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談跨年歌曲《Auld Lang Syne》

陳龍禧

漫天飛絮從天降,朵朵雪花送福祥。光陰流逝,如風過窗,2022年已經到了尾聲,即將過去。時光流逝,翻過今年日曆,繁華蕭瑟皆是過往,回憶中一些喧囂繁雜,隨時光會變淡,歲月成了過往雲煙,在期望春天的季節、在滄桑的風景中,我們年年充滿新希望,春去春又回,年去年又來,滿懷的期盼來年,能在歲月的日記上淡墨疏痕,寫下心情如意與心願滿足。
明天就是跨年之夜,跨過年的門檻後,去年就已成歷史往事,這時欣賞澳大利亞著名女高音 Nellie Melba (1861-1931),演唱美國跨年必唱的蘇格蘭著名民謠《Auld Lang Syne》,雖然1905年的錄音技術、品質都不如現代,可是這首臺灣稱《畢業歌》的歌,她唱出真正表現送舊迎新的心情,唱得很有韻味。
由5位歌手組成的無伴奏阿卡貝拉(acappella )「Home Free」合唱團,每年在美國各地巡迴演出約200場,他們曾在NBC電視臺的歌唱比賽節目「The Sing-Off」第四季中獲勝。這個採純人聲、無伴奏的合唱團,推出跨年演唱《Auld Lang Syne》和挪威歌手 Sissel Kyrkjebo 天籟般演繹,絕對是跨年最難忘的世界經典,讓人聽了還想再聽,就算季節依舊流轉不停,人和事都變了模樣,感覺聽了合唱團所唱就是值得。
《Auld Lang Syne》是著名詩歌,華文名為《友誼地久天長》,原創是以低地蘇格蘭語創作,原意是紀念逝去的日子,是18世紀由蘇格蘭詩人羅伯特·伯恩斯據當地父老口傳錄下的,用蘇格蘭風笛曲吹奏特別好聽。這首詩歌除了原蘇格蘭文外,歌亦於多國譜上當地語言,華文歌詞有多個版本,是世界各地很多跨年夜、迎接新年倒數完畢後播放的歌曲。
它也被運用在其他帶有辭舊迎新意味的場合,比如政治交替送別、懷念畢業舊友...等。韓國臨時政府更曾以此曲旋律為國歌,是為早期的愛國歌。在世界很多地方,這首歌通常會在跨年元旦來臨那一刻演唱,象徵送走舊年而迎接新年的來臨。這歌的主調並沒有中文版本那樣感傷,曾有不少經典電影引用。
大家所知電影《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就用此曲為主旋律,配合赫本演出。歌詞文意「怎能忘記舊日朋友 心中能不懷想 舊日朋友豈能相忘 友誼地久天長友誼萬歲 朋友友誼萬歲 舉杯痛飲 同聲歌頌友誼地久天長…我們曾經終日遊蕩 在故鄉的青山上 我們也曾歷盡苦辛 到處奔波流浪…但如今卻勞燕分飛 遠隔大海重洋…同聲歌頌 友誼地久天長」。
Frank Russell Capra導演的美國電影《風雲人物》中,片尾眾人在平安夜,天使在天界微笑,男主角抱著妻兒,站在聖誕樹前,在親友們的簇擁下,與大家合唱《Auld Lang Syne》,電影由此落幕。在BBC逍遙音樂會的最後一夜,音樂會結束後,觀眾也自發地合唱這首歌。記得《末代皇帝》送別蘇格蘭老師,就在天津碼頭演奏這首歌;1997年6月30日英軍撤離香港時也演奏;歐洲議會通過英國脫歐協議也是。
華文第一版本驪歌,歌詞莊重文雅,也呼應了民國初期的戰爭背景。「驪歌初動,離情轆轆,驚惜韶光匆促,毋忘所訓,謹遵所囑,從今知行彌篤;更願諸君,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去矣男兒,切莫踟躇,矢志復興民族。…」
第二版本相當白話,但仍有教誨之意。「朋友朋友 深情牽手 今朝將分西東 回憶往事 甜蜜無數 友誼常記心中」「堅定信心 掌握自己 開創錦繡前程 人生風雨 事事學習 包容體諒尊重」第三版本歌詞平易近人,情感直率,似流行樂曲。「我們今天就要分離 從此遠隔東西 茫茫人海 真情難覓 願有緣再相聚…」。
《Auld Lang Syne》一旦響起,就意味離別分散,儘管如此,離別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下一次相聚的開始。這首歌在臺灣普遍被稱為《畢業歌》,記憶所及好像只有國小畢業唱過,但是那個年紀,同學都是厝邊隔壁,毫無離別感覺,歌本身的格調,沒有華文版本那樣感傷。倒是長大後才深深感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在「BBC逍遙音樂會」演出的最後一夜,音樂會正式部分結束後,觀眾有自發地合唱這首歌的習慣,一如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最後的「拉德斯基進行曲」。在亞洲這首歌常被用來當學校畢業禮或葬禮主題曲,象徵告別或結束的情感,也有少數百貨公司或機構在臨近關門時,會播出此音樂,示意客人盡快離開。
美國、英國很多西方國家及香港,這首歌通常會在跨年時刻一過去、元旦來臨那一刻演唱,象徵送走舊年而迎接新年來臨。但在現代條件下,蘇格蘭風笛演奏雖然能表現出傳統的滄桑,但有時略顯嘈雜。而交響樂團的演奏,甚至是小提琴的獨奏,反而更能凸顯這首樂曲的特色。
19世紀後期,《Auld Lang Syne》在日本已經很有知名度。日本以相同旋律填寫歌詞,創作了《蛍の光》。明治14年(1881年)成為一般小學校唱歌教材,後來傳到臺灣。由於時代局限,《蛍の光》的歌詞有一些日本軍國主義的痕跡,故在戰後日本文部省重新改訂了歌詞。
在臺灣跨年都只唱流行音樂,倒數計秒等著新年來到。《Auld Lang Syne》的旋律也被一些歌引用,構成副歌或者重要的間奏。1991年12月發行的小虎隊告別專輯《再見》中,第二主打歌《放心去飛》即選用《Auld Lang Syne》主旋律當間奏,烘托出離別的氣氛。在西方文化,這歌的離別之意遠遠小於華語文化圈。《放心去飛》這首歌的主旋律,顯然受到了《Auld Lang Syne》的影響,而間奏則直接使用《友誼地久天長》,離愁別緒噴薄而出。
《Auld Lang Syne》這幾字對應英語是「old long since」,就是「逝去已久的日子」。歌詞與新年本來無關,講的是「不應忘記老朋友」的故事:你買一品脫酒,我買…,為美好的往昔乾杯。很久不見的老朋友再次相遇,喝酒,回憶過去。愛喝酒的詩人,在一本1841年出版的詩集,為《Auld Lang Syne》配插畫。歌雖然令人似懂非懂,但也不妨礙《友誼地久天長》,更成為學生必學英語歌曲的曲目之一。這首歌變成慶祝新年的保留曲目,原因之一在於,蘇格蘭文化非常重視新年盛典。在一年尾聲和下一年開端,似乎是很值得慶祝的事;不過,這首歌作為新年儀式傳遍英語世界,還不能忘一個加拿大人。
1929年12月跨年夜,Guy Lombardo開始在美國廣播裡放送元旦前夜特別節目,其中就安排《Auld Lang Syne》,電視出現後,他的樂隊又把節目搬到電視上,一直到1976年。後來美國出現元旦前夜特別節目競爭,意圖通過流行和搖滾元素爭取更多年輕人收視。但Lombardo依然稱霸元旦前夜,還獲得「新年先生」美名,也順利將《Auld Lang Syne》唱成了美國跨年之歌。
在電視文化的興起和繁榮的時代,美國家庭節日聚會時,總是聚在一起看電視。Lombardo不是這首歌的創作者,也不是元旦慶典的發明者,但他通過廣播和電視,成功將《Auld Lang Syne》從一首歌懷舊歌曲變成一種傳統。還因美國影視文化在全球不斷擴大影響力,雖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首歌真正意義與來源,歌聲依然遍布全球每個國家的新年夜。回顧流走的光陰,望著走過的歲月,期待新年更好。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