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宋隆泉拍照記錄愛‧戀‧臺灣歷程

陳龍禧

1980年代臺灣曾創造經濟奇蹟,後來臺灣人又付出極其慘痛的代價,才從國民黨專制獨裁爭來民主。其過程中一些功過是非,歷史上會有怎樣的記載,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名攝影師宋隆泉採用記錄攝影,其最客觀又真實所拍的圖片,一張張無聲的照片,紀錄了每一個深情感動、激情吶喊的時刻,我們現在就看到了。
生於宜蘭蘇澳,宋隆泉曾任臺灣早期黨外刊物《噶瑪蘭》、《新潮流》、《自由時代》週刊攝影記者、編輯及藝術指導,用影像記錄臺灣民主運動的歲月,留下完整的攝影記錄。宋隆泉的攝影作品直到2018年才首次在臺灣臺北、日本東京、美國紐約及洛杉磯展出,讓觀者對臺灣這塊土地能有今天更知珍惜。
1979年宋隆泉開始攝影創作,從1980年開始,投入臺灣社會運動攝影,累積豐富經驗,拍攝多元的作品。先儲存大量以土地為主題,並且與人群互動的影像記憶,其中包含消失中的牛墟、變遷中的漁村、傳統文化歌仔戲等;1987至1989年間他擔任鄭南榕創辦的「自由時代」雜誌社攝影編輯、美術指導,以「自由」為名,為上百場街頭運動做了詳實且完整的影像紀錄,也拍下鄭南榕的身影;離開雜誌社後,除了持續以相機深入觀照臺灣土地、歷史,亦與藝術家王文志合作,每個快門都為紀錄下最真實的一刻。
在投身臺灣社會運動記錄前,為了學好攝影,宋隆泉曾花了四十幾天,從北臺灣開始環島徒步旅行。他沿途拍下所見所聞。宋隆泉說「當時沒想太多,為了不辜負母親用私房錢給他買相機,哥哥給了買底片錢,一心想學好攝影,就從桃園復興鄉走北橫、中橫,經梨山走橫貫公路到西臺灣再繞東臺灣,走不動就半路攔搭便車載一程。」
那趟旅程對宋隆泉來說,是很重要的鄉土意識啟蒙,灌溉他投入民主運動的養分。他說「作為一個攝影紀錄者,要把臺灣風土照片拍好,就要深情走過臺灣每個角落,親自理解臺灣長什麼樣子。」他以相機為筆,如實紀錄眼睛所見,多次被臺灣人的情感感動。不安世事無常,他感動變成感傷的政治事件中,以機場事件最慘烈,228事件被打;比較深刻的事件是台灣建國烈士鄭南榕及好友詹益樺自焚,最風起雲湧的時代影像,作品都完整記錄政治街頭運動。
宋隆泉說,他跟導演李安的際遇相似,都是整整失業6年。再回首當年揹著相機足跡踏遍臺灣,也曾經窮到歷時2天2夜,從基隆走回宜蘭老家。這些深刻難忘的吾土與吾民回憶,他自嘲當年真是「鄉下長大的土包子沒出過宜蘭,一切都很新鮮。」
談起參加民主運動的起始緣由,宋隆泉說「他對戒嚴時期文字精彩的黨外雜誌愛不釋手,但總覺得期刊內頁插圖很弱,好像黨外沒有影像記錄的人才,於是美麗島事件後下決心,秉持練功的心志,磨練攝影技巧為黨外所用。」1986年5月19日由鄭南榕、江鵬堅等人於臺北龍山寺推動「519綠色行動」訴求廢除戒嚴,他一早就帶相機從宜蘭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台北,沒想到在路邊被鄭南榕看到,就受邀到《自由時代》周刊上班,快門就此停不下來。
在「自由時代」雜誌工作期間,宋隆泉獲得充分授權和信任,攝影照片編輯才華可完全發揮,直說自己很幸運跟著這樣的老闆。「還好鄭南榕自焚那天他沒在現場,否則現在就沒機會訪問我了。」其他鄭南榕、陳永興與李勝雄發起228平反,黑名單返鄉桃園機場事件,無役不與的宋隆泉,就像他的綽號宋大俠一樣,穿梭在催淚瓦斯、消防水柱與鎮暴軍警間,捕捉張力十足的影像。
宋隆泉強調「我不似報社記者,到現場有圖為證,交給報社處理就可以交差了事。」為了多拍一些照片,通常到抗爭現場停留時間較久,偶爾閃避不及難免挨幾記軍棍、警棍,甚至偶爾被自家人誤傷。他表示「在街頭走跳那些年,大家常開玩笑,給自己人掃到就自認倒楣,被警察打了就是一條好漢,最難忘當時警備總部與國民黨特務,如影隨形的監控。」
參與風起雲湧的黨外運動經歷多年,宋隆泉至少拍過300個政治人物,他表示「替那些人拍照的訣竅就是保持距離,因距離產生美感,太投入不客觀,離太遠又顯疏離,如何拿捏是藝術。不要太相信政治人物,拍完走人就是我對他們的無情。」例如總統府秘書長陳菊1991年競選國代,後來兩屆高雄市長選舉,他都是備受倚重的攝影師;駐日代表謝長廷擔任行政院長期間,也是負責掌鏡的攝影官。謝長廷出席在東京「愛‧戀‧臺灣攝影展」開幕典禮,在照片中看見自己參與民主運動時的身影,也是感慨萬千。
宋隆泉海外展出作品內容分為「民主行動」及「大地之歌」兩個主題。呈現臺灣從專制走向民主、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劇烈變動的年代,用相機凝視臺灣的人與土地,以影像紀錄社會及時代的變化,為臺灣留下值得記憶的歷史。「民主行動」包括228和平日全島遊行、民進黨創黨、解除戒嚴、聲援雛妓大遊行、行動思想家鄭南榕、反核四、國會改選等;「大地之歌」包括歌仔戲的故事、家鄉南方澳的記憶、勞動者臉譜、鄉土風情畫等。
首次攜帶作品到美國紐約、洛杉磯與日本東京展出,宋隆泉的感動與感謝非言語可形容。他說「時間雖然流逝,但照片能幫助臺僑記憶。在臺灣上世紀80年代起臺灣民主運動波瀾壯闊,變化最大的時代裡,留下照片就避免國民黨把歷史偷天換日,也可再次讓大家看到,自由民主不會從天降下,是大家以生命換得得的。且回憶著臺灣過去也曾悲慘,可以砥礪大家,成為進步的動力。」
記憶會消失,但好的影像卻能不斷喚起人們回憶,宋隆泉認為「臺灣的民主化在世界獲得高度評價,這次展覽呈現台灣民主、自由及人權的成果,臺灣民主的路,是好幾代人打拼出來的,能再次被看到,是個有意義的事情。我們還要更拚一點,尤其面對中國那麼強大的壓迫,更應該把過去為民主打拚的精神拿出來,讓臺灣人更堅強一點。」
攝影是每個地方及人們都能夠了解的語言,宋隆泉的作品不只關心臺灣的社會與處境,記錄了臺灣眾多先輩和平喚起良知的過程,為歷史的記錄者,張張照片彌足珍貴。他說,年輕時一心嚮往如古巴革命家切.格瓦拉般的壯烈,也深知自己有天一定會走上拍攝社會運動之路。
身為臺灣民主運動浪潮的親歷者,宋隆泉從開始沒相機拍照,到用黑白到彩色影像,記錄臺灣關鍵年代,填補民主歷史空白。他這個鄉下窮小孩,後來一切自學摸索,沒有任何師承,連沖底片都自己看書學,就學成攝影師。宋隆泉說:「一張好照片的判斷,情感和構圖是很大的因子,而要拍出耐看的好照片,不是只有攝影技術,而是文學、美學、心理學、政治學都要涉獵,才有辦法拍得更豐富。」退休後他在板橋、雲林、嘉義、新北市瑞芳社區大學擔任攝影班專任講師,教學生要繼續記錄臺灣。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