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哥部落格】
|
一個白人外科主任和一個是出身貧困的非裔醫技人員,兩人合作創造了醫學上的重大突破,獲得眾人的讚賞;但同時也面對種族歧視和機會不均的痛苦教訓。《天賜良醫(Something the Lord Made)》是2004年一部真人真事改編,HBO自製傳記電影。描述白人醫生布雷洛克 (Dr. Blalock)和天資聰穎的黑人助手薇薇安湯姆斯(Vivien Thomas),很快就掌握瞭醫學理論與手術實踐上的技藝,電影改編自「華盛頓人雜誌」同名文章,是非常動人的勵志劇情影片。
1944年,Johns Hopkins (約翰霍浦金斯)外科主任布雷洛克醫師 (Dr. Blalock) ,劃時代將左鎖骨下動脈分離接入左肺動脈,讓主動脈血分流直接注入肺動脈,首次成功解救千年來瀕臨死亡,嚴重發紺的法洛氏四合症病童,開啟現代心臟外科醫學的新紀元。這個震驚世界治療藍嬰症(Blue Baby Syndrome) 的「布雷洛克-陶西分流」就以心臟外科布雷洛克和小兒心臟科Dr. Helen Taussig(陶西)醫師之名傳世至今。
故事男主角薇薇安,原是個被媽媽取了女生名字的非裔木匠,名字未曾在醫學教科書上出現過,但是今天全美排名第一的約翰霍浦金斯醫院布雷洛克館大廳,薇薇安的油畫肖像和他併掛在牆上,給予象徵永久最高榮譽。真人真事影片不枯燥乏味,亦不流於誇張矯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淋漓盡致;環境氣氛拿捏得當,時代氛圍掌握得宜,其中尤以非裔人歧視為最讓人唏噓感慨,是部令人再三回味、沉思良久的電影佳作。
1920、30年代,美國田納西州Nashville,高中畢業非裔木匠的兒子薇薇安,12歲就可按父親畫的線一絲不差切割木材,他從小立志行醫,認真工作存錢準備讀完大學後進醫學院。但遇上全美經濟大蕭條,銀行倒閉、存款全泡湯,連工作也沒了。但是危機也是轉機。缺了他當年肯定不會有「布雷洛克-陶西分流」,成千上萬的藍嬰也沒機會存活,心臟醫學不知要往後延遲多少年。
薇薇安經朋友介紹,進Vanderbilt(范德堡)大學醫院「布雷洛克醫師實驗室」擔任清潔工;布雷洛克約翰霍浦金斯醫學院畢業,接受外科助理住院醫師訓練,隨後加入Nashville新成立的范德堡大學醫院外科。他曾感染結核,深受痛苦與死亡威脅的折磨,矢志只要戰勝病魔,一輩子要對抗人類疾病和死亡大敵。他醉心醫學研究,也敏銳注意到薇薇安和以前幾位離職的清潔工完全不一樣,工作認真手藝靈巧又喜歡閱讀醫學書籍,正是做醫學研究價廉物美的助理人選。
薇薇安像是在實驗室出生長大,他很快學會動脈穿刺、計算藥量與麻醉,很快就能自己完成複雜手術,他熱愛研究,不斷充實基礎與臨床醫學知識。布雷洛克與他相差11歲,兩人的關係很快由主僕變成師生。為專挑戰醫學難題,只要布雷洛克起個頭,薇薇安幾乎都可將研究目標實現。然而這事發生在種族歧視嚴重、對有色人種極盡剝削、有種種不合理待遇的美國,兩人要面對打破「手不能觸碰心臟」的禁忌、實驗本身的困難、大環境對非裔不友善、以及學歷文憑限制等層出不窮的挑戰。
布雷洛克師生第一個重要的醫學貢獻,是當時對出血與創傷性休克的治療,果然在前線救活無數美軍,獲得政府表揚。他們還投入很大心血研究肺高壓,花超過六年時間,將狗主動脈分枝縫入肺動脈‧期望製造肺高壓的模式,結果除了明顯增加肺血量外,並未達成預定的高壓目標,只好宣佈放棄。這個失敗卻成為幾年後「布雷洛克-陶西分流」成功的基礎。布雷洛克在范德堡大學傑出的表現,終能讓他回到母校擔任外科主任,更重要的是薇薇安必需一起聘任。
當布雷洛克帶著黑人外科技術員薇薇安到任,霍浦金斯的醫師懷疑這位教授,竟還從范德堡帶一個僅有高中學歷的黑人主持其實驗室。當兩人習慣一起走入懸掛約翰霍浦金斯與其他名醫肖像的大廳時,警衛即使聽了醫師解釋,仍堅持按院規非白人只能另由後側門進出。首度看到黑人穿著白袍實驗衣,大家都停下腳步,為確定眼睛沒看錯;剛進實驗室,一位醫師不假思索拿錢叫薇薇安去替他早餐,想不到霍浦金斯對一個白袍黑人工作者竟然比范德堡還難立足。
種族歧視外,影響最慘的還是薪資。薇薇安住在簡陋的黑人社區,就算收入比以前提高兩成,仍無法支付一家4口基本開銷,生活壓力逼他幾乎要放棄一切,準備返鄉重拾木匠老本行。幸好布雷洛克說服一位醫師好友,捐款給科室做為薇薇安的額外薪資,這位慷慨的捐贈者,正是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外科之父神經外科醫師Dr. Walter Dandy。
約翰霍浦金斯除了布雷洛克以外,還有很多名醫。小兒心臟學之母、原在柏克萊主修藝術的陶西醫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那女醫師屈指可數的年代,她專門照顧冷門又沒有成就感的心臟病童,因為沒有任何治療法可以改變為數不少,出生後很快全身發紺、呼吸喘、極度虛弱與缺氧,即使給予大量氧氣疾病仍急速惡化的藍嬰症,她細心照料病童,詳細記載病情,依然眼睜睜看著他們一個個離開世界。
陶西醫師研究無數藍嬰病理解剖,終於確定藍嬰症缺氧發紺死亡,主要是因為右心室出口與肺動脈非常狹窄,肺臟無法獲得足量血液換得足量氧氣供應全身。如果能夠能「仿造」部份病童,肺部可獲得另外量的血液,便有機會改善缺氧,甚至繼續存活下去,結論是:「為法洛氏四合症病人仿造開放性動脈導管,就有救了。」
陶西醫師向布雷洛克求援時,他與薇薇安很有默契的想「這不就是在范德堡浪費六年,只增加肺血流而製造不出肺高壓最失敗的實驗嗎?」雖然陶西提到母校首位成功結紮開放性動脈導管的外科醫師Dr. Robert Gross完全不苟同她的想法,讓她碰一鼻子灰,而視挑戰如吃補的布雷洛克與薇薇安,幾乎第一時間,就決定投入這項世紀挑戰。
布雷洛克,特別是薇薇安已經非常熟悉血管接合,但除了這項優勢外,對於極輕體重、異常虛弱與重度發紺的藍嬰,則完全沒有經驗。他的拼勁與天賦,此時發揮到讓醫師都難以置信的至高境界,除了製造發紺的藍實驗狗外,舉凡小嬰兒手術過程需要的器械、縫線、麻醉甚至人工呼吸器,也一樣創造出來。兩人後來意會到,快速成長的小嬰兒,血管需要跟著長,過去的縫合法只適用於不再長大的血管,必需改用新的方法,這當然難不倒薇薇安,他們果然順利超越這個最後的致命關卡,拯救了不少生命。 (未完待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