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胡適《希望》詩與校園民歌《蘭花草》

陳龍禧

「達拉斯粵劇社」甘秀霞社長在「北德州文友社」2021年歲末聯歡會演唱一首臺灣校園民歌《蘭花草》,讓我想起這是當年在「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承辦考歌星證與主管演藝事業及表演場所時,常常聽到這首歌的陳年往事,也想到這歌流行和故適寫這詩歌的故事。
蘭花有「王者之香」和梅、竹、菊合稱「四君子」。寫蘭花有關的歌《蘭花草》,1979年由銀霞首唱,並開始流行。歌詞是從胡適的新詩《希望》改寫,然後變成國民黨附屬組織「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中國青年救國團)」育樂活動的歌,如今經各種版本改編,已與時俱進有著不同面貌。這歌作詞胡適,是當年全臺灣唯一敢指責蔣介石違憲的人。
臺灣流行的《蘭花草》,後來歌星傳唱到東南亞,由留學生傳遍至華人社會。因為輕鬆的旋律、歌詞好記,讓這首歌過了40年後,很多人都還是唱得出來。後來經中國歌唱實境節目山寨翻唱,又再次流行一波;探究起這首歌一路發展的過程,還真有著不少故事。
《蘭花草》作者胡適,正是提倡新文化運動、自由主義,出現在中小學課本中的人物。胡適在1962年就過世,當然不可能幫一首70年代的民歌作詞,因為歌詞的前世是胡適的新詩《希望》改寫。1920年,胡適出版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後來再版時增刪了幾首詩,1921年創作的《希望》就出現在增訂版中。
據說,胡適早年會寫《希望》這詩,是他於當年夏天去西山,朋友熊秉三夫婦送他一盆蘭花草,他歡歡喜喜帶回家養,讀書寫作之餘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沒有開出花來,於是有感而發寫了《希望》這首小詩。但是這詩詞背後寓意,其實是他對蔣介石領導中國(當時是中華民國),民主自由之花遲遲不能實現在期待。
當年胡適從美國康乃爾大學讀農業、哥倫比亞大學讀哲學學成歸國,心中也帶着一株自由主義的《希望》,他千里迢迢、不辭辛苦把這思想帶回,種到中國的土地上,小心地呵護,殷切地期待它開出花來,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因為胡適有這種焦急的心情,當他看見這株自由花遲遲不開,才觸景生情,萌發詩興。給它取命為《希望》,也是希望自由主義思想早日開遍中國。
胡適是教育家,也用白話寫作獨幕劇《終身大事》。他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先疑後信、科學佐證、盡信書不如無書、容忍比自由還重要等主張,一直是新觀念的前導。胡適《希望》詩,是影射這株風雨飄搖不開民主的花,原文是「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望三回,望得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胡適是中華民國現代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旅美時與張愛玲相識,結下不錯友誼;當年在蔣介石政府曾擔任駐美國大使、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及院長,對中華民國貢獻卓著,1962年病逝臺北。我們聆賞他有感而發寫了這首《希望》小詩,被改為《蘭花草》的歌時,歌聲在耳,想想胡適的希望,莫忘典型在夙昔啊!
胡適雖然對蔣介石獨裁專制有些不滿,但在共產黨佔領南京後,人雖然在美國,仍宣稱「不管局勢如何艱難,始終是堅定的用道義支持蔣介石當總統。」後來美國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約見胡適,試圖說服他出面領導流亡海外中國人及臺灣的反共親美人士,以取代蔣介石政權,不過胡適對此表示全無興趣,這兩次做法讓蔣介石從此在表面上對胡適非常尊重,但心中恨的牙癢癢。
1960年胡適在臺灣,和雷震與黨外人士連署,反對蔣介石違背憲法三連任總統。雷震籌備組反對黨,胡適雖未參與,但也多所鼓勵。後來蔣介石為阻止雷震籌組新黨,策劃以共諜案為名逮捕雷震,此事件當時為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雖未受到株連,但參與營救雷震並沒有成功。
「蔣介石與台灣」特展資料披露,戒嚴時期終審判決的8317筆案件中,不乏刑期不到10年,因蔣介石介入判決,屢屢違反總統職權,直接批示「應即槍決可也」或「判處死刑可也」改判死刑者達259人。胡適在「蔣公約我晚飯」日記中,1953年1月16日寫的手稿,記錄了他和蔣介石談話,「談了共兩點鐘,我說了一點逆耳的話,他居然容受了。我說,台灣今日實無言論自由。第一,無一人敢批評彭孟緝。第二,無一語批評蔣經國。第三,無一語批評蔣總統。所謂無言論自由,是盡在不言中也。」
胡適還提到「我說,憲法止許總統有減刑與特赦之權,絕無加刑之權。而總統屢次加刑,是違憲甚明。然整個政府無一人敢向總統如此說!總統必須有諍臣一百人,最好有一千人。開放言論自由,即是自己樹立諍臣千百人也。」從歷史文件看,當時蔣介石雖容受胡適的諍言,實際上擅自擴權違憲,更改判決刑度等危害人民生命的事,仍然一直發生。
蔣介石送胡適的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他日記寫「以今日一般政客如胡適等無道義,無人格,只賣其自由民主的假名,以提高其地位,期達其私慾,對國家前途與事實概置不顧,令人悲嘆!經兒(蔣經國)婉報胡適與其談話經過,乃知其不僅狂妄,而且是愚劣成性,竟勸我要毀黨救國,此與共匪之目的如出一轍,不知其對我黨之仇恨甚於共匪之對我也,可恥。」「此人實為一個最無品格之文化買辦,無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為害國家、為害民族文化之蟊賊。最無品格之文化買辦、其人格等於野犬之狂吠!」
「胡適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結果,不惜借外國之勢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損害國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為其個人謀得名譽博士十餘位以外,對於國家與戰事毫無貢獻,甚至不肯說話,恐其獲罪於美國,而外間猶謂美國之不敢與倭妥協,終至決裂者,是其之功,則此次廢除不平等條約以前,如其尚未撤換,則其功更大,而政府令撤更為難矣!文人名流之為國乃如此而已。」
胡適作品譜成歌,為大眾所熟知的並不多。《何年何月再相逢》外《希望》被改成《蘭花草》旋律優美,流傳最廣。它清新質樸,對生命的期待與珍惜躍然紙上,且琅琅上口。至於所謂作曲是服務於「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陳賢德和張弼舅甥二人,如果張弼小學五年級時就會創作這首曲子,簡直就是天才兒童!
把原作改名為《蘭花草》透過救國團體系傳播至校園,從而被傳唱,就如同團康活動眾多歌曲一樣,在沒有著作權觀念的年代,作詞作曲是誰沒人知道也不介意,《蘭花草》歌詞「…帶著蘭花草…。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移蘭入暖房,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但願花開早,能將宿願償,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已經與原作有些出入。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