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台灣特殊教育領航者吳武典教授

陳龍禧

台灣電影《魯冰花》和美國暢銷書《第56號教室的故事》,內容都是描述一位熱情又專業的老師能春風化雨,給學生帶來神奇改變。在台灣師大特殊教育系也有相同故事,發生在名譽教授及校務顧問吳武典身上。
吳武典生長在宜蘭頭城濱海農村,從小刻苦自勵,學業成績很好。談到家人對生涯目標的影響,他認為直接影響不大,但母親及妻子都提供了無後顧之憂的環境。雖然父親在他十三歲時過世,但他認為父親好學又多才多藝,漢學和書法造詣均深,只要有錢就買書,對自己影響較深,中文基礎就是在家中讀古書建立的。吳武典表示,初中畢業前,「當老師」從未出現在他的計劃中。但那個年代,窮人家時有斷炊之虞,想要繼續唸書升學,進免學費又供吃住的師範學校,是唯一的選擇,所以就去讀花師--花蓮師範。
從初中開始,吳武典便以「反求諸己、盡其在我」為座右銘。反求諸己是做人的修養;盡其在我是做事的態度,這座右銘奉行至今。吳武典認為,花師三年仿如苦僧修道,日子在學作聖人中度過,當時他的典範是:順從、內省、負責、成績好。他年輕時每天寫日記自省,寫週記更認真。每篇先打草稿,文字工整、內容充實,成為當時花師一絕,被校長和導師視為典範。後來導師離開花師到高雄女中任教,還向他商借一本寫得最好的週記讓雄女學生觀摩,並告誡學生要這樣寫週記。這本週記後來不慎遺失,導師相當愧疚,便介紹師母給他認識,結成一段良緣。
吳武典在花師三年擔任過班代、全校班聯會主席,是個風雲人物。花師畢業後在花蓮縣明義國小任教三年,表現傑出而保送師大教育系。大學畢業後,回花蓮美崙國中任教一年。1968 年考上師大教育研究所,同時兼任教育心理系助教。1973 年獲取國科會補助,到美國肯塔基大學進修哲學博士,主修學校心理學,1975 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國,再回師大任教。吳教授認為讀書期間,許多師長都對他的發展有幫助,尤其是遇見了改變他一生的三位恩師:碩士班遇到影響他教育理念的啟蒙恩師田培林教授;任助教期間遇到生命貴人黃堅厚教授;讀博士時視吳老師為學術傳人的巴克雷教授。
吳武典很推崇田培林教授由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觀點詮釋教育無私奉獻的本質。他主張教育之愛是愛的最高境界,只有給予、不計接受,教育之愛不擇對象,本身就是價值創造的歷程。因深受田培林教授影響,後來吳武典拒絕多方邀約,不願到外競逐師範院校校長,只想留在師大擔任教育學院院長,隱然有繼承衣缽的心意。
黃堅厚教授原為師大教育系心理組教授,主持心理實驗中心。在黃教授極力爭取下,1968 年心理組單獨成立教育心理系,並擔任首屆系主任。當年吳武典正好退伍,準備回師大讀教研所,特別到兼任教務長室拜訪黃教授,由於黃堅厚教授身兼兩個主管,亟需人手協助推動各項工作,便徵詢吳武典擔任助教的意願。這一問,開啟了吳武典在師大三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他很感激的說黃堅厚教授是生命的貴人,要不是教授信任與賞識,自己即便仍有可能到師大任教,也不知要繞多少路。
吳武典認為教育系心理組的科學訓練對自己影響很大,強調嚴謹的科學方法與統計技術,後來到美國進修更為專精。吳武典1973 年得到國科會補助到美國修博士學位。他是肯塔基大學教育學院十年來第一位華人學生,最初系裡派系主任當指導教授,吳武典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發現巴克雷教授是系中學術最強的學校心理學家,著作豐富且研究班級氣氛與團體輔導,恰是國內需要又是他感興趣的,因此親自拜訪巴克雷教授,並向系裡要求為指導教授。後來論文在巴教授指導下,兩年順利取得博士學位。
吳武典在輔導方面投入很深, 撰寫了十多本專書;並於1989年參與「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擔任顧問小組召集人及「朝陽方案」主持人,由專家進入校園提供諮詢,帶動學校輔導工作。1971年在郭為藩教授指導下完成《輕度智能不足兒童辨別學習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為師大教育研究所第一篇特殊教育論文和實驗研究論文,後刊載在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留美返國後,由於特教中心,亟需人手幫忙,吳武典就這樣開始投身特教,並於1979年接任特教中心主任,歷經十一年,是中心迄今在任最長的主任。後於1986年創特殊教育研究所,兼首任所長,1990年特殊教育系成立,吳老師兼首任系主任,至1992年卸任。累計兼任特殊教育學術主管達十四年。這十幾年是台灣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階段,許多特教重要政策和研究,都有吳武典的領導或參與。他待人真誠熱心,和許多國際資優教育的學者都結為好友,長期參與相關國際學術團體,其中對世界資優協會 (WCGTC) 的參與尤深。
吳武典於2001至04年間擔任師大教育學院院長,對教育的關懷面更拓展至普通教育。在院長任內,他盡力促成跨系、跨院、跨校的合作與溝通。2006 年退休後獲禮聘為名譽教授。但他仍持續進行特殊教育研究、交流與政策推動。他認為台灣特殊教育在亞洲走在前端,應本教育愛無疆界的胸襟,與人為善。近年吳武典又像說書人,針對台灣資優教育與特殊教育的發展與展望,發表系列專文。
台灣障礙教育和資優教育能與國際接軌,又有自己的特色,吳武典教授說,一路走來,見證了台灣特殊教育的變化。他吳期許台灣特教領域工作者發揮影響力,貢獻國際社會。他認為在身心障礙教育方面,台灣二十年來,從多方面努力推展融合教育,在亞太地區名列前茅,可設立亞洲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他自1968年進師大,擔任多年學術行政主管,見證學校從誤解到接納特殊教育的過程,吳教授在過程中促成了許多改變。
談到早年大學招生簡章中規定不收殘障生。師大不拒絕招收身障學生的提案多年後終於得以實現;當年伊甸基金會檢視大學招生簡章,向教育部抗議大學招生對殘障者歧視。後來社會氛圍逐漸改變,教育部希望各大學開放殘障生就讀,師大也承受到壓力,於是反過來求吳教授在特教系招收殘障生。乃於第一屆學士班開始招收視障、聽障生各兩位,其後持續開放殘障生就讀至今,在師大開風氣之先。
促成圖書館興建斜坡走道,這是台灣師大第一棟有斜坡走道的建築。那個時代大家對特教及殘障者非但不了解,還忽視,甚至有點排斥…說起來,令人傷心。但吳武典無懼受到排斥,領頭促成師大改變,也參與推動特殊教育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等立法保障身心障礙者權益、建築法規設無障礙設施的規範。他對自己多年的堅持和努力,也有些欣慰。
因為家貧吳武典走上當教授教書這條路,他認為每個人可走的路其實無限寬廣,不是最愛也不必太遺憾,走最愛的路也不見得有成就,很多路可能都有自己的線索和因緣,要看自己如何續緣。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