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記週記】
|
1. 「我每天祈願這場戰爭終將結束。」教宗方濟各6月7日傍晚在梵蒂岡花園舉行的一場紀念「呼求和平」歷史性祈禱會10週年的活動上,透露了他的這份心願,而且這席話正是在那次機會上栽種的橄欖樹的樹蔭下說出的。
10年前,時任以色列總統佩雷斯、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以及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巴爾多祿茂,與教宗方濟各一起在這裡懇求上主,「但願各國領袖和衝突各方能找出和平與團結之道」。
教宗說:「我們大家都必須努力,致力於達成持久的和平,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國從而能和睦共處,打破敵意與仇恨的高牆。我們大家都必須珍惜耶路撒冷,讓它成為基督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友愛相遇的城市,並受到國際保障的特殊地位保護。」
教宗表示,「值此悲慘的衝突時刻,需要更新那建設和平世界的承諾」。他接著向「所有的人,有信仰者和善心人士」發出呼籲,說:「我們不可停止夢想和平,以及建設和平的關係!」
2024年6月7日傍晚,出席這項紀念活動的有羅馬猶太教經師富納羅(Alberto Funaro)、意大利伊斯蘭文化中心秘書長雷杜安(Abdellah Redouane),以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這兩個國家駐聖座的大使。
教宗在講話中指出,每當我們認為「戰爭可以解決問題並帶來和平」,我們只是在自欺欺人。他提醒眾人提高警覺,並要對今天不幸已是主流的意識形態抱持批判態度,也就是主張「衝突、暴力和毀滅屬於社會正常運作」的意識形態。
教宗表明,他牽掛著所有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受苦的人,包括基督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在內,並且再次呼籲加沙停火,釋放受困的以色列人質。「多麼迫切需要從加沙的斷垣殘壁那裡,最終興起一個阻止武器的決定。」
此外,教宗也籲請保護巴勒斯坦人民,祈願他們能「收到所需的人道救援物資」;願無數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人能儘快重建家園,好能平安回家。
聖父教宗格外關懷巴勒斯坦人民和以色列人民,他們在淚水和磨難中「持續對新的一天懷抱希望,奮力促成和平世界的曙光」。
懷著這份心情,教宗懇求上主仁慈俯聽在場眾人的祈禱,廣施和平之恩。「的確,和平不是書面協議,或者人與政治妥協所造就的」,卻「源自於心靈的轉變」。「當我們每個人都與天主聖愛相遇,為之感動,讓天主來化解我們的自私,粉碎我們的偏見,賜給我們友誼、友愛和相互團結的滋味及喜樂時」,和平就會油然而生。
教宗提醒,「假如我們不讓天主先來卸下我們的心防,讓我們的心靈樂於接納、心生憐憫、慈悲為懷,那麼就不會有和平」。
教宗鼓勵道,常懷和平的夢想,我們就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感受到作為人類大家庭一員的喜樂。教宗指出,他在維羅納牧靈訪問時,很高興看到一名以色列父親和一名巴勒斯坦父親在他面前相擁,這兩名父親都在戰爭中失去了他們的孩子。
「這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需要的:一個和平的擁抱!」
聖父教宗最後邀請在場眾人與他一起懇求上主,願「各國領袖和衝突各方能找出和平與團結之道」。所有參與者齊聲誦唸了10年前「呼求和平」祈禱聚會的禱詞。
2. 一份關於敬禮耶穌聖心的新文件將公諸於世,幫助信友們默觀 “上主的愛”的各個方面,讓這愛“光照教會更新的旅程”,而且“也向這個似乎失去心靈的世界講述一些具有意義的事”。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宣布了這個消息,並表示有意於9月發表這份文件。
教宗說:“我很高興能準備這份文件,它將收入過往的訓導文件和可追溯到聖經的漫長歷史的珍貴省思,向今日整個教會重新提出這充滿靈性美妙的敬禮。”
1673年,耶穌首次將自己的聖心顯示給聖女瑪加利大(Margherita Maria Alacoque),如今已有350年。對這個事件的慶祝活動於2023年12月27日開始,將於2025年6月27日結束。
恭敬耶穌聖心的最早痕跡遠至中世紀就可尋到,這些在幾位德國神秘學家的思想中都提到,如馬格德堡的瑪蒂爾德(Matilde di Magdeburgo)、哈克柏恩的瑪蒂爾德(Matilde di Hackeborn),以及道明會真福亨利·蘇查(Enrico Suso)等人。不過,到了公元15世紀,在聖女瑪加利大和聖若望·歐德(Giovanni Eudes)的努力下,這個敬禮才得以大力推廣。
敬禮耶穌聖心的隆重慶典隨後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辯。推廣這項敬禮的修會認為,敬禮的對象是降生成人的耶穌的聖心,是祂愛的象徵;楊森派的人則將這敬禮視作偶像崇拜的舉動。到了1856年,庇護九世教宗才通令普世教會敬禮耶穌聖心並將此敬禮列入瞻禮單。
回到若望·歐德的時代,雖然這位教會的革新家為由來已久的對耶穌聖心的敬禮確立了神學基礎,並正式予以廣揚,但這項敬禮在當初發展得並不快。直到法國“往見會”一位平凡無奇的修女瑪加利大,在1673年到1675年之間,3次蒙耶穌顯現後,才有了轉機。
在顯現中,耶穌讓瑪加利大修女看到自己的心,並告訴她說:“ 看這顆心多麽愛世人!”。耶穌又向她表示:祂對世人的愛所得到的酬報竟是冷酷無情。於是,耶穌便交給她一項使命,去傳揚和推動對祂聖心的敬禮。
3. 在紀念諾曼底登陸80週年的機會上,教宗方濟各致函巴約(Bayeux)教區主教阿貝爾(Jacques Habert),談到1944年6月6日的那個歷史事件為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恢復和平的重大貢獻。巴約城的政治、宗教和軍事負責人當天齊聚主教座堂,舉行了紀念活動。
教宗在信函中提到,在諾曼底巨大的墓地中有成千上萬座盟軍士兵的墳墓,其中的多數人都很年輕,許多人來自遙遠地區,他們都英勇地獻出了生命。除了他們外,還有無數的無辜平民百姓和遭到猛烈轟炸的民眾。
諾曼底登陸讓人想起“那場可怕的世界衝突帶來的災難,多少男女和兒童受苦,多少家庭支離破碎,以及留下那麼多的殘垣斷壁”。1965年,聖保祿六世教宗疾呼“不可再有戰爭!”回顧這場戰爭而不加以譴責和最終抵拒,則是徒勞和虛偽的。
教宗強調,“如果說數十年來回憶昔日的錯誤支撐著一種堅定的意願,即竭盡全力避免爆發新的世界衝突,今天卻不再如此”。人們的記憶很差,“令人擔憂的是,一場普遍性衝突的假設時而再次被認真考慮”,以及“各國人民正在逐漸習慣這種不可接受的可能性”。
教宗繼續表示,“各國人民希望和平!希望穩定、安全及繁榮的環境,每個人都能安詳地履行自己的義務並順行上天對自己的旨意”,若“為了意識形態、民族主義和經濟野心而破壞這一崇高的秩序,則是面對人類和歷史的一個嚴重錯誤,在天主面前也是一種罪過”。
因此,教宗為“那些主張戰爭、發動戰爭、輕率助長戰爭、毫無意義延長戰爭,以及從中獲利的人”祈禱,願“天主光照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看到“他們所導致的一連串災難”。教宗重申,“願意和平並非懦弱”,但需要有勇氣,曉得放棄某些事。
教宗也為締造和平的人祈禱,希望他們在對抗衝突的頑固邏輯的同時,也懂得敞開相遇和對話的和平道路。最後,教宗為昔日和今日戰爭的所有受害者祈禱,其中包括窮人、弱勢者、年長者、婦女和兒童,因為他們常是這些悲劇的最先受害者。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