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普會 通過和談解決烏危機 |
(本報訊)俄羅斯總統普丁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以紅地毯歡迎來訪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並舉行正式會談。雙方在會後聯合聲明中強調要「通過和談」來解決烏克蘭危機。
習近平與普丁在星期二(3月21日)的會談上還提出強化雙邊關係的系列計劃。普丁稱願意協助中資企業到俄國投資,取代因烏克蘭戰爭而撤離的西方企業,又稱擬建從俄羅斯經蒙古到中國的「西伯利亞力量二號」天然氣管道將為中國帶來「可靠、穩定的」能源供應。
這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年來,中國元首首次訪問莫斯科。在國際刑事法院(ICC)上周針對發生在烏克蘭的戰爭罪嫌批准逮捕普丁之際,習近平邀請普丁訪問北京。目前,中國並不承認ICC權力。
中俄元首會談之際,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再次警告北京不要向莫斯科提供「可致命援助」,否則中國將是對一場「非法戰爭」提供支持。斯托爾滕貝格星期二對記者們說,目前沒有看到任何北京向莫斯科輸送致命武器的證據,但有跡象顯示,莫斯科向北京提出了有關要求。
習近平在會面後與普丁一同會見記者時宣讀聲明說:「十年來,我同普丁總統建立了密切關係,保持戰略溝通,推動兩國戰略協作取得豐碩成果。兩國關係遠遠超出雙邊範疇,對世界格局和人類前途、命運至關重要。」
習近平提到中國2月發表有關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十二點」立場聲明。他說:「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中方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身立場,始終堅定站在和平一邊,站在對話一邊,站在歷史正確一邊。」
普丁說:「中方和平計劃中的許多條款可以引用為平息烏克蘭衝突的基礎,只要西方和基輔做好準備。」
習近平與普丁先是在星期二(20日)非正式會談了四個小時,再於星期三分兩場次會談。普丁稱,兩人在會面中十分重視北京提出的和平方案。
新華社報道,習近平與普丁共同簽署的聯合聲明中寫道:「關於烏克蘭問題,雙方認為,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必須得到遵守,國際法必須得到尊重。俄方積極評價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客觀公正立場。雙方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為謀求軍事、政治和其他優勢而損害別國的合理安全利益。俄方重申致力於盡快重啟和談,中方對此表示讚賞。」
「俄方歡迎中方願為通過政治外交途徑解決烏克蘭危機發揮積極作用,歡迎《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中闡述的建設性主張。雙方指出,解決烏克蘭危機必須尊重各國合理安全關切並防止形成陣營對抗,拱火澆油。」
「雙方強調,負責任的對話是穩步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為此,國際社會應支持相關建設性努力。雙方呼籲停止一切促使局勢緊張、戰事延宕的舉動,避免危機進一步惡化甚至失控。雙方反對任何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
「中國在此面對著自相矛盾:既想讓國際社會將其視之為和平使者,但習近平所提出的計劃卻又被廣泛視為煙幕。」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中國事務高級研究員于潔博士評論說,普丁與習近平似乎在北京的和平計劃上沒能達成多少共識。她說,習近平形容兩人的會面「坦誠友好、富有成果」,這意味著莫斯科與北京之間仍有某些分歧。「中國的外交政策向來是利益先於價值,即使對俄羅斯也是如此。兩國關係主要建基於對美國霸權同仇敵愾。近年透過深化雙邊合作,他們得以達至強國地位,與美國抗衡。」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星期二曾說:「我們希望習主席會向普丁總統施壓,停止轟炸烏克蘭城市、醫院與學校,制止戰爭罪行與暴行,並撤走其軍隊。」中俄兩國元首的會後公布似乎並未讓美國如願。
烏克蘭司法部長馬尤斯卡(Denys Maliuska)稍早說,基輔能接受中國「十二點」聲明中的部分內容,但也有些內容他們並不同意。他說:「我們的觀點是這份計劃並不完美,但總比沒有好。它提到了領土尊嚴,而這在我們的計劃中也是個關鍵。」但馬尤斯卡指出,中方的立場聲明並未提出如何伸張公義,而這是烏克蘭最關心的議題。
另一方面,為期3天的中俄元首峰會雖已落幕,但其引發的國際政治效應仍在餘波蕩漾。《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峰會上重申中俄間不斷深化的政治和經濟關係,在在彰顯出習普二人對挑戰由美國及其民主盟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共同興趣。
報導指出,就在烏克蘭東部戰火紛飛之際,遠在數百英里之遙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則正在上演「習普會」。這是一場宏大的地緣政治關係表演;透過儀仗隊列隊迎接,隆重壯觀場面,普丁和習近平正試圖向外界展示兩國的團結。
報導還稱,習近平試圖將中國描繪成為結束戰爭努力進行外交調停的角色形象;習在「習普會」後記者會上更直言,中方始終堅定站在和平一邊,站在對話一邊,站在歷史正確一邊。
報導強調,俄羅斯和中國關係日益緊密,引發西方國家的嚴重關切,西方認為中俄合作,可能給美國及其盟友帶來強有力挑戰。習近平和普丁先前曾譴責美國主導的地緣政治秩序,為他們的多極世界願景贏得了支持,而這類發言在發展中國家中尤受青睞。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中,習普二人更表示中俄夥伴關係具有「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性質。他們還呼籲加速推進世界多極化進程。
報導稱,俄烏戰爭已進入第二年,這場衝突已波及全球,改變了能源市場、地緣政治關係和全球經濟。習近平的訪問是中俄友誼的一次重大展示,給普丁帶來合法性,也表明了其仍是中國不想失去的重要人物。
習近平訪問俄羅斯的另一個目的可能是為了「對兩國關係走向有更多把控」。中國之前已幫助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恢復正式外交關係,如今中國希望在國際關係調停方面做出更大成績。
赴美核酸要求取消 中美航班票價仍高 |
鑒於中國大陸新冠疫情趨緩,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上周宣佈,美國正式取消針對中國赴美旅客的強制性新冠病毒檢測要求。這意味著,北京時間3月11日凌晨4點後,從中國搭乘直飛航班赴美的旅客,不再需要提交新冠陰性證明或康復證明。
不過,據媒體報導,由於中美航班短期難以增加,票價仍將維持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未來中美航班能否突破瓶頸、實現量的增加,還要視雙方航權談判情況而定。
自今年1月8日起,中國正式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實行近三年的「五個一」、入境集中隔離等國際客運航班管控措施也悉數取消。限制放開後,中外航司紛紛宣佈恢復或增加國際及地區航班。
從恢復進度來看,港澳台地區、東南亞地區的航班恢復速度最快;日本、韓國等東北亞國家及歐洲國家次之,而美國、加拿大航班恢復進程最為緩慢。其中,中美航班仍和「乙類乙管」前的航班量保持一致,沒有任何新增。
過去三年時間,受新冠疫情影響,中美航班大範圍削減。2020年1月底,由於中國疫情較為嚴重,美聯航、達美航空、美國航空等先後暫停了中美航線運營。國內航空公司在民航局「五個一」政策限制下,只保留少量中美航班的運營。
隨著疫情緩解,中美雙方為復航做出政策調整。2020年6月16日之後,中美航班由每周4班擴容至每周8班;8月中旬中美航班繼續增加,在此前基礎上翻番,達到每周16班;而在當年的11月中旬,中美航班量再度提升,從每周16班增加至每周20班。
承運航空公司方面,美國共有美國聯合航、達美航空、美國航空三家航空公司執飛;中國由國航、東航、南航、廈航等航空公司執飛。從航班密度來看,截至目前,中美直飛航班大多為每周1班、部分達到每周2-5班,尚無天天班。但在2019年,僅達美航空一家在中國運營的航班就達到每天6班。
疫情以來,中美直飛航班的增減一直遵循對等原則,在對等原則下兩國航空公司的航班數量保持一致。
目前出入境限制大幅度放寬,中國赴美旅客強制性核酸要求也已取消,旅客出行需求相比之前更加旺盛。數據顯示,2月10日至3月9日,中國遊客赴美的商旅訂單量環比前一個月增長超過70%,酒店預訂量增長超過10%。美國宣佈對中國赴美旅客取消強制核酸後,美國簽證搜索量環比前一日增長超1倍。
運力供給受限的背景下,中美航班萬元票價仍是常態。在網站平台上,3月底至4月,北京、廈門、廣州、深圳飛往洛杉磯,上海飛往舊金山、底特律、西雅圖、達拉斯、紐約,廣州飛往紐約的直飛機票在售,含稅價格在8000-12000元之間,返程價格在10000元以上,部分航班甚至高達20000元。
此前,疫情高峰期(2020年-2021年)中國飛往美國經濟艙均價達到11186元,2019年經濟艙均價只需5029元,漲幅達到122%。
自美國返回中國的票價更加高昂,疫情高峰期(2020年-2021年)美國飛往中國經濟艙均價為13949元,比去程均價高了2000元左右,而2019年美國飛往中國經濟艙均價僅為4289元,疫情後的價格翻了2倍以上。
今年1月8日起,中國民航局已開始受理中外航空公司復航申請,其中包括中美航空公司恢復運營中美航線的申請。中國民航局運輸司司長梁楠表示,民航局正在按照程序抓緊做好審批工作,歡迎中美航空公司依照協定和市場需求運營兩國間航班。在航班恢復過程中,民航局也會加強與美國民航主管部門溝通,推進中美之間航班順利復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