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龍哥部落格】
抗戰歌曲《長城謠》的回顧

陳龍禧

7月7日是當時中華民國(中國)開始抗日,當時黨國一家的國民黨,力推抗戰歌曲,其中潘孑農作詞、劉雪庵作曲的《長城謠》,是一首音樂蒼凉悲壯,純樸自然,旋律起伏不大,唱起來既口語化、又有民族特色的歌。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這首歌我們在讀中、小學時,音樂課都會教唱,後來仇日的國民黨不再執政,現在很多臺灣學生已經不會唱了。有個人沒搞清楚這是中國禁唱20多的歌,在去中國登長城時唱這歌時,中共國陪同人員不會唱的尷尬,大家才又紛紛搜尋,要瞭解這歌。
長城和中華民族幾世代以來,已劃上等號。在許多人心中,長城不只是防禦外侮的城牆,更是大家心中的精神象徵。然而《長城謠》在有長城的中國,因為1957年,作曲劉雪庵創作《何日君再來》一曲,被打成右派,此歌禁唱達20餘年。因歌被禁唱,1984年春節,香港歌手在北京電視台春節晚會演唱,中國年輕人對這首歌曲十分陌生,還認為是唱港臺歌曲。
在烽火漫天的國民黨政府對日抗戰時期,在動盪飄搖的年歲裡,中國普羅百姓,呼天搶地呼喊要救國,豪門貴族們,依舊沈溺在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中。當前方戰士前僕後繼,炎燒熾烈的衛國熱忱,護衛著寸寸疆土時,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高官,有的「愛美人不愛江山」,也有「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猶不知大難將至,如果不是到後來同盟國聯合作戰,哪有可能戰勝?
平心而論日本軍國主義「三月亡華」,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有如現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樣,實屬不該。早期抗戰歌曲如《松花江上》,以東北流離失所、日軍奴役人的慘痛為主。韋瀚章作詞、黃自作曲的合唱歌曲《抗敵歌》、《旗正飄飄》,喚起了抵禦外侮的國魂。其中有些歌是沒伴奏的隨口小唱,有的是在戰火中即時完成,以鼓舞人心或抒發情感,這些歌創作的動力,來自於救亡圖存,對愛國情懷影響深遠。
沒長城的臺灣沒有忘記《長城謠》,反而傳唱下來。但臺灣現在已經不再慶祝「光復節」,因歷史資料出現,大家漸漸清楚,原來那只是一場騙局。但軍中仍舊在辦抗日,還製作音樂會,從《盧溝曉月》講述日軍入侵展開。全國進入顛沛流離狀態後,以流亡歌曲《松花江上》、《故鄉》、《思鄉曲》等歌詮釋當時人民的心情;接著以抗戰歌曲,演譯國軍展開碧血豪情的抗日戰爭;國軍的英勇抗戰激發全國奮戰的意識,以《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等曲目,表達百姓由悲憤情緒昇華為愛國意識。經由由大合唱團唱出《旗正飄飄》、《凱旋歌》等曲,展現全民同心團結贏得勝利後的歡愉。
《大刀進行曲》表達對日軍仇恨,歌曲不但情緒激昂,歌詞寫出對敵人的無比仇恨。《八百壯士》歌曲傳唱至今,國民革命軍團長謝晉元帶領400多名青年死守四行倉庫,抵制日軍3個月,保衛成功,振奮軍民士氣。不久,由桂濤聲作詞、夏之秋譜曲的《八百壯士》歌應運而生,傳唱至今,抗戰勝利後,歌名改為《中國不會亡》及《中國一定強》。
對日抗戰8年,這段漫長的日子裡,為激勵軍民士氣、撫慰人心,產生了大量的歌曲作品,許多歌曲至今仍被傳頌著,呈現抗戰時人民顛沛流離的血淚史,也記錄著中華人民不向強權暴力屈服的怒吼。為了達到團結抗日和鼓舞士氣,愛國的文化人士紛紛動員起來,其中歌曲傳播是最簡單、便捷的利器,發揮效用最大。這些創作出來的抗戰歌曲,由一些音樂工作者組成歌詠隊或演出宣傳隊,到城鎮、鄉村、甚至軍隊演唱,使得抗日救亡歌曲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激勵士氣外也撫慰著人心。
《抗敵歌》的作者是黃自,歌詞充份展現了當時國人同仇敵愾、團結抗日的愛國熱情,也唱出了中華人民誓死報國的抗日心聲,是目前抗日歌曲中最早被創作的歌曲。 同年被創作的歌曲還有《松花江上》,由張寒暉作詞作曲,歌曲描述918事變後,東北居民有家歸不得、與親人失散的苦況和收復失地的盼望。
這首《長城謠》旋律起伏不大,節奏進行平穩、音域不寬,整個曲調建立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音樂蒼涼悲壯,純樸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纏綿。極具民族音樂風格,寫法上與民歌相似,同時兼有敘事和抒情的特點。聽起來親切、優美;唱起來既口語化、又有民族特色,在抗日戰爭時期廣為流傳,傾述了人民被迫離家流浪的苦難,激發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
1937年春天,上海藝華公司開拍潘孑農編劇的抗日電影「關山萬里」,劇中講述一位東北京劇藝人,在918事變後攜妻女流亡到關內,在顛沛流離中,藝人自編小曲,教育幼女牢記國仇家恨的故事。影片中有一個情節:在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募捐會上,由幼女演唱這首《長城謠》。
潘孑農邀劉雪庵為影片配樂,後來影片沒有拍成,但「長城謠」已完成。這首歌節奏平穩;唱起來既口語化、又有民族特色,抗日戰爭時期廣為流傳,描繪出人民被迫離家流浪的苦難、抒發愛國情懷,也激發人民同仇敵愾的愛國熱情。很快的《長城謠》傳唱至海外,勾起華人愛國心。不久灌製唱片,讓這首歌更廣為傳唱,也使海外華人踴躍捐款、捐物資,有的甚至回國參加抗戰。
《長城謠》作者劉雪庵四川銅梁人,師承著名的音樂家蕭友梅與黃自,是黃自得意門生,他著名的曲子除了《何日君再來》與《長城謠》外,還有《飄零的落花》、《紅豆詞》、《西子姑娘》、鋼琴曲「中國組曲」,然而在眾多曲子中,以《何日君再來》最為傳奇,曾為音樂家帶來不少掌聲,但也為他帶來災難!
中共建政後,劉雪庵1957 年被打成右派、撤銷職務降調為圖書館資料員,文革期間,以反革命、漢奸等罪被鬥爭,主要罪證是《何日君再來》。此次的災難,是被送至鄉下勞改,後來調返北京藝術學校掃廁所、倒垃圾等折辱尊嚴的工作。 文革後雖獲平反,但那時已風燭殘年,數十年的摧殘與打擊,耗盡了一個音樂家的黃金創作時期,命途多桀。
一首志記一個時代苦難,廣為傳唱的優美曲子,蘊藏著很悲淒的故事。沒想到歷史的糾葛,在臺灣前總統馬英九去長城又被挑起!他被日本學者認為是仇日派、騙日本人,也被人認為連臺灣人都騙,真是污染純淨的音樂旋律。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