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粵劇樂器

甘子

(續上週)
11.- 廣鑔——打擊樂器,分有大(大鑔)、 小(細鑔、鑔仔) 兩種。圓形,由鑔髻(即鑔頂,包括穿鑔耳用的中心頂孔)、 鑔缸(鑔中間的凸肚部分, 又稱「鑔帽」)、 鑔邊(鑔缸外圍的平面) 三個部分組成。用銅(銅錫合金) 製。 鑔兩扇為一副, 是靠兩扇對擊發聲的樂器。大鑔音色響而壯, 多與大文鑼、 高邊鑼一起組合使用。粵劇中用以渲染舞臺氣氛,烘托和增強戲劇效果,在開打、比武、武將上下場、官宦出巡、升堂、升帳等場面或氣氛悲壯的場面中使用。 過去粵劇舞臺多選用尺二至尺八(指老尺, 即直徑45-67.5釐米)的大鑔。現在選用尺一至尺五(即直徑40-55 釐米) 的大鑔較為普遍。鑔仔音色比大鑔較為清晰柔和,多與小文鑼或低虎、 中虎等京鑼一起組合使用。粵劇使用的鑔仔一般為八寸至九寸半(30-36 釐米)。
12.- 單打——打擊樂器,圓形,銅製,形似小型高邊鑼。鑼面較小,以直徑大小分「公」、「母」:「公」 的,鑼面直徑13.5-14.5釐米;「母」 的,鑼面直徑16.5-17.5釐米。 使用時一公(高音) 一母(低音)相配,用實木槌或杉木的杉節敲擊。單打無固定音高,其音明亮。是色彩樂器。粵劇單打常在一些傳統排場戲中專用,如《六國大封相》、《玉皇登殿》等。或用於氣氛場面,以各種打法來配合演員的動作,如《借靴》、《楊二舍化緣》等。或圍繞著高邊鑼的重音,作各種氣氛渲染和裝飾性的演奏。單打也作報更鑼鼓或擊拍使用。
13.- 卜魚——打擊樂器,用酸枝木或其他優質木料製成,呈長方形,狀似古之陶瓷睡枕,兩側開有深坑,其規格大小不一, 大者音低,小者音高。以硬木鼓竹敲之發音。掌板師傅運用卜魚及雙皮鼓、沙的、戰鼓、大鼓等樂器,指揮下手敲擊鑼鑔,並與樂隊、演員緊密配合,完成舞臺的演出。演唱時, 敲擊蔔魚,視為「板」位。
14.- 高胡——拉弦樂器,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簡稱,北方有把它稱作「南胡」,而廣東也有稱它為「二胡」。高胡是在20世紀20年代根據二胡改革而成。定音比二胡高四度,故名。 高胡多用紅木(如酸枝、紫檀、烏梅)或矛竹製成。其琴筒比二胡小,多為圓形,直徑7-8釐米不等,以蟒(蛇) 皮蒙之,並裝以琴杆、旋把,配上馬尾竹弓、竹琴碼,兩根弦。 高胡演奏時需用兩膝夾住琴筒,以控制音色(消除沙音) 和音量。1926年粵樂家呂文成受小提琴的啓發,把高胡內弦由絲弦改為鋼絲弦。20世紀60年代,高胡內弦也改用鋼絲纏弦。
高胡以其清脆、明亮的音色見長,特別適宜演奏歡快、 華麗的旋律。這一特點使它成為廣東音樂必不可少的特色樂器, 為此,也有把它稱為「粵胡」。 隨著粵劇改「戲棚官話」 為廣州話,採用真聲(平喉) 唱法,以及把廣東的民間說唱和廣東音樂吸收到粵劇音樂唱腔中,高胡也自然而然地成為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被納入「軟弓組合」。 高胡現已被視作粵劇樂隊「頭架」 的象徵性樂器。
15.- 長筒——吹奏樂器,又叫「喉管」、 「長懞」。是粵劇音樂中富有特色的主要吹奏樂器,為竹管所製,亦有用銅管或鋁管製造。長約30多釐米,管上開8個音孔(前七後一)。後經革新,在管下端又多開一孔,管上端安裝一個蘆管製成上扁下圓的哨嘴,為演奏者吹奏所用。筒音為E,音域可達一個半八度,長筒音色豐潤飽滿,沉實柔和,與人聲融和,從而填補了吹奏樂器重音聲部的空缺,在粵劇中主要用於伴奏唱段。
16.- 短筒——吹奏樂器, 又叫「短管」、「短喉管」,俗稱「六寸半」。 它是在北方管子的基礎上易製而成的,自成「廣東喉管」 一格,明代在廣東民間已甚流行,時稱 「師姑管」,是粵劇音樂中較古老而又有特色的主要吹奏樂器。 短筒為竹管所製,長約20釐米,構造基本與長筒相同,但形狀比長筒較為短小。筒音為e,音域可達一個半八度。短筒音色高亢、嘹亮、熱情、粗曠,類似人聲而別具一格, 與粵劇唱腔相配,十分協調。短筒善於表達雄壯、激昂的氣氛,是「硬弓組合」 的主要樂器之一。
比武
比武是表演排場,這比武排場源自傳統粵劇《狄青三取珍珠旗》中「怒斬黃天化」一折,劇情敘述宋仁宗命狄青與黃天化在校場比武以決高下。排場中狄青由小武扮演,黃天化由二花面扮演,皇帝由總生扮演,龐洪由大花面扮演,韓琦由武生扮演,潞花王由小生扮演。舞臺正面用桌子搭置一平臺,宋仁宗領潞花王、韓琦、龐洪等人登上高臺觀看比武。比武一共分六小節進行,首先是狄青與黃天化對打,兩人以南派把子開打,難解難分,場上衆人讚嘆:「真是龍爭虎鬥啊!」第二節是雙方重新上場,狄青打敗黃天化,得到宋仁宗的稱讚;第三節是黃天化不甘失敗,意圖違反比武的規定,用袖鏢偷襲,殺死狄青;第四節是狄青趕來,黃天化暗裡施放袖標,被狄青用手接住,宋仁宗不知就裏,反讚黃天化「威風」;第五節狄青惱恨黃天化背信棄義,不守比武規則,決定用「下馬拖刀」再戰;第六節是黃天化趕來,被狄青使用下馬拖刀斬殺。傳統粵劇若有校場比武的情節,大都按此排場的程式和調度進行,比武中的對打亦大同小異。例如粵劇《楊門女將》,穆桂英為了考查兒子楊文廣的武功而在校場比武,就仿用此排場,分六小節進行表演。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