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周記週記】
聖家的喜悅篇 (59)

周道

(接上星期)

3. 走在路上,帶著喜悅講述復活的基督。不斷走出去的教會將永保年輕。
門徒們睜開眼睛,在 「擘餅 」中認出了耶穌,就 「毫不遲疑地出發,回到了耶路撒冷」(參見路24:33)。這種匆忙前往,與他人分享與主相遇的喜樂,表明「福音的喜悅充滿了與耶穌相遇的人的心和他的整個生命。凡接受祂救恩的人,必從罪惡、悲哀、內在空虛和孤獨中被解救出來。與基督一起,喜樂就會生生不息」(《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1)。真正與復活的耶穌相遇的人,他的心就不能不被與眾人分享的這一渴望所燃燒,因此,第一且重要的傳教資源是那些在聖經和聖體中認出復活的基督的人,在他們的心中有祂的熱火,在他們的眼中有祂的光。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和最黑暗的時刻,他們都會為永不消逝的生命做見證。

「踏足前行」 的影像再次提醒我們,萬民福傳的使命世代有效,這是復活的主賦予教會的使命,為向每個人及每一民族傳播福音,直到地極。今日,被如此眾多的不義、分裂和戰爭所傷害的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基督和平和救贖的福音。因此,我藉此機會重申,「每一個人都有領受福音的權利,基督徒有責任向所有人宣講福音。宣講時與其擺出把新誡律強加於人的姿態,倒不如心懷與人分享喜樂的誠意,指出美的境界,邀請人們出席甘美的盛宴」(同上,14)。傳教的皈依仍然必須成為個人和團體為自己設定的主要目標,因為「傳教是教會所有活動的典範」(同上,15)。

正如保祿宗徒所說,基督的愛吸引並推動著我們(參見格後5:14)。這裡是一個雙重的愛的問題:基督的愛吸引、激發並喚起我們對祂的愛。 而正是這種愛,使走出去的教會永保年輕,其所有成員一起去宣揚基督的福音,我們深信 「祂為眾人死,使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生活,而是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那位生活」(格後5:15)。任何人都能為這傳教運動做出貢獻:用祈禱和行動,用金錢和痛苦的奉獻,用自身的見證。 宗座傳教善會是鼓勵這種精神和物質層面上傳教合作的特殊工具。正因如此,世界傳教日的募捐是專門為宗座傳播信仰善會而設立。

教會傳教行動的緊迫性,當然需要其所有成員在各個層面上進行更密切的傳教合作。這是同道偕行進程的一個根本目標,且教會正以共融、參與及使命為秘訣來實現它。當然這個過程並非是教會自我封閉;也不是像議會那樣通過民主投票並根據人的喜好來決定是否值得信仰和實踐。而是像厄瑪烏的門徒一樣出發,聆聽復活的主,因為祂總是在我們中間,向我們解釋聖經的意義並為我們擘餅,使我們能夠以聖神的力量在世界中繼續祂的使命。

就像那兩位門徒向其他人講述路上所發生的事情一樣(參見路24:35),我們的宣告也將是對主基督、祂的生命、苦難、死亡和復活,以及祂的愛在我們生命中所創造的奇事的喜樂講述。

在與復活者的相遇中獲得啟迪,並被祂的聖神鼓勵後,讓我們也因此再次出發。讓我們帶著火熱的心出發,睜開雙眼,踏足前行,用上主的聖言點燃人心,讓他人也睜開眼睛認出聖體中的耶穌,並邀請眾人偕行於上主在基督內賜給人類的和平與救贖的道路上。
聖瑪利亞旅途中保,基督傳教使徒之母及傳教之后,為我等祈!
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二零二三年一月六日,主顯節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月4日在南蘇丹牧靈訪問的首項活動是在朱巴主教座堂與主教、司鐸、執事、度奉獻生活者和修生會晤。教宗在講話中提醒,他們的責任是回應天主的召喚,成為人民“救恩的工具”,不要轉面不顧人民的苦難,要在國家發展的歷史中扮演先知性的角色。

教宗以穿越該國的尼羅河的圖像展開他的講話,指出在聖經中經常把水與天主解救祂的子民的行動聯繫在一起。如今在這水域中“流淌著人們的眼淚,他們遭受暴力的折磨,處於苦難和痛苦中”。教宗說:“大河的水將我們帶回到梅瑟的歷史,因此,這是釋放和救恩的標誌:梅瑟從尼羅河水中獲救,並帶領他的人民跨越紅海,成為獲得自由的工具,和天主救援的象徵。”

於是,教宗邀請眾人反省,在經歷戰爭和貧困的歲月中,“成為天主的使者意味著什麼?”教宗建議在場的人省思梅瑟的兩種態度:即是順從與代禱。

那時,梅瑟發現了自己的身份並被人民的苦難所震撼,決意“獨自伸張正義”,殺死一個埃及人。但隨後他經歷了失敗和“一種內心的荒漠”。他僅憑自己的力量,並以暴制暴。教宗解釋道:“有時,類似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我們神父、執事、修會會士和修生的生活中:其實,我們在內心認為自己是中心,即使不是在理論上,至少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幾乎只仗持自己的才幹;或者,作為教會,憑藉金錢、計謀、權力等人性工具,為人們的苦難和需求尋求答案。相反地,我們的使命卻來自天主,我們蒙召成為祂手中溫順的工具。”

教宗繼續講到梅瑟,當梅瑟看到在燃燒的灌木叢中顯現的天主時,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順從上主的引領。正是溫順使我們“以新的方式活出使命”,其中心不再是自己的意願,而是上主的聖言。教宗指出:“在耶穌善牧面前,我們明白我們不是部落首領,而是富有同情及慈悲的牧者;不是民眾的主人,而是屈膝彎腰為兄弟姐妹洗腳的僕人;不是管理世上財物的世俗機構,而是天主子女的團體。”

從梅瑟的順從,教宗又講到他的代禱態度。教宗解釋,代禱不僅意味著“為某人祈禱”,而且也“置身於一種境況中”。事實上,梅瑟就是將自己置身於他人民的歷史之中,成為天主與他人民之間的橋樑。教宗解釋:牧者首要的職責不是成為一個組織完美的教會,而是以基督之名生活於人民的苦難中並弄髒自己的雙手。我們履行職責絕不是為了追求宗教和社會聲望,而是置身於民眾當中,與他們一起行走,學習聆聽和對話,牧者與平信徒攜手前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