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生態與發展路徑

甘子

戲曲是我們的民族瑰寶、人類社會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追溯歷史,我國傳統戲曲萌芽於秦漢,定型於宋元,發展於明清,經千百年而不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中國傳統戲曲將民族文化、世情人倫與高臺藝術、地域特色相結合,展現出巨大的藝術魅力。在多樣化的大衆娛樂手段和現代視覺藝術的衝擊下,中國傳統戲曲曲所處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1.- 戲曲文化生態的概念闡釋與發展流變
戲曲文化生態,是戲曲從業人員與戲曲創作、編導、演出、評論等相關社群的聯絡活動及與戲曲發展相關的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綜合構成的總體生態系統。就其內涵而言,大致有三方面內容:
一, 戲曲本體的生態結構:含戲曲的創作、演出、觀看及戲曲的批評或理論生成。其中,創作是基礎,演出是中心,觀看是保證。
二, 與戲曲外圍相關的泛文化生態:含戲曲的經營活動、戲曲文化產業以及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中影響戲曲發展的因素。
三, 孕育、催生、影響戲曲的中國民間文化土壤:含中華民族精神、人倫關係、民間審美、民俗活動,以及中國人的道德訴求、人生哲學、對天地自然萬物的特定態度等。其中,戲曲演出、戲曲經營和區域文化空間是影響戲曲文化生態的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共同推動了戲曲文化生態的變遷。
從戲曲發展源流看,戲曲作為中國人的傳統娛樂形式,表現出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的基本特徵。同時,戲曲作為中國人文化藝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態,證明瞭中國人對傳統戲曲符號化、象徵化、裝飾性的高度認可態度,表現出特定時段內中國人的精神底色和中國各地獨具特色的藝術文化生活。中國傳統戲曲基於廟會、節慶等民俗活動,祭祀、歌舞等禮儀需求,聽戲、觀戲、評戲等休閑娛樂互動,逐漸發展出中國人一以貫之的特定戲曲審美趣味,並構成了以地方劇團為演出主體、地方觀衆為接收對象的藝術格局和傳播生態,形成了以地方劇種為主要標誌的戲曲文化生態。
2.- 當前我國戲曲文化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清朝乾隆以降,屬於雅部的崑劇與花部(註釋1)所屬的梆子、皮黃、弦索和弋陽等各類聲腔劇種此消彼長,以致形成崑腔雅部消歇、花部激長的戲劇生態格局。時至今日,崑曲與其他戲曲一起,構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地方戲曲生態格局。然而,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大衆娛樂手段的豐富以及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面臨一些困境。
地方劇目創作題材陳舊,戲曲專業人才培養不足。就傳統戲劇戲曲的創作而言,主要的困境表現為:
一,是囿於資金和創作隊伍的局限,戲曲發展緩慢多數仍停留於陳舊老戲,戲曲演出難以達到應有的藝術水準。戲曲題材內容或缺乏對日常生活素材的積累,或有悖於戲曲藝術精神而進行編造。
二,是對傳統劇目改編,忽視戲曲原本所秉承的民族審美和民俗藝術,任意改變戲曲藝術的本質和本體特徵,地方戲曲盲目跟風學習西洋歌劇,少數民族戲曲盲目模仿漢族戲曲,導致演出趨同性明顯,缺乏地域色彩、個性化特色和思想性。
三,是戲曲專業人才培養和儲備不足,原有創作人員受教育水準有限,缺乏戲曲藝術修養,呈現出戲曲創作人才低端化現象。
觀衆數量急劇減少,地方戲市場萎縮,時代滄桑劇變,大衆傳播手段由單一發發展至多元,廣播、電視、網絡、手機視頻等各種方式不一而足,戲曲失去了大量觀衆,其發展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現實挑戰。與晚清民國戲曲繁榮發展不同,當前中國的戲曲觀衆已大幅減少。據中國戲曲學院相關研究發現,中國戲曲觀衆老齡化現象明顯,197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一代對戲曲欣賞缺乏興趣,基本不看傳統戲曲演出,他們週末的閑暇時間主要用於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以及淘寳等購物平臺,日常消遣則主要是短視頻、電視劇、電影、網絡劇、綜藝節目等大衆娛樂方式。隨著戲曲觀衆的流失,戲曲專業人才也紛紛轉行,戲曲表演團隊難以承擔城市高額的劇院場租,在村鎮則化整為零,局限於喜慶、婚喪活動中的片段式、重復式演出。
傳統戲曲賴以發展的社會基礎不斷瓦解,戲曲創造和傳承遭遇瓶頸。隨著中國鄉村社會的嬗變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戲曲發展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不復存在。在傳統農業社會,人們大多以家族為基本單位過著群居生活,人際關係相對穩定,擁有相同的方言作為交流媒介,有祠堂、露天廣場等固定的戲曲活動場所,具備戲曲產生、接受和傳播的社會土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原有的生産生活方式發生巨變,傳統的農耕勞作方式轉向機械化生産,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普通話的推廣,進一步導致地方戲的生活語言基礎即方言受到衝擊。
3.- 植根於良好的戲曲發展生態,合力建構優良的戲曲文化生態發展體系
注重本色,堅持戲曲本體藝術精神。戲曲應該是一種生態藝術,不應固化在博物館裏。好的戲曲作品一定是反映民衆的喜怒哀樂。好的戲曲創作應注重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在戲曲本體藝術精神構建方面,應營造良好的創作演出生態,鼓勵創作優秀劇目。戲曲從業者應該在保留戲曲精粹、傳承民族藝術的前提下,編寫出體現大衆文化心理、貼近社會實際、貼近群衆生活的優秀劇本。
協力共進,營造良性的演出生態。傳統戲曲創作者應堅持戲曲本色底線,關注社會生活,適應新需求新變化,做到與時俱進。如創新傳統表演藝術,培養新一代戲劇表演藝術大師,樹立地方戲藝術的新標杆新品牌,與電視、電影、綜藝等節目結合,不斷創新呈現形式以滿足觀衆多元化需求,為地方戲發展開辟新途徑。探索地方戲與文化旅遊產業的深度結合,舉辦彰顯鄉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節,拓展地方戲發展空間,適當利用網絡技術和手機APP,開發戲劇文化創意產品,進行戲劇文化產業經營活動,為傳統戲劇戲曲的傳承搭建起具有現代科技支撐的網絡傳播平臺。
還戲於民,培養戲曲觀衆的後備軍。戲曲生於民間,長於民間,自誕生之日起就帶有顯著的民間特性。新時代戲曲應做到雅俗共賞,在鄉村、城市打造戲曲文化活動空間,做到「還戲於民、雅俗共賞」。可以逐步排演一些節奏明快、寓教於樂的傳統戲曲劇目,通過村鎮相關部門逐步推廣,將廣大農村地區打造為地方、民間戲曲的展示舞臺。有條件的鄉鎮可建設農村專業劇場,使鄉鎮成為地方劇團演出的主要陣地。在城市居民社區,可以留一些場地,演出文化戲曲,鎖定文化精英觀衆群。同時,可爭取更多社區居民群衆,最重要的是大量培養青少年戲曲演員和觀衆。當前,傳統戲曲文化的薪火相傳重任迫在眉睫,應注重激發青少年欣賞、消費戲曲產品的興趣,培養其觀戲習慣。如將戲曲課程納入基礎教育和高校教育課程體系,在全國青少年範圍內強化戲曲文化的傳承;對於戲曲演員與戲曲表演專業的學生,可設立專項基金給予扶持。
(轉載-作者張勝環-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山西戲劇網。)
註釋:
1. 花部:指崑曲以外的各種傳統戲曲劇種,取其花雜的意思,也叫做亂彈。這些劇種雖然不為士大夫所重視,但為下層觀衆所歡迎,依然在鄉村山區及小鎮流行,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唱腔和劇本體制。到了清康熙年間這些在各地流行的地方聲腔的勢力便開始發展興盛,形成了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的局面。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