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粵語梵劇

最近看到一段資料記載粵語梵劇《瓔珞傳》2014年10月24日在廣西南寧首演成功。這個戲劇是根據印度戒日王創作的梵劇改編同名粵劇《瓔珞傳》在南寧劇院首演。
《瓔珞傳》作者是1400年前的古國印度歷史上著名君王戒日王,他對推動中印交流也有過貢獻。中國唐朝高僧玄奘在印度遊學期間,與戒日王建立深厚友誼,他在著作《大唐西域記》中也詳細記載戒日王的功績。一部古老印度梵劇,一種古老中國戲曲形式,跨越了文化和時空結合在一起擦出了火花。
毛小雨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曾到印度留學,一直研究印度戲劇。印度戲劇登上中國舞臺甚少,而梵劇 在印度也不多見,因此,毛小雨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將梵劇搬上中國舞臺,將兩個偉大文明非物質遺產藝術形式結合一起。中國南方粵劇與印度梵劇感情細膩,歌舞也是兩大劇種主要表現形式,若在粵劇舞臺上用粵劇戲曲演出梵劇將會是前無古人的嘗試。
在毛小雨看來《瓔珞傳》的原作者戒日王與中國玄奘的淵源以及對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使這部劇成為了最適合中國舞臺的選擇。而毛小雨的學生王彤恰好在幾年前翻譯了中文版的《瓔珞傳》。畢業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王彤因為對戲劇的喜愛,放棄了別人羡慕的公職報考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開始了對東方戲劇特別是印度戲劇的研究。一次偶然機會王彤接觸了英文譯本《瓔珞傳》,欣賞它的藝術性,並發現在中國還沒有《瓔珞傳》的中譯本,在參考了大量英文譯本之後,王彤翻譯完成了中文的《瓔珞傳》。同時,她也在翻譯的過程中,對戒日王的生平以及藝術創作進行研究,並在2013年一月在《劇本》雜誌發表名為《戒日王戲劇研究》的論文,該論文還獲得了當年藝術研究院優秀碩士論文獎。後來在導師的幫助下,王彤按照中國戲曲的劇本格式,將自己翻譯的《瓔珞傳》進行了改寫。
然而,雖然大家對梵劇與中國戲曲的結合這一想法興奮不已,但實施起來卻非一帆風順,從劇本創作開始,創作團隊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最初,王彤改寫的是一個崑曲的劇本,然而舞臺實踐證明,根本沒辦法演出,於是,又開始了粵劇劇本的創作嘗試。粵劇,顧名思義是使用粵語演唱的戲曲。粵語的發音與普通話有著不小的差距,而中國傳統戲曲的台詞又要求合押韻,尤其是粵劇的唱詞還必須按照一定的格式書寫,這就意味著改編出來的台詞既要句子長短符合要求,最後的字尾還要按照粵語發音押韻。用毛小雨老師的話說,就像是「帶著鐐銬跳舞」。
除此之外,梵語原作本身的長度也不符合中國舞臺演出的要求,王彤介紹說:「兩種戲劇形式的差距還是挺大的,因為梵劇的劇本在過去演出的時候寫的都非常的長,基本上都是要演好幾天。現在要改編成兩個半小時左右的演出,就要進行大幅度的刪減。」
最終,在粵劇專業人士的幫助下,這個劇本前前後後修改了15次才成型。劇本創作完成之後就進入了排演階段。儘管兩種戲劇都有舞蹈和演唱的表現形式,但從根本上來講,還是不盡相同。為了能夠更好的呈現舞臺效果,劇組請來了印度舞蹈的專家金珊珊作為此次演出的舞蹈編導。但即使編舞經驗豐富的金珊珊,也覺得這一次的編排難度極大。她說:「這個事情開始的想法特別好,但真正實施起來不容易。因為大家知道,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雖同為東方的文化,但彼此有各自的特點。非常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把印度的舞蹈結合到中國粵劇的唱腔裏面來,同時在各個方面,服裝的融合,我和導演做了很多的嘗試。第一版排出來,大家都很不滿意,因為就覺得各是各,印度舞蹈是舞蹈,中國唱腔是唱腔,中間音樂的轉接也是特別的彆扭,所以想了很多的辦法讓它融合在一起,和諧統一的共處在一個空間裏面。」
音樂的問題解決了,下面就是舞蹈動作了。參與本次演出的都是地地道道的粵劇演員,一點印度舞蹈的基礎都沒有。為了排練,金珊珊往返南寧北京四次,每次都待一個月。每天早上,都要對粵劇演員進行印度舞的基礎訓練。印度舞蹈有個基本姿態就是半蹲,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雙腳有力擊打地面。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個月的時間演員們每天都要進行半個小時的訓練。
同時為了呈現好的舞臺效果,金珊珊親自前往印度的多個城市,訂做了舞臺服裝。演出前幾天,她在印度的朋友又親自帶著這些服裝坐飛機到南寧,親手送到了演員們的手上。
劇本的改編,音樂和舞蹈的改編,服裝的設計,從一個簡單的想法到最終能夠作出一個作品,一年多的時間凝結了無數人的心血和努力,而這一切在10月24日的首演上都收到了完美的回報。佈景華麗的舞臺上,身著艷麗印度傳統服裝的演員們,用粵劇的委婉唱腔為我們演繹了瓔珞公主和優填王的動人愛情故事。兩個多小時的演出,每一幕結束觀衆席上都會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最後,演員們也是跳著歡快的印度舞蹈謝幕的,看到這一幕觀衆們也禁跟著一起「手舞足蹈」起來。
南寧的觀衆對這個來自印度的故事表達了自己的喜愛之情,觀衆張小姐是個粵劇愛好者,有時間的時候總會到劇院看場演出。對於粵劇《瓔珞傳》她也是十分喜歡。她說:「這個是結合了印度(梵劇)和粵劇,我覺得是很新穎的。衣服的華麗,燈光色彩,視覺上和聽覺上都是耳目一新。傳統的粵劇增加了異國風情,我覺得不錯,聽掌聲就知道了.」
而從印度遠道而來的觀衆桑傑·喬發摩則直言自己沒想到演出會如此精彩。他說:「沒想到在這裏(南寧)能夠欣賞到這場演出,中國藝術家把印度的傳統文化帶到中國(演出)非常棒!希望今後能舉辦更多的此類演出,擴大兩國的文化交流,讓兩國民更加瞭解彼此的文化和思想,從而增進印中友誼。」
當晚,印度駐廣東領事館總領事高志遠也到場觀看了演出。在廣東期間,他也對粵劇耳濡目染,聽了不少。對於自己國家的梵劇用粵劇的形式再生在舞臺上這一嘗試,高志遠也給予了肯定和讚許。他說:「今天的演出非常棒!印度梵劇用中國戲曲的形式表現出來,讓我們兩國的文化在此進行了無距離地觸碰,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場演出。它讓今天在場的印度人和中國人緊緊地聯繋在一起。」
文化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古老的梵劇通過中國的藝術形式同樣可以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兩大非物質文化的相遇,猶如天際兩顆明亮的星星一般,交匯燦爛,照亮了東方的天空。
(轉載,待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