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龍哥部落格】
許石作曲鑼聲若響傳唱至今仍在響

陳龍禧

早年,臺灣航空業還沒有發達的年代,送行或等人的地點,陸上是火車站,海運就是碼頭。這也就是為什麼臺語歌有《哀愁火車站》、《鑼聲若響》和《港口情歌》、《港都夜雨》…等,其中1955年許石作曲、林天來作詞的《鑼聲若響》是為為許石代表作之一。這些歌除了是時代的記憶,和現在的流行音樂比較也更有韻味,歌詞表達了豐富的情感。
《鑼聲若響》這首歌是描述早期船停泊臺灣港口,即將啟航前,提醒登船送行的親朋好友們,該離船的訊號,也是意味親朋好友離別的時刻到了!根據許石編作、太王唱片出版社發行的《最新流行歌集─許石作曲集第一冊》,內收錄這首原名《噫!鑼聲響了》經典臺語歌,即是如今仍受國人喜愛的老歌《鑼聲若響》。
據旅居美國許石先生公子許朝欽博士轉述,他數十年來僅知《鑼聲若響》,始於一場作詞及作曲者陰錯陽差的巧遇。但一直想找作詞林天來的家屬,後來找到他的么子林德昇,才知林天來生於臺北市延平北路第一劇場法主宮附近,經「許石百歲冥誕紀念專刊」約稿,才補上林天來這位生不逢時,藝術家的生平。
林德昇敍述「父親是出生在富有家庭的獨子,在藝術、文學方面別有天賦,是個少見的人才。能閱讀日文、英文、德文,北京話也流暢。在家庭聚會時,常演奏小提琴、手風琴、口琴、吉他、長笛各種樂器;油畫、素描更是無師自通,自調塗料替母親作畫,讓他印象深刻。更奇特的天才,是以自學方式閱讀德文醫學書籍自當家醫。林德昇小時候生病是父親打針,想起來感覺得不可思議。」
關於1955年,父親帶著幾首詞作,到正聲電台找樂隊指揮朋友林禮涵,想請他為新作《送出帆》譜曲的事,林德昇幫父親還原「當時林禮涵指揮除了電台工作外,還在美軍顧問團俱樂部演奏、唱片公司編曲、寫套譜,以及在錄音室擔任樂隊指揮,因而無法幫忙。這時也在正聲製作節目的許石剛好從旁走過,就介紹林天來把《鑼聲若響》的歌詞拿給許石,請他譜曲。」
許石覺得《鑼聲若響》歌詞寫得很好,譜曲後自任主唱、錄製唱片,並由自己經營的唱片公司發行。唱片推出以後,反應非常好,至今仍然很受歡迎,如果不是這段陰差陽錯的相遇,或許《鑼聲若響》就不是這麼響了。而許石也不負所望,完成林天來的託請。1992年,歌林唱片將《鑼聲若響》,收錄在鳳飛飛的臺灣民謠專輯,同時不斷在中視「你愛週末」節目中打歌,這首歌又再度紅極一時。
林德昇表示「父親是風度翩翩的文人,要出門一定拿手杖,西裝筆挺頭戴紳士帽,猶如二次大戰期間的電影德國紳士般人物。」他說「白色恐怖時期,他們家族有人被判死刑,經多方努力,才改判到綠島坐牢,當時父親怕被牽連,燒掉家中所有手稿、文件書信,甚至所有作品,所以沒有留下任何遺物。」他認為父親應該是帶著惆悵離世,這首以臺灣船員女友的心情角度,描繪女子送別愛人辛酸的《鑼聲若響》,算是碩果僅存。
林天來外孫周志堅,在「憶我的外祖父林天來」文中表示「外公雖然在我小學2年級時就過世,但在印象中,他個性內斂,精通琴棋書畫,且無師自通,常常在他的書房裡揮毫書寫與畫畫,不管水墨或水彩畫都是順手捻來即是一幅極品。記得他指導我寫書法,看著外公拿起毛筆隨意揮寫,就是如行雲流水般豪邁奔放的草書。我國中前對水彩畫、素描都非常有興趣,且自認畫的還頗有水準,上大學後參加了幾個社團,有些活動海報也都是我徹夜畫的,想我的DNA中大慨多少遺傳著外公的血液吧!」
周志堅很遺憾「外公生不逢時,雖然很有才華,但當時沒有讓他能發揮所長的環境,據母親的轉述,外公為了要育養8位子女,經濟負擔很大,除賣書畫外,也寫不少臺灣早期歌謠的歌詞,因為當時社會缺少著作權的觀念,有些詞因要養家活口而賣斷給他人,也有不少創作被人剽取佔為己有;再者因身體多病,正值英年的外公於54歲就辭世,令人唏噓!」
樂隊指揮林禮涵表示「林天來寫的《鑼聲若響》歌詞,是運用有如電影一幕接著一幕過場的手法,隨著時序推進堆疊起來的意象,用以喻示著離別的無奈與不捨。」他認為「作曲家許石,擅長用哀怨惆悵的旋律,緊緊扣合著歌詞中的情感起落,經過他的旋律鋪陳,一瞬間真正打動聽眾的心弦,為離別二字做下最真實的註解。」
這首歌三段有層次性的故事,分別描述將漸行漸遠的船隻,揮別情人留下相思,《鑼聲若響》聲聲引人酸鼻,這是許石結合林天來感人的歌詞,譜出相當精彩絕妙的代表作。巧妙展現出精緻細膩,完美無瑕的曲調旋律,非常好聽,後奏結尾也很完美。
《鑼聲若響》歌詞首段「日黃昏 愛人仔欲落船 想著心酸目睭罩烏雲 有話欲講趁這瞬 較輸心頭亂紛紛 想昧伸親像失了魂 鑼聲若響 鑼聲若響就欲離開君」因為愛人要落船;想著心酸目睭罩黑雲。
次段「船燈青 愛人仔屹船墘 不甘分離目睭盯著伊 好話欲講盡這時 較輸未講喉先哽 全無疑那會安呢生 鑼聲若響 鑼聲若響就欲離開伊」因為愛人站船墘;不甘分離目睭盯著伊。
第三段「錠離水 愛人仔船欲開 吐出大氣恨別嘴開開 一聲珍重相安慰 成功返來再做堆 情相累心肝像針威 鑼聲若響 鑼聲若響昧得再相隨」因為愛人船欲開;吐出大氣恨別嘴開開。
許石17歳赴日本歌謠學院學習音樂,1946年返臺投入臺語歌創作,1949年開始與文夏走遍鄉野,展現採集民歌理念,又譜寫許多特色歌曲、唱片製作;1952年與友人合創中國唱片公司(後改名女王唱片),甚至在臺北延平北路成立「許石音樂研究社」,指導劉福助、朱艷華、林秀珠等學生,並立志推廣臺灣音樂,創作《臺灣鄉土交響曲》,成績斐然。
臺灣歌迷有幸能聽到1955出品的《鑼聲若響》原音老唱片,體驗許石作曲、親自主唱最原味的唱腔,相當珍貴。許石也組織樂隊與合唱團巡迴演出,並錄製唱片廣為宣傳,是戰後流行音樂與唱片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還親教五位千金組織「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赴日本及東南亞宣揚文化。
臺灣歌謠是許石辛勤於文化勞動的心血結晶,他為保存臺灣歌謠而付出的心力與精神,值得我們尊敬和推崇。1979年許石接受《電視週刊》訪問,談他到日本留學與回臺後的音樂經歷,以及他對臺灣音樂發展的理想抱負。透過他對臺灣民謠的研究探求、在歌謠採集的累積,使我們在吟唱許多臺灣歌謠時,能夠從歌謠瞭解當時文化條件、社會背景與時代的多重歷史意義,尋覓到歌謠詞曲之外的聲息。
許石除了有唱歌的好本事,這位名作曲家,傾其一生創作歌曲,掀起民歌採集的風潮,開啟一場本土音樂的歷史傳奇。他創作《鑼聲若響》和《安平追想曲》,讓我們的後代知道,臺灣文化值得發揚光大,臺灣價值值得追求與肯定。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