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抗戰歌曲(上) 《杜鵑花》《黃河大合唱》

陳龍禧

抗戰歌曲是一個異常、特殊的歌曲品類。以前當公務員時,在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先負責演藝團體設立登記,後來又承辦考歌星證業務,當年常聽考證指定曲《杜鵑花》、《白雲故鄉》、《凱旋歌》、《前程萬里》、《藍天白雲》與《西子姑娘》…等歌,如今回想那時考歌星證會場,真是好像每次都在聽抗戰歌曲演唱會。加上讀小學時音樂課就教《長城謠》,那時也不會想問老師,為什麼臺灣人「長城外面是故鄉…」?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畔 多美麗啊!…」很多人都會唱這有如民謠般經典旋律,加上感人歌詞的《杜鵑花》,但較少人知道,這民謠式的歌,也是國民黨政府抗戰時的歌曲之一,杜鵑花還是臺北的市花。這歌詞是1940年,由中山大學哲學系的學生方健鵬(筆名蕪軍)所寫,1941年黃友棣才譜曲,並在1950年代於臺灣社會大街小巷傳唱。

蕪軍於歌詞中描寫杜鵑花擁有堅強的韌性,既親人又可愛;遭國民黨政府槍決於嘉義車站前的臺灣畫家陳澄波,也將杜鵑花身影,以膠彩表現野生杜鵑花清新脫俗的嬌態,畫面單純,卻表現出綿長的情韻的「野生杜鵑」畫布上;受日治時期繪畫老師影響、國民黨栽培的畫家李梅樹,也曾以油彩描繪粉的、桃的杜鵑花插在素樸的瓶中,幾片綠葉點綴,顯得娉婷雅致。

有一本《台北人》,書內有「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短篇小說,標記了杜鵑花在臺北歷史記憶中的分量。在「願」這首詩中,第一句便以「我願是滿山的杜鵑,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破題,為讀者留下浪漫的杜鵑詩篇。杜鵑既能忍乾旱,又能抗潮溼,不像嬌貴的花卉梅蘭竹菊,它平易近人開滿整個山頭,象徵臺灣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李登輝任臺北市長時,經過專家評選和市民投票,於80年代被定為市花。

1941年已是國民政府抗戰第4年,在那動盪年代,訓練不足的軍人直接送上戰場,文人及藝術家為鼓舞軍民士氣,也以文、以樂的方式盡了一己之力。這首《杜鵑花》不同其他熱血沸騰的抗戰音樂,「…記起了戰場上的情郎 摘下一枝鮮紅的杜鵑 遙向著烽火的天邊 哥哥你打勝仗回來 我把杜鵑花插在你的胸前 不再插在自己的頭髮上…」這是描寫後方的姑娘,惦記著上前線作戰的情郎,期待他早日凱旋榮歸家鄉。

讓人懷舊又喜愛的《杜鵑花》作曲黄友棣,一生奉行「大樂必易」,揭櫫「傳統音樂現代化 愛國歌曲藝術化」的音樂哲學,他1987年從香港珠海學院退休後,遷居臺灣高雄,因妻子與女兒長居美國,晚年悠居在鳥松區圓照寺,暮鼓晨鐘,以寺當「家」。

不少抗戰年代歌曲、音樂,是從專業藝術家到市井小民,全體參與創作與流傳而來。後來國民黨政府敗逃到臺灣,其中有些抗戰歌曲作曲/作詞家,可能是共產黨員,或留在中國發展,才會有些抗戰歌曲,在臺灣戒嚴時期被查禁。直到1987年臺灣政府宣佈解除戒嚴,行政院新聞局曾蒐集224首,於隔年請音樂界人士及中國近代史學者開評審會議,討論抗戰時期、白色恐怖年代,臺灣所有禁歌開禁問題。

其中有不少歌曲,早在臺灣國內唱翻天,甚至是音樂教材。如《長城謠》、《旗正飄飄》、《滿江紅》、《白雲故鄉》等都是國民黨在推動,根本不是禁歌。根據與會者指出「國民黨政府把那些歌摻入其中,用意在表示開放很多,想不到那些歌,如今只有軍中的音樂會還在唱。」可見當年禁唱毫無意義。

有位新聞局長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會議中達成共識,不再依戒嚴時期的標準,應排除作詞、作曲者個人政治背景因素,只要歌曲內容無政治意涵、不宣揚共產主義及不違背善良風俗,均以環境變遷並尊重其藝術價值而通過,最後通過160首,都可出版並演唱。」部分歌曲未通過的原因,評審人員認為是共黨刻意做為政治宣傳,或詞意明顯扭曲抗戰史實。

1989年7月「臺北愛樂合唱團」要在國家音樂廳舉行演唱會,決定推出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這首歌抗戰時風靡全國,歌中一方面唱出黃河的澎湃雄姿,讚頌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二方面是號召全民投入抗戰以救亡圖存。歌分八個樂章,第一章《黃河船夫曲》、第二章《黃河頌》、第三章《黃河之水天上來》、第四章《黃水謠》、第五章《河邊對口曲》、第六章《黃河怨》、第七章《保衛黃河》、第八章《怒吼吧黃河》。

《黃河大合唱》曲調奔放豪邁,詞句感性有力。在評審會議上,由於作詞/作曲均為共產黨員,處理就比較慎重,其中《黃河頌》和《黃水謠》兩個樂章沒任何問題,其餘六個樂章內,有些詞句如「太行山上打游擊」係指中共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太行山打游擊;「新中國已經破曉」影射中共革命建立新中國;「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直指國際共黨革命行動。

如照評審會議決定「臺北愛樂合唱團」就無法唱《黃河大合唱》全曲。此事引起國民黨親中人員、音樂、文藝界人士不滿,大多數意見認為,解嚴後,由中國樂團演出的《黃河大合唱》錄音帶,估計當時已在臺灣銷售超過兩萬捲,並未引起查禁問題,但要到國家音樂廳演唱就不行,所以應該將某些詞句修正後開放。我的大學教授、作詞人黃瑩說「該歌在抗戰時是中國人愛唱的歌曲,政府遷臺後,中共一再演唱,企圖讓人以為八年抗戰都是中共打的,如果我們因此而禁此曲,豈不將抗戰的成就拱手讓給中共。」

當國民黨政府想開綠燈,就會幫忙想辦法解決。為了「臺北愛樂合唱團」演唱會,新聞局特別約集音樂人士與歷史學者十人,於6月底再開會,決定歌詞「太行山上打游擊」改為「敵後齊心打游擊」、「新中國已經破曉」改為「全中國已經破曉」、「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中的「勞動」二字,改為「受難」,歌詞改了7字,完全不尊重原創即通過。7月1日音樂會正式演出。上半場唱的歌曲包括:《旗正飄飄》《歌八百壯士》《流亡三部曲》等,下半場是唱修正版《黃河大合唱》。

臺灣在國民黨對日抗戰期間,是屬於日治時期,也飽受美軍轟炸之苦,加上後來國民黨政府敗逃到臺灣,並沒有比日本好,臺灣人對抗戰,並沒有像中國那般深仇大恨。如今只有親中政黨及國防部,會舉辦慶祝抗戰勝利活動,民間已漸漸不再認同有光復之說,只有國民黨執政,仍然和中國互通聲氣,依舊想要教育人民仇日。

1937年7月7日,日中爆發七七事變。85年後的七七,中國共產黨歪曲事實,強調團結中華兒女取得反抗日本侵略的偉大勝利。中國國民黨政府在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被中共吃乾抹淨,完全消失在其編造偽史的荒煙漫草中。中國國民黨連七七對日抗戰的歷史被篡奪,一票黨徒卻默默接受,連抗議聲都不敢發出,這種可悲的政黨該早淘汰。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