,如以艾草和入粄皮的養生艾草包子、和入地瓜的養生地瓜包子,有別客家菜包,在別的地方較少看到,成為旅客或登山健身者補充體力的點心。協會為了讓到社區旅遊的民眾能有更豐富的行程內容,也提供DIY教學,如草編、客家紅粄等,讓民眾體會自己動手的樂趣。
社區意識的凝聚,也在東山社區生活上形成共識,詹碧玉說「一幅幅恬靜畫面仍在社區延續中。」她說「百年茄苳樹,樹身中空,曾在早年族群衝突中,保住居民性命,現在變成是生態文化的一部份,要和這個社區一起,繼續迎向自己要的未來。」社區農村再生一路深入山區,最後在一處三角路口停車,詹碧玉介紹這裡是三角公園。由公園入口下行,有一座跨越四寮溪的崇德橋,是後來興建的新橋,而原本的舊橋則在水泥橋的左下方。橋頭的左方設置有四寮溪導覽圖,圖旁有一條石階步道,聽解說員說,四寮溪步道是居民合力完成,就連步道口的石階也是,看著施工精準的步道,真佩服居民的能力。
詹碧玉理事長的總幹事友人說,理事長長期為社區營造出錢出力,大家都稱呼她「詹媽媽」。近年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詹碧玉帶領下,透過烹飪、老歌歡唱等各式各樣促進健康活動讓社區動起來,藝術家及有才藝的老師紛紛加入,帶著阿公阿嬤DIY創作,以他們身邊最常看到的水牛、白鷺鷥、稻田為材,創作出一幅幅充滿童趣的作品,並展示在社區活動中心。
客家傳統美食總是吸引饕客品嚐,菜包是客家經典美食之一,以詹碧玉為名的《詹媽媽仙草美食》,菜包以柚子葉墊底皮薄餡多風味一級棒,是關西有名的伴手禮。詹媽媽2004年開業,她為了產品有自己的特色,和老闆以十幾年糕餅師傅的經歷,經過一段時間改進,用不同的方式及作業方法,找到屬於自己的配方及製程,讓產品品質更加穩定,並研製加入仙草元素的客家美食,如仙草碗粿、仙草發粿等。詹媽媽客家菜包皮薄餡料飽滿,可以品味到內餡的湯汁,但不會有湯湯水水的情形,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及信賴度。
想要活到老、學到老,也得要寶刀不老。東山社區老人們就展現了暖心的實力!詹碧玉很感謝由社區理事及常務監事兄弟,無償提供田地當做社區的辣椒園,在新竹縣政府水保局補助下,長輩們拋開了一輩子的耕作方式,改學有機農法,從開始栽種朝天椒、長辣椒等。大家經營的辣椒園,收成不僅推出手做的辣椒油、辣椒醬、辣椒乾,並學用辣椒做菜當午餐,大家在關懷據點一起咀嚼著成就感。
詹碧玉很高興說,辣椒每個月都有固定的產量。於是透過日託課程的設計,大家把學做辣椒相關食材,利用回收的紙做的環保提袋,作為販售這些辣椒加工品的包裝。扣掉支出成本,所賺的就當成中午關懷據點的食材經費。在國立關西高中老師陳櫻枝指導下,社區還邀請各級輔導單位參加產業成果發表會,並且用辣椒做成多種料理,中午一起大快朵頤,享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同心協力的驕傲。
詹碧玉理事長說,很感謝政府德政,社區的老人照顧關懷據點,雖是在2013年才獲縣政府核准設立,但社區事實上早已提前運作一年了,而且同步也有每週一次的日托課程上路,共有三十多位年過65歲的老人家參加,最年長的是80幾歲。最讓她驕傲的是,這些老人家沒有人退出,大家也都還可以從事不同等級的勞動。
東山社區有好山好水好人情,青山綠水風景美,詹碧玉從以前當社區總幹事就常參與活動,現在已經成為理事長,詹碧玉說「東山真的有如世外桃源。」她表示,我們不會忘記先民蓽路藍褸、開疆闢壤的辛苦血淚史。從社區內的四寮、五寮、七寮、八寮、十寮等仍舊在使用的地名,搭配當時辛苦焗樟腦的簡陋工寮老照片,可以窺見當時墾拓景況與產業沿山發展的軌跡,是先民生活命脈與智慧的結晶。
本著客家人硬頸傳統精神,東山社區能成就今天這樣的好成績,詹碧玉理事長說,要感謝《新竹縣生態休閒發展協會》劉創盛總幹事幫忙,前幾任理事長打下基礎,志工媽媽們的協助,還有成長教室班長、值班志工們大家一起努力,整個班底都功不可沒。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