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民歌的起源與發展

甘子

2. 按地域
(1) 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謠。流行於廣東東部的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紫金縣,福建西部的上杭、寧化、清流、永定,江西南部的興國、瑞金、永新等地,以及台灣北部的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使用客家方言演唱。
(2)陝北民歌-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陝北民歌種類是很多的,比較有代表性的雲南民歌有朱逢博演唱的《蘭花花》、《三十里鋪》等,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調、攬工調、酒歌、秧歌、勞動號子、歌舞曲、榆林小曲、渭北民歌、陝北套曲、二人台、風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調等,以小調和信天遊為主。(註:信天遊又叫順天遊,爬山調,由相互對應的上下句組成,然後重復循環可長可短。)
(3)雲南民歌- 雲南是中國擁有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壯、苗、僳僳、佤、回、納西、拉祜、景頗、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龍、獨龍、普米等族。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雲南民歌有朱逢博演唱的《小河淌水》、《綉荷包》等。
3. 按體裁
按照民歌的體裁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號子(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小曲)。中國各民族的民間歌謠蘊藏極其豐富,從《詩經》裏的《國風》到解放後搜集出版的各種民歌選集,數量相當多,至於仍流傳於民間的傳統歌謠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煙海,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漢族的除了民謠,兒歌,四句頭山歌和各種勞動號子之外,還有「信天遊」、「撲山歌」、「四季歌」、「五更調」,至於像藏族的「魯」「協」,壯族的「歡」,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兒」、苗族的「飛歌」、侗族的「大歌」等,都各具獨特的形式,民歌的內容豐富,種類繁多。
(1)號子- 是人們在體力勞動過程中編唱並直接為之服務的民歌,它的音樂堅實有力,豪邁,和勞動者關係十分密切,號子對勞動有着實用性和表現性兩種功用,號子有以下5種:
① 搬運號子(包括裝卸、挑抬、推車號子等);
② 工程號子(包括建房、採石等);
③ 農事號子(包括車水、打糧號子等);
④ 船漁號子(包括行水、打魚、船務號子等);
⑤ 作坊號子(包括打籃、鹽工、榨油、製麻等)。
在民歌中,勞動歌產生得最早,鲁迅先生認為:我們不會說話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勞得特別吃力的時候,懂得唱歌可以減輕骨肉的疲乏集中注意力……。號子的領唱者就是勞動的指揮者,他用富於號召性的歌腔指揮衆人的勞動。號子的節奏極為短促,歌詞也比較單一,勞動者隨着節奏調整身體的協調,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勞動歌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它强烈的節奏感。
(2)山歌 - 是產生於山野勞動生活中,聲調高亢、嘹亮、節奏較自由,具有直暢而自由抒發感情特點的民歌。山歌產生在遼闊寬廣的大自然環境之中,是人民上山砍柴,田間勞動,山野放牧,或行腳、小憩時,為了抒發內心的感情或向遠處的人遙遞情意,對答傳語而即興編唱成的。山歌在藝術表現上有三個特徵:
① 感情抒發的直暢性;
② 編唱形式的自由性;
③ 形式手法的單純性。
山歌又分為北方山歌,與南方山歌兩大類。北方山歌主要分佈在西北色彩區,西北山歌大多集中在幾個歌種之中。主要有:陝北的「信天遊」,甘肅、寧夏、青海的「花兒」,內蒙西部的「爬山調」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等。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幾乎各地都有,大多以地名稱之:江浙山歌,用吳語方言,稱之為「吳歌」,客家山歌,湘鄂山歌、西南山歌、南方的田秧山歌等。山歌的聲調高亢嘹亮,常用上揚的自由延長音來抒發感情,樂段結構簡單,樂句內容的結構變化手法較多,它不僅簡單,樂句內部的結構變化手法較多,它不僅與向遠方喊話口氣語調直接相通,而且擅長表現熱烈、爽快、坦率、真誠的情緒與性格。
3(小調)-是產生在群衆日常生活的休息娛樂、喜慶等場合中的民間歌曲,它的流傳最為廣泛、普遍,形式較規整,表現手法較多樣,具有曲折細致的特點。小調產生在人們勞動之餘,多數在公衆場合:一是休息或從事家務勞動的時候,人們常常用小調來詠嘆自己的心思,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二是集體娛樂在街頭巷尾,酒樓茶館或者逢年過節,婚喪喜慶等時候,用以消遣助興。小調的音樂表現特點是:表達的途徑比較曲折,常常寓意於叙說故事,或寄情於山水風物,或借助於傳說古人,婉轉地表現出內心的意思來。表現方法比較細膩,較善於表現矛盾複雜的心情,含蓄內在的隱衷曲折多層的事物發展過程;形式比較規整化,修飾化。
小調可分為北方小調,南方小調兩類。北方小調:
1、北方時調:時調是小調的一種,是在民間休息娛樂時為消遣助興而唱的民歌,它還常被民間的職業,半職業藝人在城鎮市集酒樓茶館,街頭巷尾,遊覽勝地用來為人們演唱。時調的音樂形式比較成熟,結構嚴謹、完整、節奏規整,常用樂器伴奏,表現手法也較豐富。漢族地區的時調分佈很廣:北方、特別是華北色彩區的時調尤為突出,流行最廣的,有「茉莉花調」、「剪靛花調」、「孟姜女調」、「綉荷包調」、「對花調」等。
2、華北、東北的其他小調:小白菜》是一首河北一帶流傳的兒歌,《花蛤蟆》是山東菏澤地區的一道兒歌。
3、西北的其他小調:《攬工人兒難》是一首流行在陝北的訴苦民歌;由朱逢博演唱的《三十里鋪》是一首旋律非常優美,感情真切動人的陝北民歌。南方的小調:有江浙,閩粵台小調、湘鄂、西南的小調等,形式多樣,調式變化和襯詞襯腔的運用都較豐富。
至清末民初,中國民歌在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播、流變、創新、積累之後,一方面是為適應不同社會階層以及不同的民俗場景而形成的題材範圍和體裁類別已經達到十分豐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則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特定環境下所蘊積起來的民族和地域性風格的全面展示,從而使這類民間音樂成為歷史悠久、傳承不斷、體裁多樣、色彩斑斕、蘊藏豐富的一個民族文化寶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明確指出中國民歌是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是為其他民間音樂提供豐富營養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歷史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民歌從山野飃向都市、融入「城市文化大餐」,成為溝通城鄉獨特的情感語言。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為海內外各民族的民歌文化藝術交流搭建了一個平台,民歌節的作用不僅僅是把潛藏在民間的藝術活力借助現代傳媒展現在人們面前,從民歌的優美旋律中,人們感受到團結、祥和、繁榮、發展的時代脈搏和健康向上的美好氣息,我們更要充分挖掘民歌文化中的審美精神,從中提升出有益於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文化理想和生活理念,營造現代生活的藝術氛圍。
新的世紀,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和交流我們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民族復興中極為重要的任務,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優秀民歌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結晶,也是傳播精神文明的使者,民歌要為時代的進步鼓舞歡呼。中央電視台有一個專門講述民歌的節目叫《魅力28》,是由董卿主持的,這個節目用各種不同的手法去詮釋一首民歌,還會介紹這首民歌的由來。 (轉載待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