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甘子專欄】
粵劇淺談(一)

甘子

粵劇淺談(一)

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引言

粤劇是廣東人民最重要的娱樂消遣活動之一,一聲“睇大戲啦!”總是可以吸引到許多人聚集在舞台前,聽着台上的吹拉彈唱,看着台上悲喜人生。

粤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粤劇」這個名稱,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 從粤劇的發展史來看,它興起於明末,復蘇於清朝,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戲改”,變革始終伴隨粤劇發展。從環境追溯,粤劇發祥於廣東。麥嘯霞所著的《廣東戲劇史略》稱:“廣東以地勢臨海,交通便利,吸西方文明之風起,繼南國俊雅之精神,故其戲劇亦具輕快流利之特質與新穎善辯之風格”。採用西樂和奏,恢復古樂合奏,改用立體布景,参用電影表情,滲入話劇氣氛,統一時代服裝等等,能適應潮流,切合時代。 粤劇的受眾是人民,人民是粤劇生存的載體,若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趨向改變了,作爲他們觀賞對象的粤劇,也必須同步跟進。

粤劇的最大生命力就在於善變。專家對粤劇的總結是:“新穎善變之風格,融會百川之特色,合力團結之優秀傳統”。

粵劇在明朝嘉靖年時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粤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韵,又稱爲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爲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爲粤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

1952年全中國第一屆戲曲觀摩匯演,周恩來對此表示極大的關注,勉勵廣東的藝人努力改造粤劇。1955年粵劇名伶馬師曾、紅線女囘廣州並加入廣東粤劇院,引入與新編了不少好戲,在1956年的向北京匯報戲改工作中,《搜書院》使廣東粤劇界吐氣揚眉;同時,崑劇《十五貫》也被譽爲“令崑劇起死回生”。在《十五貫》座談會上,周恩來盛讚了粤劇改革的進步,並說:「崑曲是江南紅花,粤劇是南國紅豆,都應受到重視!」從此,“南國紅豆”的美名響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

八和會館

談粵劇,不能不談八和會館。八和會館是粵劇藝人所建立粵劇仝人的行會組織,成立之初,期望加強行業團結,保障戲班營業正常開展。當時建築八和會館的費用都是透過全行在每年閏月休業的時期舉辦義演,扣除工資後所籌集而成。凡是入會會員都需要付出白銀一兩作為「份金」。1889年,八和會館在廣州黃沙落成。此後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均設有分館,其會員稱為八和子弟,目前人數逾七千人。

八和會館共分八堂,作為粵劇藝人住宿之用:兆和堂、慶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不同的行當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面住在兆和堂;二花面住在慶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住在永和堂;武打住在德和堂;接戲賣戲的住在慎和堂;棚面的音樂人員住在普和堂。由於工作人員有很多,八和會館更設有方便所(醫療室)、養老院、一別所(安排身後事情)、小學(香港八和會館小學在九龍藍田,已拆)、何益公司(戲箱行)等等。

八和會館會員眾多,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後期實行行長制度,各行行長都是全體人員推舉出來,到了今天仍然會定期選舉主席。隨着粵劇不斷向各地發展,八和會館也成立了不少分會,現存的分會遍布世界各個地區,而廣東的八和會館則被海內外粵劇人士尊為「母會」。

香港八和會館成立於滿清光緒年間,一直是廣東粵劇從業員的專業組織,是香港唯一的一個粵劇團體,其前身是「八和公寓」,是粵劇從業員散班後住宿的地方。香港的會館曾經多次改組,分別為「八和劇員總公會」、「八和粵劇協進會」、「廣東八和粵劇職業工會」等。在1953年,重新註冊成立「香港八和會館」,統理粵劇整體事務。五十多年來,該會推動粵劇在國際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新加坡八和會館前身為「梨園堂」,於1857年創建,1890年始更名為八和會館。除了這兩個分會,還有「澳門八和會館」、「美東八和會館」及「英港怡情雅聚」。

香港八和會館以宏揚傳統粵劇藝術,保障同業權益和生活福利為宗旨,並關懷老弱、協助孤寡、祭祀前賢、培育後進。以往五十多年,不單為會員提供福利,更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務,每當香港或祖國發生特別事故,香港八和會館總是義不容辭進行籌款演出,例如:「八和愛心獻災民」、「八和送暖到台灣」、「八和愛心獻南亞」及「八和同心暖四川」等。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十七日,香港八和會館註冊成為非牟利慈善團體。香港著名的紅伶如新馬師曾、關德興、何非凡、麥炳榮、梁醒波、汪明荃、陳劍聲都當過香港八和會館的主席。
香港八和會館的屬會分別有:

1. 事務組〔慎和堂〕
2. 演員組〔香港粵劇演員會有限公司〕
3. 音樂組〔普福堂〕
4. 燈光佈景部〔畫部工會〕
5. 服裝道具部〔合和堂衣雜箱工會〕
6. 武打演員會〔鑾輿堂〕
7. 八和粵劇學院〔非牟利慈善機構〕

香港粵劇簡介

1930年代,當時香港立法局有法例禁止男女同班,所以歷年來粵劇中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及後羅文錦爵士在立法局中提議,說及男女既能同坐,為何不能同班。於是在1933年秋,香港總督貝璐取消男女合班禁令。雖然廣州曾出現男女同班的「共和樂班」,演出僅十個月就被廣州公安局禁止,但是廣州也在1936年10月左右跟隨香港解禁。粵劇伶人陳非儂和馬師曾因為接了越南及緬甸之約,離開了太平劇團。太平劇團的班主源杏翹適逢其會,在原本的男伶班底下(馬師曾、半日安、馮醒錚、馮俠魂、袁是我、謝醒儂、馮玉君)聘請譚蘭卿、上海妹及麥顰卿三位女藝人為花旦,令觀眾耳目一新,盛極一時,其他各班亦紛紛聘用女花旦,於是男花旦漸遭淘汰,是粵劇歷史大轉變之一。

從此粵劇在香港非常流行。當時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台、高陞戲院、太平戲院及新光戲院等舊式戲院。差不多一個星期七日都有不同的劇目上演。當時粵劇不但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由於很多中國人移民海外,以致東南亞、大洋洲、美洲的廣東華僑聚居地區都有粵劇演出。東南亞一帶更有些世代相傳的粵劇藝人、固定的劇團、行會和演出場地。除此之外,海外華僑對粵劇需求吸引了很多粵劇戲班到海外演出。可是,大型戲班的人數往往超過一百人,支出龐大,導致精簡人手,開始出現大約50-70人所組成的小型粵劇劇團。

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不久,積極挖掘優秀劇碼、繼承粵劇傳統,在藝術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養了一批新藝人。1958年,廣東粵劇院正式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後創立廣東粵劇學校和廣東粵劇學校湛江分校。在粵劇歷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養接班人的綜合性專業學校。同時期電影開始蓬勃,粵劇吸引力大減。可是後來創作的粵劇電影重新把粵劇帶入電影院,使粵劇重獲昔日光輝。當時著名的粵劇電影有《蟹美人》、《龍王三宮主》、《黃飛虎反五關》、《萬里琵琶關外月》、《四郎探母》、《寶蓮燈》、《雙仙拜月亭》、《紅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魚》、《香羅塚》等等。

五十年代末,香港的粵劇形勢不妙,當時紅伶芳艷芬因為結婚而退下來,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離開香港,連紅透半邊天的新馬師曾都不大熱衷於演出。幸好後來麥炳榮和鳳凰女組織班霸大龍鳳劇團,有譚蘭卿加入,並由林家聲擔當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劇目《百戰榮歸迎彩鳳》、《刁蠻元帥莽將軍》、《彩鳳榮華雙拜相》、《鳳閣恩仇未了情》等。1962年,陳好逑與林家聲另立新班慶新聲劇團。及後新的劇團紛紛迭起,包括羽佳的慶紅佳劇團、何非凡的非凡響劇團、林家聲的頌新聲粵劇團。

文化大革命期間,粵劇備受摧殘,很多曲譜、戲服、道具及圖書資料幾乎付之一炬,被審查、批鬥、抄家、送往勞動改造的藝人多不勝數,很多藝人紛紛逃亡到香港及澳門,而全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樣板戲才可以演出,所有粵劇演出活動停止,劇團解體。1976年後,粵劇才能夠重生,伴奏在民樂基礎上吸收了西洋樂器,尤其是爵士樂器,包括電結他及薩克斯。劇本方面更有些是改編自話劇或電影的優秀作品。例如:《關漢卿》、《牡丹亭》等。

在這個時期的新加坡卻因為韓戰的關係而樹膠價格猛漲,導致收入增加,娛樂事業也一片蓬勃,當地的粵劇亦因此受惠不少。這段期間,相繼到新加坡登臺的粵劇伶人有陳笑風、梁瑞冰、羅劍郎、新海泉、馮峰、陳惠瑜、許英秀等。1952年,薛覺先再組覺先旅行劇團二度來新加坡。五十年代末期,有很多香港粵劇藝人到新加坡演出。例如蘇少棠、葉崑崙、關德興、石燕子、秦小梨、余麗珍等。由於名氣關係,門票價格驟增幾倍。到了六十年代,新加坡各種新興娛樂事業如雨後春筍出現,電影和電視很快成了主流。生活節奏變得急促,觀眾開始不願看冗長的地方戲曲。1968年,新加坡的本地職業粵劇班已不能生存,許多職業粵劇團亦告解散。

隨着中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不少在文革期間遭到打壓的文化事業亦開始重生,其中包括粵劇。二十多年間,不少粵劇團紛紛在內地湧現,遍佈廣州、佛山等地。同時間各地方省市的文化局亦相當重視粵劇,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和歷史題材,打造出很多的粵劇新品牌。例如佛山青年粵劇團以黃飛鴻英雄大俠形象,推出黃飛鴻系列粵劇《禁煙記》、《奇情記》等劇目,其中《奇情記》還取得廣東省藝術節8項大獎,而該粵劇團在國內演出常達100場以上,並經常遠赴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香港、澳門等地演出。

而在其他華人社會如香港,由於經濟發展,大量新興娛樂事業湧現,粵劇的觀眾群亦因而日趨老化。大部份新一代香港青年人都視看粵劇是一種老套的行為,對粵劇加以排斥。加上粵劇界亦面對欠缺新血的問題,遂不斷推出措施解決問題。

1995年底,香港粵劇發展有限公司-「粵劇之家」與香港教育署合辦「中國戲曲推廣計劃」,利用講座及巡迴演出等活動來培養教師與中、小學生對中國戲曲的興趣。如香港八和會館與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在1996年合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1998年改為與香港演藝學院合辦夜間粵劇培訓證書課程。但由於學生人數不多,加上合作上出現問題,香港演藝學院主動解除和八和會館的合作關係,八和粵劇學院只有十二名學生及兩名導師繼續留下。雖然如此,香港各間大學仍然設有粵劇學術研究中心。例如:成立於2000年3月1日的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及成立於1998年的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香港大學音樂系也有有關粵劇的課程。

2005年8月,粵劇表演場地新光戲院股權易手,新業主突然宣佈不再出租予粵劇劇團,曾任香港八和會館主席的汪明荃代表粵劇界與新光戲院的業主商討續租,希望業主為了香港粵劇界的前途而准許新光戲院以現時的租金續租三年。會後,雙方召開記者招待會。汪明荃在記者會上直指香港政府的各個局長口裏說支持本地藝術發展,但對這件事件一直不予理會,是只說不做,並炮轟政府只提供位置為偏僻的高山劇場作為粵劇表演場地,最後要身為民政局長的何志平承諾增撥資源大搞。

2007年,港大人文基金所資助的「粵劇小豆苗:融合中國語文科新高中課程計劃」希望促使粵劇成為新高中課程選修單元。

總的來說,雖然各地的粵劇發展不一,但面對外來的競爭,粵劇或者戲劇藝人都嘗試革新粵劇,譬如在唱說語言方面作大膽嘗試。香港華仁書院的華仁戲劇社主席黃展華,開始創作「英語粵劇」,把很多傳統粵劇改用英語來表演,譬如《佳偶兵戎》、《姻緣三訂》、《鴉雀如何作鳳凰》及《王昭君》。在新加坡方面,敦煌劇坊主席黃仕英也投入英語粵劇的事業,除了排練英語粵劇全劇《清宮遺恨》,還創作馬來語粵劇《拾玉鐲》,希望能夠向海外推廣中國戲曲文化。有些則在題材方面着手。2001年,羅家英、秦中英、溫誌鵬等人把莎士比亞名劇《馬克白》改編為粵劇《英雄叛國》。

此外,中國內地除了把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改編為粵劇《豪門千金》,還作其他方面的嘗試。2004年8月,中國首部粵劇動畫電影《刁蠻公主戇駙馬》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美術片獎。2008年,首部動漫真人秀新編粵劇《蝴蝶公主》在大學城開演,把動漫元素融入了粵劇中。可見,中國內地的表演人士都為粵劇在各方面作出很多創新的嘗試。

下面為大家介紹粵劇的元素

1行當

戲劇內的角色,在粵劇及中國戲曲中被稱為行當。粵劇的行當原為「末」、「生」、「旦」、「淨」、「丑」、「外」、「小」、「夫」、「貼」、「雜」的十大行當。後來被精簡為六柱制,這都是根據角色的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來分類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淨」就是性格剛強暴躁的男性角色,而「丑」就是滑稽角色。

2化妝

粵劇早期流行濃脂厚粉,但是所用化粧品比較簡單。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劃黑少許眼眉毛,花旦只是塗上粉末。根據行內習慣,所有老倌都是自行照着鏡子化妝。一般舊式化妝是先拉起臉部皮膚(行內稱「吊眉」),用布條紮着頭髮(行內稱「勒頭」),用白色顏料畫了個底稿,確定線條對稱公正,然後才正式填上其他鮮豔顏色。一般都會從鼻樑兩則到顴部塗上紅色胭脂,色調從濃到淡。對於淨角,例如三國時代曹魏名將張郃的化妝,行內稱呼為「開面」。先用白色顏料描畫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塗上黑色,把眉毛畫得長長並向上翹來表現威嚴。然後在其他地方塗上紅色胭脂,就完成整個「開面」過程。

當然,不同行當就有其獨特的化妝方式。丑角常有一個大白點在臉的中央。其實化妝顏色以紅、黑、白、藍、黃為主。紅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剛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惡陰險,藍色代表狂妄兇猛,黃色代表驃悍幹鍊。

到了二十年代,薛覺先把京劇、話劇及電影化妝法和傳統化妝法結合。化妝轉趨輕描淡掃,樸實自然。最常見的化妝就是「紅白臉」,先把整個臉塗上白色粉底,然後圍繞着眼睛及顴骨塗抹紅色胭脂。有時候畫了長長的眉毛,並使用鮮紅色的口紅。這都是顧及台下的觀眾能夠清楚欣賞演員的表情。

3戲服

粵劇早期服飾主要是模仿明朝衣冠式樣,並加以改良為戲服。清朝時期,京劇越來越受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樣。傳統京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帔、衣。而傳統粵劇服裝可分為:

「蟒」:取材自朝廷的官禮服,是劇中王侯將相、后妃大臣於朝會大典穿着。

「靠」:又稱「甲」,即將士用的鎧甲,是劇中武將的戰袍。

「褶子」:又稱「海青」,是劇中廣泛使用的便服。

「開氅」:又稱「海長」,是劇中武將權臣在非禮儀場合穿着的便服。

「官衣」:又稱「圓領」或「補子」,是劇中文武百官辦理公事時穿着的官服。

「帔」:又稱「帔風」,是劇中王侯將相、后妃大臣家居穿着的便服。

「衣」:凡不入以上六類的各式人等穿着的服裝。

材料方面以布質為主,後期增加了膠片或者銅托小鏡點綴戲服。在50-60年代初珠片戲服大行其道。根據《廣東戲劇史略》對服裝的描述:「粵尚顧繡,大率金線為貴,於是金碧輝煌,勝於京滬所制。自歐美膠片輸入,光耀如鏡,照眼生花。梨園名角,競相採用,奇裝異服,侈言摩登,鬥麗爭妍,漸流詭雜」,可見其瘋魔程度。到了60年代末,繡花戲服開始受到歡迎,直到今日仍是戲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當需要不同的戲服。例如:小生通常飾演文質彬彬的角色,有時候甩袖,所以長袖稱呼為文袖。小武需要打鬥,短袖才方便演員動作,所以短袖亦稱呼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戲服會出現文武袖。

4頭飾

粵劇髮飾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女角用)、水紗(男角用)、頭套、髮髻、飾物,女角有系統地上片子、戴頭套及插頭飾飾物。不同種類頭套、髮髻、髮辮、髮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製作方式、配戴及保養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頭飾,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頭飾種類繁多,如大頭、前妝、簪、釵、梅花石、耳邊花、鳳冠(有五鳳冠和金鳳冠等,一般是穿蟒袍或霞帔時用)、正鳳、七星額(花旦穿大靠時必須使用七星額)、文武髻、牛角帶(小打扮時用)、漁家絡(六國大封相的推車女專用)等,用料也各有不同。不同身份的女角固然使用不同的頭飾,有時同一身份的女角,因應不同場合,也會使用不同的頭飾。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並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男角的頭飾有太子盔(或稱紫金冠或束髮冠)、東坡巾、代表富家書生的蝠魚巾(福儒巾)、代表窮書生的日字巾、紥巾、蓮子帽、帥盔、荷葉盔、紗帽、駙馬盔、平天冠、耳邊花、耳邊球、結子、網巾、水髮、散髮、丫髻(書僮或僮子用)等等。

5表演功藝

粵劇演員的表演功架藝術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也會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的廣東南音、木魚、廣東的本地民謠粵謳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稱身段,即身體表演。當中包括手勢、臺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鬚功、水髮、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詞。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髮、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本文資料來自書報與網站) 未完 待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