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五月五唱首《燒肉粽》慶端午

陳龍禧

莎士比亞著名的喜劇故事「仲(粽)夏夜之夢」,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經典。但今年6月10日端午節,讓我想起臺灣以前馬政府執政年代,在臺南吃一顆肉粽要價台幣200元,是要打工2小時才吃得起的心酸事。那幾年臺灣人只能過著如雨果小說「悲慘世界」般的端午節,還好蔡英文執政臺灣經濟變好了,回想後來吃《燒肉粽》不再心疼,真是仿佛一場「粽下夜之夢」。
每到端午佳節,總讓人聯想臺語歌謠《燒肉粽》。民間流傳吃粽子是為紀念春秋戰國,楚國詩人屈原。他的官位僅次於宰相,楚懷王曾授與他三閭大夫,因才學出眾而遭妒陷,多次遭流放外地,最後因抑鬱難解投汨羅江自盡,居民感念屈原,於是在端午節將糯米飯投江弔祭,並划舟驅趕取食的魚群,衍成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已傳唱70多年,至今仍受臺灣人喜愛的臺語歌謠《燒肉粽》,《燒肉粽》是以悲傷、無奈、認命三種歌聲詮釋的特別歌曲。是臺灣人70多年前生活困境寫照。雖是販賣市聲,但曲中自有打動人心的深意。為生活拚搏的市井小民,為填補家計、穿街走巷叫賣肉粽,他們無奈淒涼但又艱辛奮鬥的處境,都藉由歌曲為那個苦難年代的臺灣人,留下深刻的屐痕。
據說「有一天半夜,任教於臺北家政女學校的張邱東松夫妻聊天時,忽然聽到一陣賣燒肉粽叫賣聲,從巷子口傳過來。師母心想饑腸轆轆的人,聽到這親切的聲音必然心動,但誰憐憫小販夜生活的辛苦呢?於是建議先生,為這小販寫一首歌。」沒想到這歌成功將市井小民心聲,轉換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行業歌曲。
1949,蔣介石敗逃到臺灣,當時百廢待舉,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均創新高。四萬舊臺幣只能兌換新台幣一元,社會物價漲得飛快,普羅大眾生活極不安定,且失業問題非常嚴重,這樣的環境,對臺灣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嚴酷打擊。因此作小生意,沿街叫賣《燒肉粽》成為最不得以的出路,叫賣聲也傳達底層庶民的艱難與掙扎。歌曲充分反應當時民眾的生活處境,但因為歌詞描述戰後臺灣民生凋敝,而被國民黨政府列為禁歌。
臺灣唱《燒肉粽》最有名的歌星就屬郭金發。他曾說在禁歌年代,賣《燒肉粽》是可憐的聲訴。當年他為迴避查禁,特別將歌詞「自悲自嘆歹命人」,改為「想起細漢真活動」,自從唱紅這首歌,燒肉粽與郭金發畫上等號。因該歌曲受歡迎,2006年亞運,大會選用此歌的輕鬆節奏版,作為臺灣成棒隊的加油歌曲,受到球迷好評。
張邱東松是客家人,1903年生於臺中葫蘆墩(豐原),自小過繼張家,兼祧兩姓。他受養父張邱玉章影響,在臺南教會學校長榮中學唸書時,喜歡音樂,從廣東曲的揚琴、胡琴等絲竹樂器演奏,西洋薩克斯風、小喇叭、小提琴、吉他皆會。因愛上音樂,背離養父希望他學醫的期待,導致日後生計困難,開過西裝店、教唱歌、放電影、當電影辯士維生。
長榮畢業後張邱東松回到出生地豐原,十八歲就娶妻生兒女,在豐原慈濟宮附近開西服店,仍然保持著教唱與賣唱工作。他要求店員和孩子,每人最少都要會一樣以上的樂器,夜晚有空大家合奏,結果有幾位夥計放棄學製西服,改當樂師。
1930年代,張邱東松是中臺灣頗具盛名的電影辯士。曾自己花錢包租《桃花泣血記》在豐原放映,拿麥克風大聲解說劇情、配上臺語旁白,還帶領全家、裁縫師在影院現場配樂唱主題曲,吸引許多人買票看戲聽歌,賣票收入比西裝店還多,全家更樂在其中。
張邱東松35歲成立音樂研究部。二次大戰期間,西裝布料實施配給,因西裝店不易維持,張邱東松北上進入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成立的臺北放送局,在演藝股擔任漢樂錄播工作。1942年10月,他受聘為臺北放送局負責第二放送的臺灣音樂事物,另外也是「臺灣音樂研究會」的成員,曾與當時著名花旦花月雲、陽子共同演出。
戰後張邱東松曾組「鄉音藝術團」赴各地演出。後來在宗親丘秀芷父親勸導下,到學校(今金華國中)教音樂。獲得校長賞識。教職期間,張邱東松晚上常到北門附近的丘秀芷家,也會去西門町表演唱歌,常與樂友彈傳統樂曲《百家春》、《步步高》、《旱天雷》、《昭君怨》等曲。
臺北放送局改為臺灣廣播電台後,名音樂家呂泉生在該台擔任播音員;在其策畫下,電台模仿日治時期的經營模式,邀請演藝界名人來電台現場表演,曾提拔楊三郎、張邱東松等人。一開始,張邱東松寫歌偏愛以報紙社會版為主題,氣氛哀傷,結局都不圓滿;後來受呂泉生鼓勵寫正面意義的歌詞,才以小市民為主題,寫出《收酒矸》等歌。他在電台期間,會帶全家到電台現場演奏錄播,主奏揚琴,全家合奏。
張邱東松認為「藝金藝土」,意思是藝術是黃金還是糞土,未必能由自己決定,台上台下的榮辱得失也難以衡量。他擔任教職期間,已有較穩定的生活條件,但那時期政經不穩定,物價飆漲,他因此寫出第一首為小市民創作的生活寫實歌《收酒矸》。
歌曲大約在1948年4月推出,立刻受到好評,民間到處傳唱,廣播電臺會在節目中選播,與《補破網》雙雙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流行歌。但當時國民黨政府正開始禁講日語、禁播臺語歌。經過近一個月左右,政府認為《收酒矸》歌詞內容不妥,在1948年5月5日下令禁播。
張邱東松寫《賣肉粽》,歌詞融合政經變動的時事,是個人生涯不如意的心聲,道出自己沒接受醫生父親栽培成為醫生的心情,又被政府禁唱。後來他從學校離職,生活潦倒,創辦的「南國音樂劇團」,最終因經營困難解散。他後來應山葉公司邀請,準備赴日本教揚琴,一家人為此興奮不已,不料1959年臨行前因腦中風不治,家族演藝事業頓失重心。
張邱東松填詞、作曲的《燒肉粽》歌詞「自悲自嘆歹命人」,有如他一家人的寫照。孫女張鳳翔藝名「小白兔」、張夙芬藝名「小鶯歌」,與小黑人金澎是好朋友,在酒家、那卡西討生活,四處跳舞維生,兩人兒時常在傍晚於各地廣場演唱,同時販售祖父編寫的歌本,張鳳翔後來旅居西班牙,曾回臺北藝術大學教佛朗明哥舞蹈。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