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一齣好戲應具備哪些要素呢?

戲曲創作和一般文學創作,例如小說、散文、詩歌不同,除了閲讀的可觀外,更要追求舞台上的可看性。除了文人案頭劇,純粹為澆心頭塊壘不為扮演外,立意呈現於台上的劇作,總是要考慮舞台特性,適合戲曲表演。在當今的環境下,由於藝術行業跨界迅猛發展,影視藝術樣式深入人心,戲曲藝術也自然吸收新興藝術形態,包括戲曲舞台的一些影視化現象。適當的融合借鑑是戲曲發展的必然,但創作者更要注意戲曲舞台藝術的本體特色,有所吸收有所堅持,才能使作品不失戲曲美學底色神韻。這其中,值得注重的是「三個三」,即戲曲創作應注重「三宜」「三講」和「三為」。
「三宜」即戲曲藝術適合怎麽表現,什麽樣的創作才符合戲曲藝術的本體規律和它自身的特色。
1-宜俗不宜雅
戲曲藝術本質上屬於俗文化的範疇,李漁說:「傳奇不比文章,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同看,又與不讀書之婦人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這裏揭示了一種短板原理,就是說戲曲並非不給讀書人看,也不是說看戲的都是不讀書的人,而是說戲曲要照顧到觀戲人群中文化最弱勢的一部分,即不讀書的婦孺。當然,今天的觀衆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語,但戲曲畢竟是即視感的舞台藝術,在有限的幾個小時內,强調當下交流,明白曉暢最為合理。這種俗不排斥文字上的美,但思想上過於艱深、文字過於深奥,一定程度上會妨礙觀劇體驗。
2-宜戲不宜文
戲曲的核心是舞台,應該以舞台表演為中心。就創作而言,戲曲和小說、散文不同,是一種團隊作戰,如果編劇只為自己寫戲,太看重文學追求,有時候舞台呈現不好看,演員很難出來。在今天的創作中出現了一種傾向,就是過於看重文學追求,過於傾向於思想表達和理念意識,有事有理但少情缺戲,往往使作品沉重有餘而靈動不足,缺乏可看性。戲曲創作還是應想方設法追求戲劇性和舞台呈現空間,更好地適應台上表現。
3-宜動不宜静
傳統戲曲整個舞台都會動起來,除了少數做功戲,比如《玉堂春》須跪着唱。在戲曲中往往需要用很大功夫雕琢一個上場,精雕細琢下場。當代戲有一個很大的問題,舞台特别静,人物没有上場,燈光一亮大家就已經出現在台上,燈一暗人就消失了。戲曲藝術規律是「無動不舞」,「以歌舞演故事」。而現在很多戲曲是「話劇加唱」,甚至「電視劇加唱」。戲曲適合有開闊的空間,要有空間變化,所以導演、編劇要想盡一切辦法讓演員動起來,戲曲舞台完全靠演員的動帶來戲劇空間的展示。
總之,戲曲宜俗不宜雅,它是直面觀衆的藝術,不是書本,不能太雅化。宜戲不宜文,不要把戲曲創作等同於文學創作,戲曲的核心是舞台,要做出一個好看的戲,不能片面追求思想性和文學性,要和戲相得益彰。宜動不宜静,要做成「話劇+唱」或「電視劇+唱」。
「三講」是對戲曲特質在創作手段上努力開掘出戲曲表現力和美學特徵。
1-講情
這是戲曲的一個關鍵特色,也是戲曲和話劇的區别之一。很多人都忽視了戲曲作為抒情藝術的特質,總覺得戲曲劇本不够深刻、不够犀利,在塑造人物上比較陳舊和單薄。反過來想一下,作為抒情藝術,把世界和善惡單純化,這樣才更利於抒情。比如看到一個好人受盡千辛萬苦,最後大團圓結局,觀衆的感情會迅速投入。如果一個好人受到迫害,走投無路,悲傷無助,他哭你也會哭,他一唱,你一下子就會從心眼兒裏生出感動。但如果出來一個人物,很難判斷出好壞,那麽他受到委屈、傷害時,你是該哭還是該笑?所以說,情感投入是先於理性判斷的,理性判斷過深,會妨礙情感投入。戲曲的高明之處在於呈現的是一種複雜之後的簡單。戲曲不去追求哲理思辨上的深度,它撫慰的是普通人的心靈。
2-講美
戲曲是寫意的藝術,有自己的美學原則。無論是表演上的中和之美、程式之美,還是演唱、形體的美感,有自己的規矩,在當代的創作中,特别是現代戲,如何讓現實語境和行為統攝到戲曲美感之中而不是完全背逆,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傳統戲中,貧窮書生身着富貴衣,寫意之中交代了人物的處境,雖窮而不破不髒。過於寫實化,使得戲劇無限接近於現實人生,這也不是戲曲的長項。
3-講技
無技不成戯,這是戲曲行業流行的諺語。現在許多新創作品特别像話劇、影視作品,就是忽視了「技」的作用,這裏的「技」有程式技藝,更有表演手段。戲曲武戲當然看技,但這裏面也不是純粹以難度和火爆程度吸引人。例如京劇武生宗師楊小樓,其武戲被認為最高級,真正把技與藝融合一起,叫作「武戲文唱」。文戲同樣看技,京劇《白毛女》,李少春飾演的楊白勞,把各種种技巧巧妙化在人物情感中,使得劇目精彩至極。梅蘭芳創演的《穆桂英掛帥》的「捧印」一場,十多分鐘的戲都是用武生技藝來表現人物內心的矛盾。有技有藝有戲,才是引人入勝的戲曲。
「三為」是一種創作態度,寫戲要為劇種、為劇團、為演員服務,這樣才有劇目的個性和表演的光彩。
1-為劇種
近些年戲曲新劇目呈現的「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很多新戯,除了唱腔、唸白還必須保留劇種的基本特色外,在許多方面都太趨向一致了。新創作品追求嶄新審美,隨着時代發展,藝術樣式的質變也理所當然,但是毋庸諱言,我們現代很多戲曲新劇目太「像」了,這種跨劇種、跨區域的「像」,導致了許多地方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戲曲創作還應該尊重劇種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提純放大,使得新創劇目保留有劇種本色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
2-為劇團
即「量入為出」「就米做飯」,戲曲是人力活動,一切都圍繞着人來展開。要根據劇團的實際情況來做。無論是大劇院還是基層院團,創作要本着「合適」的理念,不能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3-為演員
編劇要想方設法編些適合演員的戲,按照演員的氣質、演員的特長來寫戲,把演員的氣質和特色進行放大,另外,還要根據劇團的演員配置來寫,包括配角的陣容。
「三個三」,是對戲曲藝術本體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在創作上的一種原則認識。
(中國文化報 作者/顔全毅 原標題-《戲曲創作應注重「三個三」》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