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粵劇小百科】 節錄自 《粵劇大辭典》及【中國粵劇網】網站

板腔體 - 戲曲、曲藝唱腔的兩大結構體式之一,全稱“板式變化體”。板腔體的特征是在上下句結構曲調的基礎上加以演變,派生出一系列不同板式的唱腔,以及反調、不同行當的不同腔調,以此構成一個唱段。首個形成這種結構體式的是梆子腔,其後為皮黃腔所豐富和完善。
粵劇屬于以板腔體為主的地方戲曲劇種,它的主要唱腔梆子和二黃也以板式變化的形態存在。
板式 - 板腔體唱腔的節拍形式。根據戲劇情節的發展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需要形成不同的板式組合,如“二黃”類的板式組合可為【二黃首板】———【二黃慢板】———【二流】———【快二流】———【二黃滾花】。 板腔體的劇種往往都有自己的基本板式———即相對穩定的格式。
叮板 - 粵劇音樂中的節拍強弱形式。與兄弟劇種的“板”、“眼”同義。粵劇音樂通常以板(蔔魚)、鼓(沙鼓)擊拍,板表示強拍,鼓則用以點擊弱拍或次強拍。因此,粵劇術語稱強拍為“板”,把弱拍或次強拍統稱為“叮”,合稱“叮板”。
一小節只有一板。依叮、板形式不同,分稱“一板三叮”(四拍子):小節的第一拍為板、第二拍為頭叮、第三拍為中叮、第四拍為尾叮;“一板一叮”(二拍子):小節的第一拍為板、第二拍為叮;“有板無叮”(一拍子或流水板)和“無板無叮”(散板)。
在演唱過程中,字音唱出後才下板,板過後再接唱下去,形成行腔當中的延長或休止,把板閃讓過去,此時的板位稱之為“底板”。字音唱出後才下拍(僅指叮位),叮過後再接唱下去,形成行腔當中的延長或休止,把叮閃讓過去,此時的叮位稱之為“底叮”。
同樣,在板面或樂曲演奏時,板、叮落在樂音延長或休止和切分的位置時,此時的板位、叮位也稱之為“底板”、“底叮”。它可起節奏變化的作用。
叮板符號為:即板“×”,叮“、”,底板“×”,底叮“L”。底板底叮符號還應用于文字劇本,作為拉腔或過門的標記。
散板- 戲曲板式。其音樂節拍自由,即“無板無叮”。粵劇梆黃中的【首板】、【倒板】、【滾花】等均屬散板。
(未完 待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