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文友社】
燃焼燒生命與靈魂的梵谷

張志誠

(續上期)
1890年5月出院後,弟弟安排搬到巴黎西北邊的奧維,附近有業餘畫家嘉舍醫生可以就近照料。此地有麥田,山丘,河川,但少了普羅旺斯的耀眼陽光。7月27日梵谷在麥田獨自寫生時舉槍自殺,口袋裏還裝著寫給弟弟的最後一封信,兩天後在弟弟陪伴下去世,一共僅有七位親友參加了簡單的葬禮,嘉舍醫師特別在墓地四周遍植向日葵,一代藝術家就此長眠奧維。弟弟西奧傷心過度精神失常,也於半年內在荷蘭去世。
1914年弟弟西奧遺孀喬安娜出版了梵谷書信集,內有畫家生前來往信件共903封,記載了有梵谷最真實的心路歷程,成為瞭解他最佳的背景材料。同年喬安娜讀聖經時看到經文寫著他們「死時也不分離「深受感動,決定將西奧墓地從故鄉遷到法國奧維與梵谷朝夕相伴,兄弟情深,生前逝後永不分離,時至今日,已然成為去奧維尋訪梵谷足跡的一個必遊景點。這份兄弟情誼,直讓人聯想起千年前的宋朝蘇軾蘇轍,東坡居士曾寫了一首詩「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盼望兄弟倆能時常聚首。此外東坡幸而一生擁有數位紅顏知己,尤其杭州美女朝雲最能理解他,他稱讚朝雲為天女維摩 「白髮蒼顏,正是維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礙」,相對這位我最欣賞的古代多才文人,梵谷情路崎嶇孤獨至死何其不幸。
梵谷生前極不受賞識,一生僅賣出一幅畫作,可謂沒人看得起,去世多年後,聲名鵲起,畫價衝天,幾乎無人買得起。1990年適逢梵谷去世百年,荷蘭舉全國之力,舉辦百年紀念特展,向偉大藝術家致敬。無論展覽期間之長,觀賞人數之多,內容之豐盛,安排之用心,都稱空前,無奈再想風華重現,恐怕要期待2090年倆百年特展了。
梵谷一生壽命37年,住過4個國家,待過21個城市,搬了38次家。有四段殘缺的愛情,終身未婚,也沒有子嗣。他作畫時間一共只有10年,相當於畢卡索的七分之一。1880-1886荷蘭時期開始畫畫,田園寫實,窮苦百姓,色調陰鬱,素描紮實但是油畫技巧尚未成熟。 1886-1888巴黎時期,踏入了印象派大觀園,目眩神迷,接受了光影和色彩洗禮,也嘗試點畫派手法,風格比較不穩定。 1888-1890在法國是成熟時期,內心炙熱,情感豐富,手法獨特,又可分為亞爾,聖瑞米,奧維三個階段,創造了梵谷自己的畫風,梵谷從印象派學到光與生命,從點畫派學到分色,從象徵派學到武斷的色彩,但是線條卻是自己的,線條夾帶節奏感,時斷時續,起起伏伏,有粗有細,彷彿宇宙生生不息的脈搏,帶領觀賞者進入無窮的想像空間。
英國藝評家 Herbert Read (1893-1968) 在「藝術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rt (1966)中,比較梵谷與高更,梵谷坦誠天真但是高更不對自己坦誠,性情浮躁太自負。梵谷對人類充滿熱愛,一直努力用他的繪畫來表達這種熱愛,藝術的價值將取決於藝術家對人性感受的深淺,就此而論,梵谷是位真誠偉大的藝術家,終為藝術殉道,觀賞梵谷作品的瞬間常常產生一線靈光,留在心中成為永恆的難忘回憶。
梵谷自苦甚極,常常吃不飽僅靠咖啡和酒精來維持精神,衣衫襤褸,勞苦困頓,活得有如苦行僧,生活困苦更激勵他把宗教的福音傳給勞苦大眾。光輝與顫動正是梵谷畫中的特質,尤其後期感人至深的成熟作品,更像翻騰而來的生命感動著觀眾。作品最能表現在線條,成為畫中無始無終的顫動與生命相接,欲罷不能。他的人像畫充滿感情關注,雷諾把人物畫得美麗,梵谷把人物畫出人性。他的自畫像尤其表現在眼神與嘴角,他的風景畫有如夢境又具人形,充滿激情,他對繪畫的熱情與投入幾乎反映在每一幅作品裏,值得細細體會。
從第一次見到梵谷作品開始,我深深感受到他那份昂揚燃燒的激情,這些年來由荷蘭,英國,比利時到法國,一路追尋梵谷生前足跡,企圖在一百多年後還能依稀看到當年他眼中的風物景緻,陽光麥田,遍地花開,體驗那份心中的悸動。真跡加上複印件,一共見過超過了870幅梵谷畫作,也閱讀了大部份信件翻譯,以時間為經,地圖為緯,將一件件作品依序一再欣賞。梵谷的大悲大喜彷彿黑暗裡一盞孤燈,他的繪畫更像是福音的傳揚,畫筆與講壇佈道合而為一,承載了救贖的使命,將撫慰留予眾生大地,卻將遺憾孤獨帶到另一個世間。
簡介:張志誠是個書癡,畫迷,詞顛,樂呆,電影發燒友,多年來維持每年平均讀一百本書,看一百部電影,旅行10萬哩的習慣。除在大學教書外,曾於AT&T, Xerox, Ericsson,聯想,中芯,華為,富士康等跨國企業服務。學術背景則涵蓋了電腦科學,企業管理,比較文學,國際貿易,系統工程,跨界研究,公共政策等,學生時代曾得多次辯論,演講,語文,話劇獎,就業後獲瑞典Wallenberg 獎,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協會特殊貢獻獎,最佳創新獎,傑出校友獎等,但是在偉大文學藝術作品前,他只是個渴望求知永不停止學習的學生。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