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記週記】
|
2024 乙年常年期第31主日彌撒講道
從起初,天主給了我們十條誡命,就是天主十誡,這十誡大家都耳熟能詳。前面三條誡命講述的是有關人跟天主之間的信仰關係,後面七條誡命是人與人之間的生活規範。因為天主是有秩序的天主,不是混亂的天主。所以在天主十誠有秩序的引導下,我們最先去愛的對象是天主,所有其他的一切都是因為愛天主所產生出來的自然流露。
今天的福音,耶穌又將天主十誡總結出「愛天主於萬有之上並愛人如己」這兩句話。耶穌選擇這兩句話,並將它們結合在一起,教導我們愛天主和愛人不可分割,而且互為表裡。耶穌說這兩句話是召喚我們,要我們學習衪自己的生活態度,過一個與衪不斷相遇的基督徒生活。也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視耶穌之所視,言耶稣之所言,行耶穌之所行,愛耶穌之所愛。為我個人而言,聖女小德蘭正是回應這種聖召的榜樣。
聖女小德蘭說:「我的聖召就是愛。」為她,「聖召」不僅僅是某個具體的角色或頭銜,而是推動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每一個意念的力量。這意味著,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的行動因著愛而擁有了它的意義和價值。即使是最小的舉動——譬如一個微笑、在困難的時刻,展現出一點點耐心,或為某個人默默的祈禱——這些簡單的行為,當它們充滿了愛的時候,便變得美麗而且有意義。因此,每一天,我們都被邀請去活出這份愛的聖召,因為即使最平凡的事物也會因著愛而具有神聖的意義。
另外,我們也要認識到愛的本身其實不是所謂的誡命,而是天主賞賜的禮物。愛天主於萬有之上並愛人如己是一種以愛還愛的舉動。這份愛天主、愛人的行動,是天主讓我們能夠認識和體驗出愛的禮物的實現。就像種子一樣,愛可以在我們內心裏發芽,並在我們的一生中成長發展。
正因著這份愛的禮物,我們要像天主愛我們這麼不堪的人,能夠轉身去愛那些我們不願意或覺得不值得去愛的人。就像每一位父母一樣,他們並不只是在孩子「值得」的時候才去愛他們;他們總是愛孩子,這一點我們是無法否定的。然而,或許他們有可能,因著自己的軟弱,或者不健康,不懂得如何表達他們的愛,不知道如何去愛,甚至愛的不得其所。在「愛」的聖召下,我們是否能夠對他們展現出一份寬恕的愛呢?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十一月是煉靈月,在這普世教會共同紀念亡者的煉靈月當中,是我們為已亡的親友和所有煉靈祈禱的時刻。讓我們用實際的祈禱、克苦、奉獻和行仁愛的工作中,表達對天主的信靠和依賴,承認天主是終極的愛與救贖之源。
為我們已經去逝的親友,中國有句古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因此,在過往的生命過程中,無論我們跟他們有過什麼樣的困難或過節,讓我們都能慷慨的為他們、也為我們自己,祈求天主的憐憫,因為我們相信天主的愛始終不變,祂渴望每一個靈魂最終都能與祂團聚。
最後,煉靈月同時也提醒我們認識到生命的短暫與靈魂的永恆價值,在天主的慈悲中,願我們善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成就我們的聖召。讓我們努力的用天主的眼光看待他人,並在每一次的相遇中反映出天主的愛。阿們!
(梵蒂岡新聞網)
1.教宗方濟各在追思已亡節上午前往羅馬勞倫蒂諾(Laurentino)公墓,在那裡主持彌撒,紀念亡者。在彌撒前,教宗來到一座“天使花園”靜默祈禱,那是一塊大約600平方米的綠色地帶,獻給那些因中斷妊娠而未曾出生的胎兒。“為失去孩子的人祈禱”是教宗11月份的祈禱意向。
教宗在彌撒講道時刻,低下頭,在靜默中為亡者祈禱。教宗誦念祈禱詞:“主啊!我們塵世的生活如同一縷氣息,請教導我們數算自己的年歲,賞賜我們心靈的智慧,讓我們在面對死亡時並非歸於泯滅,而是一道邁向永生的門檻。之後,教宗降福了在場的所有人,並為亡者祈禱,祈求天主安慰那些遭受離別痛苦的人。”
最後,教宗接見了“希望之火”(Scintille di speranza)團體的成員,這是一個由母親們組成的團體,她們因不同的原因失去了自己孩子。她們將一條白色的圍巾送給教宗並表示:“這是我們對教宗的擁抱,也象徵著我們的孩子對教宗的擁抱,並感謝教宗的親臨,這是一個愛的見證,通過愛的途徑,更能接近我們的孩子。”
2.弟兄姊妹們,讓我們向聖人們看齊,那些“由真福八端所陶冶”的人,那些“充滿天主”的人,和對他人需求不能無動於衷的人,他們是光明之路的見證者,而這條路對我們也是可能的。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知道在祈禱中向天主祈求“渡聖潔生活的恩賜”,讓自己被“祂善的推動,即聖神”所引導,並在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實踐真福八端。這是教宗方濟各在諸聖節誦念三鐘經前,向所有人發出的邀請。在省思當天福音的內容中,耶穌所宣講的真福八端(瑪五1-12)“是基督徒的身份和通往聖潔的道路”,正如他在《你們要歡喜踴躍》(Gaudete et exsultate)宗座勸諭所提醒的那樣。“祂指示給我們一條道路,就是愛的道路,這條道路是祂自己首先道生成人而走過的,對我們來說,這既是天主的恩賜,也是我們的回應。恩賜與回應。”
因此“首先是向天主祈求,使我們成為聖潔的,讓我們的心與祂相似”,正如教宗在新的通諭《祂愛了我們》(Dilexit nos)中強調的那樣。正是以祂的恩寵“治癒我們,擺脫一切阻礙我們如同祂愛我們那樣去愛他人”,正如真福卡洛·阿庫蒂斯(Carlo Acutis)所說的那樣,以便在我們內心中,永遠“少一些自我,留給天主更多空間”。
教宗繼續強調,我們的回應至關重要,因為天主“賜予我們祂的聖潔,但並不強迫我們接受”。祂“把聖潔播種在我們內心”,之後等待我們的回應。“天主讓我們自由去追隨祂善的啟示,和參與祂的計劃,並與祂共鳴,如同祂教導我們的那樣,以普世、開放的仁愛去服務他人和整個世界。”
聖人們充分的活出了這一點。教宗列舉了幾個例子:聖國柏(Massimiliano Maria Kolbe)神父,“在奧斯威辛集中營中請求代替一位被判死刑的父親”,聖德肋撒姆姆,“將一生奉獻服務貧窮者”,以及羅梅洛(Oscar Romero)主教,“在祭台上為捍衛弱小者免受強權壓迫而被殺害”。在他們身上,以及那些無名的聖人,過著平凡的基督徒生活。教宗表示,在教會內有許多無名的聖人,聖德超群,“在他們身上,我們認出了那些由真福八端所陶成的弟兄姊妹們:貧窮、溫良、憐憫、飢渴慕義、締造和平。
最後,教宗向“諸聖人之後”聖母瑪利亞祈求,求她“幫助我們使我們的生活成為一條聖潔的道路”。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