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風鈴再響系列一

甘子

儘管無風-我也聽到你的聲音-
喜歡風鈴的時候已經在唸大學了。記得一次和室友們談心的時候說過我喜歡風鈴,想不到畢業的時候,好就在我回香港時送我一個,喜悅心情難以形容。回到家裏,打開給母親看,豈料母親看了問為什麽人家送我風鈴,別的不送?我說這位同學知道我喜歡,她聽了默不作聲。我看母親見到風鈴不太高興,再也不敢多說。後來才曉得當時香港的無線電視台正在播演一齣話劇,劇名叫《失去的風鈴》,是說一個少女的愛情故事,觀文望義不用我說大家也猜到該劇結局。
大學四年時間並不太短,由於自己有一個理想與計劃,雖然身邊也有一兩隻蜂蝶在團轉,但一直和牠們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畢業前,汪老師與師母不斷地提醒我留下來,說免得有人傷心;而且,老師還向我保證若我願意留下考研究所的話,他可以幫我溫習。但是,當時我還是認為我的戀愛尚未開始,一切都不會有問題的。把這個意念剛帶回家的我,遂取笑母親實在擔憂過度,並且開玩笑的對她說——我喜愛的風鈴永遠不會失去。
不記得多少年前,我收過一份聖誕禮物,也是一個風鈴。那個風鈴一看就知道其價值,幾條粗如三隻手指合起來的銀色管子上還加一塊沉沉的木板,從盒子裏拿出來一直叮叮噹當響個不停。心想掛在屋里,寒舍氣派不夠;若掛在屋外,大風一來,肯定招人非議,遂束之高閣。它的聲音使我想起僧人敲鐘是表示起來唸經和吃飯;更使我想起師大的大鐘每天清晨六點半一敲就是要爬起來,在半個小時内洗臉刷牙穿衣服舖好牀連跑帶滾的往運動場上衝好來得及參加升旗禮,那個聲音,我聽了四年。
我有一個風鈴,是大妹送的,跟了我東遷西移二十年有餘,一直掛在屋梁上。在那頂可愛的小草帽下面吊著九串圓圓的淺褐色的貝殼,有風沒風的日子它也不會發出一點兒聲音,可每次我在下面走過,總有一種走在海邊的感覺:那不是海水灑蓋在貝殼上;而是祇有我才聽到的那種微風貝殼的相遇問好。
一年琦旅遊回來,送我一個由十二塊薄貝殼片做成的風鈴,細看原來是十二隻貓頭鷹,我把它與我一個小鳥籠風鈴同懸在火爐邊上,無論經過那裏步伐如何輕盈,總覺得有鈴聲在我的背後起響,美妙極了!
幾十年來我並沒有刻意的收集風鈴。然而,每次逛公司的時候,見到有與風相關的諸如風箏,風袋(旗),當然還有風鈴,我一定走進去,欣賞它們的式樣設計,聆聽它們的聲響。每次聽完出來,心裏就有一種愉快滿足的感覺。雖然大多時候純粹是觀賞靜聽,很少買回去,可我就是要捕捉那種心緒快感。我相信,無論將來我活得有多老,當滿屋子掛了小巧的風鈴,儘管無風,我仍然會聽到它們彼此輕聲的問候。
(上文轉載自《乘風草堂散文精選》 作者甘秀霞》)
上面文章初次見報是2002年刊在達拉斯新聞。十八年前的文章, 甘子在那個時期寫的全都是回憶。 誰沒有過往? 回憶是最好的減壓。
此刻,甘子的回憶頻率似乎又開始動起來了,不如就再從風鈴開始吧。風愛來的時候就來,它不會預先告訴你;但來的那一刻,萬物因它而顫動,而我的心也如柳絲輕柔的慢慢展開,飃過水面…………
過去7年,甘子的三個孩子陸續成家,孫兒一個一個的來到,聚會每週輪流在四個家庭轉來轉去,連狗狗一共17口,你可以想像有多熱鬧! 作為奶奶與外婆兩個身份,甘子的生活就從7年前開始大幅度的轉變。這個轉變,朋友們有些極其羡慕,是因為我可以經常見兒孫,而他們要看孩子孫兒還得坐飛機呢!據這些朋友說頂多不就一年一次兩次而已,看第一眼就是他們吃奶,第二年再去他們就已經會走路,到了第三年孫兒們就進去托兒所啦,每天孫兒或孫女回來,他們能夠對著你唱ABCDEFG,而且還會唱一首「一閃一閃亮晶晶」的英文版啦!真是一年一個樣,很快就不同樣!
是的,有孩子孫兒們都在身邊是福氣。其實天下父母像甘子這樣的一定有不少,我們每天都像是無所事事,其實大家都在做著非常偉大的事兒!這怎麽說呢?照顧我們的下一代是一項偉大的工作。聽過有朋友說,她已經把兒女撫養成人,孫兒是絕對不帶的,這是孩子們的責任。若真的能夠做到,甘子要給他們頒個獎,你猜猜是什麽的一個獎呢? 這個獎叫做「堅定獎」,表示你不帶孫兒的堅決。
其實,這些朋友的言論甘子持有不同的看法。雖然孩子的孩子需要孩子自己去管理,但你作為孩子的父母當他們需要你的時候幫一把所謂舉手之勞,讓自己的孩子不那麽辛苦,能舒服一點,又為什麽不做呢?
回想甘子和父母住在香港的那個年代,母親真的是家庭主婦,母親是留在家裏幹活的,父親在外面上班打工賺錢養家。那個時代母親有接送甘子和弟妹放學,不是開車,是坐電車或巴士,有時候還送午飯來,現在想起來心還暖暖的!說到帶孫兒,母親真正帶過的孫兒輩是大妹的女兒而已。小妹的女兒出生的時候,正值母親病危,甘子帶兩個孩子囘香港,母親還說若不是自己生病,就會接著帶小妹剛出生的女兒!好像帶孫兒就是她的責任似的,又或許她帶了大妹的孩子,她就也要帶小妹的孩子;如果甘子一家在香港的話,她也要一個一個的幫忙帶、、
從多倫多剛搬來德州,住在小城,左邊鄰居一家外國人妻子叫珍納,先生馬克,有一個五嵗兒子大衛。據珍納說,馬克中學時候是很忙的,又要上學,又要工作,馬克的父母雖然生活過得去,但不要馬克閒在家裏。當馬克每次回憶他這一段日子的時候就會說「等大衛長大我絕對不要他一邊上學一邊工作,我要他專心讀書。一邊上學一邊工作是非常辛苦的。」
「牛耕田,馬食穀,老竇(老爸)賺錢仔享福」,小時候經常聽到香港的廣東人把這句話掛在嘴皮子上。 讓兒孫享福是我們中國人做長輩的期待,也是一個責任,我們上一代的父輩多是省吃省用的把錢存起來給下一代。
節儉是一種美德。一位朋友的婆婆非常節儉,朋友說剛從加拿大到美國與公婆同住。一天,婆婆對她說:「來了我們家一星期,你知道用了多少卷paper towel(擦手紙)啦?」言下之意不就暗示說她浪費。朋友承認自己有潔癖,總是覺得用擦手紙一次用過丟掉比用布擦來擦去乾淨。到現在,她這個習慣仍然保持百分之五十,就是説,擦手紙與抹布並用。結婚幾十年了,說老公也無法改掉她的這個愛用擦手紙的習慣。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