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許俊翔八甲窯承襲古老技法匠心燒陶

陳龍禧

臺灣陶藝發展,可分為實用陶、仿古陶、現代陶三個階段。實用陶源自唐山移民帶來的碗、盤、缸等日用品;仿古陶約起於1960年代,因政治考量而推出「復興中華文化運動」,使具傳統文化色彩的仿古陶更加發皇,當時北投的陶廠就扮演重要角色,是臺灣陶藝的重點之一;現代陶著重觀賞造型,強調令人耳目一新。
臺灣陶藝家,北投陶「八甲柴窯工作室」 負責人許俊翔,致力於柴燒陶藝創作,運用道家無為的精神,偏愛燒製有古早味的陶器,作品不喜歡上釉,愛保持原色,有源自於柴火、落灰所形成的流紋、火紋,燒成氣氛有如紫火行雲,因此色澤自然、古典、溫潤,融合自然的五行五色,會令人發思古幽情,結合古老技藝的精粹,穿越古今呈現質樸的生活美學。
許俊翔曾任「中華民國陶藝協會」第七屆理事、第八屆秘書長暨常務理事、第九屆副理事長,出身臺北士林裕源陶瓷陶藝世家,師承陶藝大師吳毓棠,並接續日治時期貴子坑溪的「北投陶」傳統創作。他曾任「財團法人三芝文化基金會」 執行長、現任董事。曾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任柴燒教學老師,在「馬偕醫學院」及「華夏技術學院」任陶藝老師。
許俊翔從有記憶以來,就生活在充滿陶瓷藝品的空間,家裡經營陶瓷生產與買賣,有自家的窯廠與專賣店,空閒時會玩玩拉胚,或幫忙顧店協助包裝,在成長過程中,不僅見證了北投陶的興衰歷程,也薰陶出對由泥土化身的藝術品有著深厚的情感。選在北海岸石門鄉落腳,許俊翔指出《論語.雍也篇》有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藝術家喜歡山水海,自然形成北海岸藝術聚落。他是因夢見「水池中撈起三條(隻)魚,而將柴燒工作室落腳在三芝。」
許俊翔延續140年前「北投陶」的傳統,從陽明山(草山)、淡水河北海岸自然景觀為靈感創作陶藝品,最愛採草山原礦土,用相思木、樟木燒陶窯。在2000年至2007年以「鋅」化合物作為釉色原料發色,創作「鋅結晶釉」系列作品,他的展覽室中,每一件作品,都可以動手觸摸,顯得樸拙可親。
許俊翔專長採用草山原礦土柴燒、高溫窯變色釉、陶瓷彩繪。2004年至今用草山原礦土為主要材料,調配而成的陶土捏製,再調配不同國家的陶土,並加入草山天然礦石顆粒,他介紹草山原礦土以臺灣相思木在窯柴燒連續四日夜,窯溫升至1230℃至1250℃高溫,鍛鍊出原礦陶土的色澤變化,同時使自然的落灰溶融為天成的自然釉,每次窯燒皆是獨一無二的火與土相碰觸,呈現脫胎換骨後再生的質樸的樣貌。
燒窯過程中溶入相思木的落灰,自然生成的火痕效果,雖然讓許俊翔的作品產生與眾不同的風貌,展現獨一無二的視覺美感。但是回到簡單生活的方式來推廣柴燒,許俊翔表示,燒窯需要控制「火候」保持溫度,卻是件重要又很辛苦的工作,如果不是能吃苦耐勞,恐怕做不下去。
講究陶土材料使柴燒的落灰形成天然釉色,以及火痕與煙燻的種種變化外,許俊翔更致力於造型的有機性,觀念上為臺灣陶藝注入新血,從大型茶壺的作品,可以看到擬人化的特性,將一隻隻的壺排列起來,有如一群姿態搖曳的人彼此互動交談。小茶壺也是如此,拉坯成形的壺身造型工整,壺把是中空成形的自然有機形狀,因此整體輕盈平衡且符合使用工學,名副其實詩人寫下「名家手筆盡皆詩,優雅壺身一柄持」的佳話。
新北市藝術家地圖中,有一篇「高溫下的淬鍊美學」介紹許俊翔設立的「八甲柴窯」位在石門八甲的山林中,柴窯旁的工作室面對著一窪水塘,平靜無波的池水倒映著周圍群山綠樹,在這片瀰漫悠閒氛圍的山林中,每兩個月進行一次柴燒,像是在驗收陶藝創作的成績單,作品在每一次的高溫淬煉中,彷彿呈現他接觸陶藝光陰的縮影。
許俊翔畢業於新北市泰山「黎明工專(今黎明技術學院)」電機系,從小跟著家人作陶,瞭解臺灣陶瓷市場的變化,許俊翔雖然才50歲,業界資歷卻夠資深,年輕時曾跟隨臺灣陶藝界的「釉彩國寶大師」吳毓棠教授,學習釉藥及土礦調配技法,使釉彩表現達到淋漓盡致。在一次去日本參訪過程中,看到質樸素雅又蘊含悠遠意境的陶藝姿態,從此和陶瓷結下了不解之緣。
後來許俊翔經過在手工藝研究所進修,不斷的學習與積累,開始對柴燒這一古老的製陶方式產生興趣;許俊翔表示「柴燒是用柴薪為燃料燒成的陶製品,已有幾千年歷史,既是古老技藝的精粹,亦是質樸的生活哲學。由於在成本上無法與現代窯燒技術競爭,漸漸被人們放棄。」但他為挽救這段文化,想盡所能、不遺餘力在臺灣和日本各地推廣臺灣柴燒,為國內的藝術陶瓷樹立了典型風貌,同時也為當代藝術陶瓷,奠立了新時代風格。一般燒窯須三到五天,期間須不眠不休,輪班往爐口裡添柴。添柴的速度、方式、薪柴的種類、氣候與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會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
許俊翔原本捏陶哲學,一向以實用為主,觀賞為輔,不失樸實古味。在石門悶著頭自己蓋窯研究,但每次窯燒皆是獨一無二的火與土相碰觸,呈現了脫胎換骨後再生的質樸的樣貌。他說後來選用陽明山原礦土搭配相思木燒製,幾經測試終於在他的「八甲柴窯」創造出青、黃、紅、白、黑等五色柴燒;真正運用道家無為的精神,融合自然的五行五色,結合古老技藝的精粹,穿越古今呈現質樸的生活美學。
綠釉彩中帶著斑駁落灰痕跡的傳統漢綠釉,是柴燒的出色代表之一,許俊翔認為雖然現代柴燒深受日本影響,但某部分也是回歸到傳統,而他的柴燒算是受臺日融合的薰陶,有自己的個性。如今愛品茗的茶人發現,未上釉的陶製茶壺,因為在短時間內吸收柴火,釋放出來的能量,可使茶口感變得更加溫潤,而柴燒茶倉拿來存放普洱茶老茶,可以讓茶葉更好,因此在茶界廣為流傳,讓柴燒陶在臺灣反而升高收藏熱度。
觀賞美麗的陶藝器皿作品,出自許俊翔簡約典雅取向,他發覺為何會說「器物都有性格、吸睛且饒富趣味,土是會黏人的,一旦走進這行業,有了相連,就走不開這個行業。」原來他先後在臺北佛光緣美術館臺、日、韓聯展、曾於中正紀念堂、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國防大學舉行個展;也曾獲日本國際未來展入選、日本亞洲工藝展入選、國際文化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作品典藏於淄博中國陶瓷館。
成就一個陶藝品,創建一款風格並非易事,許俊翔先後建立源林窯、八甲窯、山彩窯將色淡無味的陶土,經過燒陶而賦予生命活力,其陶瓷作品種類多元,每件似是深藏著與大自然靈魂巧妙的連結。他期許能像日本職人那般,每天要求自己比昨天更進步,也希望自己能像尊敬的啟蒙師父吳毓棠大師一樣,即使活到多老,也能盡力將細膩的意志延伸至陶藝上。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