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文友社】
過 年

朱 鴻

年是什麼?長安人沒有誰會糾纏此問題,只知道過年是一種風俗,一種傳統,一種春的慶祝,也許還是一種儀式,有神聖的意思,已經深入靈魂,誰能拒絕這樣一種精神活動呢!
小孩圖其熱鬧,早就問爺爺奶奶什麼時候過年了?進入臘月,大人便一聲緊一聲地慨嘆過年,併為之準備。做新衣,買新帽,漫牆,擦門,拭窗,拆洗被縟,祭灶,買菜,殺豬,壓面,剪窗花,貼楹聯,氣氛越來越濃。
除夕到了,天下一片融和與喜悅,各戶的主婦都在為正月初一至初五的過年蒸饃並煮肉,藍煙融天,香氣飄空。鞭炮之聲零星的響著,不過聽起來像東西串聯,南北呼應,為一場雷鳴海嘯而醞釀。
往往是在下午,必有家長捧著祖靈的牌位或照片,攜其子孫,到墳上去點香,燒紙,請祖靈回家一起過年。迎歸祖靈,把牌位或照片置於堂屋方桌的正位,獻上水果和糕點。一日三餐,先給祖靈獻上,之後自己才吃。當然還要點香,敬煙敬酒。
除夕是真正的辭舊,守歲是真正的迎新,於是家庭成員就圍坐一起,共度此刻的溫馨。兒行萬里路,女趕千里道,一定要參加這樣的團聚,實際上是感謝神給了今年一個平安,並祈求神的保佑,再給來年一個平安。包餃子是除夕的插曲,但看電視卻是過年的陋習和惡俗,甚至是守歲的攪局。不過生活是變化的,過年也允許變化吧。
燃放鞭炮的原始意義在驅鬼。一旦鬼遭驅,便能安寧,也就可以享受歡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此秩序,多是正月初一的凌晨之後燃放鞭炮。唯物主義的大布,基本上粉碎了鬼的觀念,然而燃放鞭炮的形式仍得以保留。社會開放以來,有了夜生活,也得意了,遂好在除夕晚上零點零秒的瞬間燃放鞭炮,不過其意義已經轉化為追求熱鬧,心理釋放。鞭炮之震,幾近狂響。
一年的第一個月為正月,正月的第一天為元旦,足見正月初一的重要。家庭至貴,於是純粹屬於家庭成員之間的活動就安排在此日。小孩先給爺爺拜年,再給奶奶拜年,再給父親拜年,再給母親拜年,他也會一一得到相應的壓歲錢,蹦蹦跳跳,高興而去。僅僅拜年一舉,也折射了家庭的倫理:長者為尊,男性為尊。此日尤要大吃大喝,不過先敬祖靈,之後長者坐上席,幼者坐下席,主婦照例忙於烹飪。
到初二才有親戚的往來,不過多是這個家庭嫁出去的姑娘回來看望父母,隨之而至的是其子女,要給舅舅拜年的。晚一輩的是姑姑,長一輩的為姑奶奶。也許姑奶奶的父母已經逝世,不過姑奶奶仍會回來,她們終生都切唸著自己成長的老屋。姑姑還年輕,然而也常唸著,即使有一天她們也變成了姑奶奶,也仍要回來的。初二顯然是家庭活動的擴大與延續,這也表現了家庭的價值。
初三初四是眾水交匯,既有親戚的走動,也有同學、同僚、同志和朋友之間的相互拜年。城鄉之間,阡陌縱橫,身影如流,以持各種各樣的禮品:包子,糕點,食用油,水果,牛奶,核桃,蜂蜜,茶葉,煙,酒,冬蟲夏草,花籃,燈籠。唯過年能拋出花團錦繡,並給天下塗抹一層艷麗的顏色。
初五也還可以相互看望,不過此日算是過年的結束,習慣於以家庭為單元活動。一般是上午吃臊子面,下午吃米飯,菜有葷有素,滿桌為盛。照例先要給祖靈獻上,之後自己才提箸動筷。
用餐結束,家長會捧著祖靈的牌位或照片攜其子孫,到祖墳上去,點香燒紙,送歸祖靈,並禱告在冥府的生活如願。接著站起來,展一展棉襖,環視四野,只見冰消雪融,天渲紅霞,地有潤澤,小草萌發,綠色近察其無,遙望其有,若隱若現的。家長忽然會嚴肅充臉,告誡子孫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啊!」
過年為大節,貫注著中國文化的精髓。可惜過年己經為城市化所裹挾,其不得不演變,有的文化元素生成了,有的文化元素消逝了。少陵原上是我曾經過年的地方,那裡有哺育我思想與感情的祖居和祖墳,2011年它被完全夷平了,想起來我就傷感!
(文章選自《美文品讀》)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