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著名粵劇編劇大師—唐滌生先生

甘子

提起廣東粵劇編劇唐滌生先生,在老一輩廣東人中無人不知曉。唐滌生先生編過的每一齣戲劇幾乎都家傳戶曉,例如帝女花大人小孩就會哼幾句,當然還有許多個粵劇劇本都是很有分量的暫時不在此細說。去年2019年是著名粵劇編劇家唐滌生先生逝世六十週年,達拉斯粵劇社也許需要舉辦一個唐滌生作品音樂會來紀念這位劇壇大師。讓甘子現在就好好計劃一下。
唐滌生先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本名唐康年,廣東香山縣人,二十世紀著名粵劇編劇,作品有黃千歲的《洛神》 、何非凡的《血羅衫》、任劍輝的《白楊紅淚》、 陳錦棠的《紅菱巧破無頭案》、薛覺先的《漢武帝夢會衞夫人》等,他是前香港騎師鄭棣池的姐夫。
最近看到一篇有關唐滌生先生的文章,覺得內容不錯,節錄在下面和大家分享:
據余慕雲先生引述唐滌生先生遺孀鄭孟霞所說,唐滌生先生祖籍是廣東香山縣唐家灣人,1917年6月出生於東北黑龍江。唐滌生先生童年及少年期間分別成長於上海及中山兩地,先後就讀於翠亨村的私立總理故鄉紀念學校、上海白鶴美術專科學校及滬江大學等。求學期間,在話劇、京劇和電影圈中活動,為其後的戲劇創作播下了種子。
唐滌生先生在香港淪陷前的一九三七年加入覺先聲劇團,薛覺先和唐雪卿夫婦曾囑麥嘯霞收唐滌生為徒,但由於當時麥嘯霞忙於拍電影呼籲香港人齊心支持抗日及編寫《廣東戲劇史略》,所以,教授唐滌生的任務便交給馮志芬。唐滌生能投身薛覺先及其領導的覺先聲劇團,他是幸運的。當時演出繁忙,唐雪卿知人善用便安排唐滌生幫忙馮志芬「抄曲」與「櫃台」,在知名藝術家、編劇家和良好的劇團環境下,唐滌生自此開始了粵劇創作生涯。
當年的覺先聲劇團有「省港粵劇藝校」之稱,薛覺先藝術主張「粵劇的精華、北派的功架、京劇的武術、梅派的花式、電影的表情、話劇的意義、西劇的置景」等給了唐滌生不少藝術養份和創作靈感,況且,當年的覺先聲劇團有李海泉(著名影星李小龍之父)、新馬師曾、文覺非等大老倌,唐滌生得以積累深厚的人脉,這為日後的編劇事業打下了基礎。
由於唐滌生是讀書人出身,並曾多年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生活,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及上海話,接觸過不少話劇、戲曲和電影,而且在覺先聲劇團良好氛圍的熏陶下,唐滌生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抄曲、鑽研劇本和看戲,熟悉了粵劇場景、介口及一般唱腔運用程序。隨後,他的粵劇處女作《江城解語花》於1938年10月面世,並由白駒榮、譚玉蘭的海珠男女劇團首演。由於該劇除了舞台表演藝術了得之外,它是一部不犯駁,劇情緊湊、曲折、合理、浪漫的力作,令粵劇界對唐滌生刮目相看。
《江城解語花》的首演成功,引起了粵劇界的關注,很快,以陳錦棠、李海泉、關影憐等為台柱的錦添花劇團,就請唐滌生編撰劇本。1939年,唐滌生為該劇團提供了兩個劇本,分別是《楊宗保》和《衝破奈何天》,此後唐滌生於錦添花劇團開始了長達20年的合作。陳錦棠,在粵劇界素有「武狀元」之稱,善演袍甲戲。陳錦棠曾在覺先聲劇團師從薛覺先及擔任小生角色,與薛覺先有「義父子」關係。自1939年陳錦棠演唐滌生的劇作《楊宗保》開始,至唐滌生逝世,這二十年間,他共主演了150多部唐滌生編劇的作品,對唐滌生的文戲、武戲創作均有重大的影響。
歷史上均有才子配佳人的傳說。唐滌生在1941年間與薛覺清(薛覺先之胞妹)的婚姻觸礁後,認識了風情萬種、出身於富裕大家庭的鄭孟霞。鄭孟霞出生於上海,是京劇名票,曾拜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為師,她曾在舞蹈比賽獲得冠軍,又拍過電影。鄭孟霞曾一度受聘於「覺先聲」劇團,是位多才多藝的女子。大概是由於新任妻子多才、多藝,且氣質、樣貌不俗,給了唐滌生不少靈感,唐滌生1942年創作的四部粵劇均為鄭孟霞而寫,並由鄭孟霞和張活游領導的乾坤劇團公演。香港淪陷後,麥嘯霞在1941年底殉難,駱錦卿於1947年辭世,戰後的南海十三郎又受精神失常困擾,多種因素促使唐滌生編劇事業一枝獨秀。
唐滌生吸收了薛覺先、南海十三郎、馮志芬為代表的粵劇表演家和編劇家的富有文采、完整的劇本排演和細膩的表演特徵,唐滌生的創作進入了豐產階段。此時的唐滌生,被有些粵劇史學者譽為第二代粵劇崛起的標誌,有兩個表現:其一,為老倌量身打造的劇本受演出時間限制,逐漸成為編劇家撰寫粵劇劇本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其二,劇本題材多樣性增加,採用話劇分揚手法,這對粵劇藝術的發展貢獻頗大。
唐滌生的藝術創作,隨着社會的變化、市場的需求,從量變走向質變。1952年底,唐滌生意識到劇本質量的重要性,開始追求藝術生命常青。唐滌生除繼續堅持「因才開戲」,還堅持與演員互動,使作品有了質的飛躍。例如,唐滌生在五十年代初與陳錦棠、何非凡、芳艷芬的互動,及後期與任劍輝、白雪仙、吳君麗的互動,並創了粵劇史上的第二個高峰。
新中國成立後,五十年代初有羅品超、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等名伶從港回內地,特別是1953年開始的戲改,廣州「珠永新」三個劇團(珠江、永光明、新世界)陣容鼎盛,內地粵劇一片繁榮景象。唐滌生受內地戲改的鼓舞,1954年底,與鄭孟霞等多位香港粵劇人應邀出席了在廣州舉行的粵劇改革工作匯報和觀摩演出。唐滌生把《琵琶記》《白蛇傳》《秦香蓮》等劇本帶回香港。這次觀摩活動讓唐滌生在創作和改編劇本上得到了啓發。
1956年,仙鳳鳴劇團演出唐滌生劇作《牡丹亭驚夢》,標誌着唐滌生向民族傳統文化取經邁出了成功一步,是創作風格的大轉變,這在唐滌生創作生涯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957至1959年是唐滌生創作生涯的最後三年,這三年唐滌生共創作(改編)《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等質量上乘的傳世之作。
唐滌生一生創作(改編)了446部粵劇,可謂是粵劇史上的奇跡。可惜天意弄人!從1938年由白駒榮主演《江城解語花》,到1959年由白雪仙主演《再世紅梅記》,這兩部戲皆是白氏(本姓陳)父女主演,唐滌生先生年僅四十二嵗,就與世長辭,的確令人嘆息。一代編劇奇才霎那間隕落,是粵劇界、戲曲界以至世界劇壇都無可估量的損失,正如白雪仙悼念唐滌生有云:「年年此際倍傷神,黄花香艷屯田基,每教人立盡斜陽。」
(轉載中國粵劇網 2019-09-17 作者:李耀安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