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文友社】
在俄國想到中國

朱琦


早就想著到俄國看看,卻沒想到辦簽證有那麼繁瑣,更沒想到從愛沙尼亞進俄國海關是這樣麻煩。已經過了涅瓦河,就在俄國門口上,硬是被海關的檢查耽擱了三個小時。終於出了海關,夜暮四合,風雨交加,到了聖彼得堡已臨近半夜,而我們沿著波羅的海歌呼而來的好心情也幾乎要被消磨淨盡。次日早晨,先撩起窗簾,天氣竟是好極了。說來有些難以置信,除了昨夜風雨,一連幾天,被當地人說成是「女人的臉,男人的心」的聖彼得堡天空,對我們還是相當不薄。傍晚剛進酒店就大雨瓢潑,早晨一出大門就風和日麗。時常下雨的天空異常清新,大朵大朵的白雲翻捲不已,引得天上地下都不斷有光影的變化。那些色彩各異的東正教堂,特別是教堂頂部斑斕亮麗的蔥頭穹頂,在天光雲影的變幻下讓人目眩神搖。
在聖彼得堡看古典建築,不是在現代樓群中尋覓一兩座,也不是看斷壁殘垣或仿古建築。擁有老城區的歐洲城市雖然不少,卻很少有哪個老城區像聖彼得堡這樣,找不到一座現代的。無論是乘車穿過街區,還是坐船遊覽兩岸,抑或是隨意散步在一條並不出名的小街,你都置身於十八到十九世紀的建築群中,就連市內水網密佈的運河和不時出現的青銅雕塑,也照舊是當年模樣。俄羅斯帝國的宏大氣派,歐洲藝術的雕塑細節,無不以其建築語言訴說著往昔。而其不同時代的特徵,也讓我不時想起曾經穿梭在這些建築之間的歷史名人,像十八世紀早期的普希金、果戈理、萊蒙托夫,十八世紀後期的柴可夫斯基、列賓、巴甫洛夫……。
當然,還有建造這座城市的彼得大帝、伊麗莎白女皇和凱薩琳大帝。直到1703年,聖彼得堡不過是芬蘭灣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彼得大帝一聲令下,把俄國所有的石頭都運到這裡充當地基,不到十年,聖彼得堡就成為沙俄帝國的首都。只是這位沙皇天性儉樸,國庫收入又大都用於戰爭,真正開始大興土木的是他女兒伊麗莎白。她做了二十年的沙皇,效仿法國貴族的奢華風尚,把盛行歐洲的巴洛克風格一座座聳立在聖彼得堡。她終生未婚,最後讓無能的外甥彼得三世做了繼承人,但她為彼得三世挑選的妻子卻不得了,這就是後來的凱薩琳大帝,俄國人叫她葉卡捷琳娜二世。凱薩琳推翻了丈夫,做了三十四年沙皇,聖彼得堡正是在她當政的時代開鑿出縱橫交錯的人工運河,讓這華貴而典雅的都城更有了波光雲影、水氣靈性。
從彼得大帝歐化改革到伊麗莎白崇尚法國貴族風習,再到凱薩琳大帝推行西方文化,由此也不難解讀為什麼聖彼得堡成為一個很歐化的城市。不過,她之所以由一片沼澤地帶迅速成為氣派堂皇、規模宏大的都城,並且是世界上最早按照統一風格規畫建造的城市之一,大概只有專制制度下的物力和人力才能做到了。至於保存的完整,那種在其他歐洲城市很難看到的完整,則不能不慶幸躲過了一戰、二戰的隳摧和共產革命的浩劫。僅僅在二戰期間的1941年到1944年,為抵抗德軍的進攻,堅守了八百七十二天,六十多萬俄羅斯人付出生命,當時叫做列寧格勒的聖彼得堡才得以保全。

這次來俄國之前,我閲讀了克羅契夫斯基的《俄國歷史教程》,很欽佩這位一百年前的歷史學家把俄羅斯的歷史寫活了,尤其欣賞他對彼得大帝和凱薩琳大帝的生動描述。彼得從小生活在西歐人的玩具中,直到二十五歲才終於看到了西歐,為了把海軍和工業技術學回來,他組成俄國使團出訪歐洲一兩年之久。他甚至隱去沙皇身份在荷蘭人的船上工作,學會了一個出色的木匠所應該知道的東西。
他身高兩米零五,世界歷史上沒有比他更高的皇帝。「在復活節與人互吻三次以示祝賀時,他總得彎腰俯身,直至背疼。他天生力大無比,加上經常和斧頭鎚子打交道,這就使得他的肌肉更加發達,技藝日益精湛。」
他精通十多種手藝,沒有比他更喜歡幹活的皇帝。「彼得在自己家中宛若過客,他是在旅途上和戶外幹活的環境中長大和生活的。」「他的雙手總不閒著,手上永遠有老繭,只要有適當機會,他就做手工活兒。」
他向歐洲先進國家學習科學技術,不只是他自己為此著迷,而且親自帶隊到歐洲學,派遣子弟到歐洲學,開辦學校在俄國學。他設立博物館,建立圖書館,成立科學院。與彼得同時代的中國皇帝,也是個雄才大略的人物,也很喜歡西方的科學技術,這就是做了六十年皇帝的康熙大帝。可惜我們的康熙大帝對於西方人的東西僅僅停留在個人喜好上,他甚至沒有讓自己兒孫讀一讀來自歐洲的天文、地理、數學。康熙之後是十三年的雍正統治,再之後就是也做了六十年皇帝、並且做了三年太上皇的乾隆。由於電影電視劇的無所不在,乾隆幾乎是中國名聲最響的皇帝之一,而他自己生前,感覺也頗為良好,自詡為「十全老人」。正是這位自命不凡的皇帝,把中國十八世紀的一大半歲月牢牢控制在手,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他甚至遠遠不如他的祖父康熙,對於科學技術了無興趣。
俄國女皇凱薩琳大帝執政,雖然長達三十四年,在時間上卻大致只等於乾隆執政的後期。彼得大帝給俄國帶來了西方技術,凱薩琳大帝尋求的則是西方文明。這個德國長大的德國人,受的是法國式教育,從語言愛好到思想文化都迷戀法國。
從1765年初到1767年初,就在乾隆照舊寫著千篇一律的「御製詩」、圍裹在滿朝文武恭維聲中的時候,凱薩琳花了兩年時間撰寫法律著作《聖諭》。她寫得很投入,每天早晨寫三個小時,寫完了又拿給不同人聽取意見,結果「把寫好的《聖諭》整整一半刪去、撕毀並燒掉了」,最後終於交付出版,「所有看到她工作過的人無不異口同聲地說,這已達到完美的極點,但是她認為,還需要進行修改。」
乾隆和凱薩琳都是生命力旺盛而且好讀書、好寫作的人。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多首「御製詩」,即使以他長達八十八年的壽命來折算,每天都有一兩首。可是,無論乾隆的名頭有多麼響亮,今天十幾億的中國人,大概還找不到喜歡乾隆詩句的人。凱薩琳出版了十二卷巨著,雖說並沒有多少個人的創見,但後來的學者還是很佩服她,因為她的著作裡廣泛吸納了當時歐洲最先進的思想,而在當時,要讀懂並接受這些思想都大非易事。她最著魔的書是法國兩大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的書,讀到會心的地方就大聲地喊,「這是一本好書」。她一直與他們書信來往,並以做他們的朋友為榮。
乾隆皇帝當然不是一無是處,事實上他的確有其了不起的文治武功。糟糕的是,十八世紀後期的世界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深刻的變化,英國產業革命,美利堅合眾國建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俄國也因為凱薩琳大帝引入歐洲文明而開始了依法治國,恰恰在這樣一個時代,當政六十多年的乾隆把偌大一個中國密不透風地關閉起來。輪到他的子孫做皇帝,要麼至死不悟,要麼回天乏力,只能在內憂外患中衰敗下去。

春天的時候我在德國波茨坦看無憂宮,在奧地利維也納看熊布朗宮,秋天又在聖彼得堡看彼得夏宮、凱薩琳宮。當年居住在這些宮殿的主人,包括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奧地利「國母」瑪麗亞‧特蕾莎和俄國女皇伊麗莎白,在十八世紀中期的歐洲舞台上有過種種恩怨,但由他們打造或重建的宮殿,幾乎都是當時最為盛行的巴洛克風格,內部裝飾則是更為奢華的洛可可式。還有一點很相似,在這些極盡華貴的宮殿裡,都有一個中國式房間,雖說壁畫和擺設都變了味道,但刻意追求的無疑就是「中國風」。
那時的中國至少在表面上看起來相當強大,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還要多,高度統一,沒有戰亂,社會穩定,而歐洲則處在大航海發現和工業革命後的重新洗牌,爭奪不休,戰亂不斷,於是,遙遠神秘的中國成了奇妙的嚮往。被譽為十七世紀亞里士多德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讚美康熙皇帝是「如此偉大、人間幾乎不可能有的君主,因為他是個神一般的凡人,點一下頭,就能治理一切。」十八世紀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無論是腓特烈二世還是凱薩琳大帝都視為良師益友的伏爾泰,更是把中國的偉大一直推溯到孔子那裡,他的書齋裡就有一幅孔子的畫像。伏爾泰對中國的讚美不乏理性的思索和文化的探求,有其意味深長的地方,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在推崇中國的時候,並不知道當時的中國皇帝熱衷於文字獄,知識界蜷縮於考據學,思想文化領域早已病入膏肓。
從前想到康熙乾隆我就不由得感慨,這樣能幹的君主,如果能及早打開中國的國門,打開思想文化的窗口,該有多好!後來發現,即使在乾隆時代換一個更能幹的皇帝,只怕還是要關閉國門。一個專制了兩千多年的國家,從康熙到乾隆又持續太平了一百多年,簡直是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哪裡還願意向遠到天邊的外國人學習?西洋的新鮮玩意兒再好,也不過是他們擅長些奇技淫巧罷了。可以說,不獨是中國皇帝這樣想,當時世界上三個強大的穆斯林帝國,從地跨三大洲的奧圖曼帝國到伊朗高原上的薩非帝國、南亞印度的蒙兀兒帝國,從朝堂之上的皇帝到江湖上的讀書人,全都不把西方人放在眼裡。
俄國人直到八世紀才有了村社,走出父系氏族社會,而那時候的中國正處於盛唐時代,一個長安城就有上百萬人口。九世紀末俄羅斯人建都於南部的基輔,以瓦希商路與拜占庭帝國貿易往來,不久,東正教成為國教,拜占庭文化也源源傳入,基輔人只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就鼎盛起來,成為歐洲最大的國家。其後是將近四百年的內亂和分裂,其中包括蒙古人兩百多年的佔領和統治,直到十六世紀初俄羅斯統一國家的版圖才基本形成,十六世紀中葉伊凡四世做了第一個沙皇。儘管伊凡四世在軍事上連連取得勝利,版圖空前遼闊,但極端的專制和農奴制度為後來的俄國留下了難以擺脫的夢魘。俄國人錯過了十五世紀以來的文藝復興和航海大發現,又錯過了十六世紀以來的商業革命,到了彼得大帝,這個在歐洲玩具中長大又很著魔於手藝和技術的人,比誰都清楚地意識到俄國已落後到何等田地。與北歐強國瑞典爭奪波羅的海的北方戰爭,越發促使他刻不容緩地組建艦隊,建立航海學校,全力推進歐化改革。到了凱薩琳大帝,這個從小迷戀法國文明後來卻嫁給沙皇又奪取丈夫皇位的歐洲人,以創作偉大作品的激情和改變俄國歷史的抱負,寫下了熔鑄先進歐洲文明的《聖諭》,讓俄國從此進入了依據法律制度進行統治的新時代。
跟同時期的中國相比,俄國的幸運就在於他站在發達國家的門口,烏拉爾山脈以西的俄國本來就屬於歐洲,俄國皇室與歐洲王室本來就有剪不斷的婚姻和血緣,彼得大帝打開的窗口誰也關閉不了。無論是皇室結親還是學者往來、和平競爭還是兵刃相向,俄國都不斷受到歐洲的影響。

傍晚推開窗戶,眺望聖彼得堡萬家燈火,忽然想,這時候的海參崴應該是太陽升起的黎明時分吧!中國人照舊把海參崴叫做海參崴,俄國人則把她叫做「夫拉迪沃斯托克」。前者的意思是「海邊小漁村」,後者的意思是「東方統治者」,一百五十二年前,那個三面臨海的天然良港屬於中國。
想到了海參崴,心裏邊就平靜不下來了。關了窗,坐在床頭,隨意打開電視,正巧聽到中國中央電視台提到海參崴,國家主席胡錦濤正前往那裡,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的非正式會議。我默坐良久,歷史的滄桑變幻,世事的紛紜複雜,連同今夜的湊巧,一時間讓我百感交集。
小時候打開世界地圖,每次都驚愕於俄國版圖。地球四大洋,俄國大都構得著,北對北冰洋,東臨太平洋,西邊緊靠著連接大西洋的波羅的海,南邊直通黑海、裏海,蘇聯解體之前更是直逼阿富汗,距離印度洋也不過是一千公里。美國幅員遼闊,加拿大無邊無際,再加上小半個歐洲,才相當於前蘇聯的面積。小時候就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俄國的版圖如此之大?
後來讀了點歷史,才知道沙俄光是從中國就搶走了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不用說,清朝的衰敗不堪是沙俄得逞的一大原因,那時的強國都爭先恐後地蠶食中國。問題是,沙俄不同於其他國家的「蠶食」,它是大口大口地吞噬中國,而且,幾乎是不付出任何代價地把中國領土吞噬下去。究竟這個沙皇俄國,憑藉的是什麼力量?玩弄的是什麼手段?
沙俄早在1637年就把領土擴張到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那時候俄國已進入羅曼諾夫王朝,彼得大帝的祖父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在皇位上坐到了第二十個年頭。而中國這邊,明朝到了尾聲,清兵尚未入關,皇太極剛剛稱帝,把國號改作了大清。在此之前的半個多世紀,明朝從萬曆初年的停滯僵化衰落到崇禎年間的日薄西山,即使明帝國還很強大鼎盛,作為農耕民族的漢人,也不會把目光落在遙遠北方的苦寒之地西伯利亞。而滿清人,從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壯大到皇太極稱帝,下一個目標就是揮師南下。兩千年來,長城以南的中國曆來是周邊國家和民族嚮往的帝國,長城以北,無論是遊牧民族還是農耕民族,一旦強大起來就想著進擊漢人,入主中原,稱霸天下。就在這半個多世紀,俄國人不但跨過了烏拉爾山脈,進入西伯利亞,而且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向東推進了三千多英里,一直抵達太平洋海岸,也就是歐亞大陸的東端。令人吃驚的是,完成這一過程的俄國人並非雄師勁旅,輕兵鋭卒,而是商人、強盜和冒險家,激發他們歷盡艱辛、勇往直前的力量,與其說是拓展俄國版圖,開發土地資源,不如說是對財富的攫取,而這所謂的財富就是「皮毛」。很難想像一個龐大的沙俄帝國竟然與西伯利亞的「皮毛」難解難分,有些時期,整個帝國百分之三十的年收入都要依賴來自西伯利亞的黑貂皮、海狸皮和松鼠皮。
仰仗著火槍火炮,俄國人在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幾乎是暢通無阻,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森林裡的土著民族從前沒留下名字,後來就因為這些俄國人的侵入而永遠消失了。1644年,就在清軍入關前後,俄國人跑到了黑龍江(阿穆爾河)流域,撞上了一個古老的帝國和一個從東北地區南下立都的民族。滿清人把東北看作是龍脈之地,南下入關之後就封鎖關卡,結果俄國人從北邊闖了近來,四處燒殺劫掠。1658年順治皇帝派兵北上,三十一年後康熙皇帝徹底趕走俄國人,迫使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此後一百七十年,俄國人未曾侵入黑龍江流域。可是,就在這一百七十年間,處在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兩個大國,經歷的是迥然不同的時代命運。俄國經歷了彼得大帝的歐化改革和凱薩琳大帝的開明政治,即使是有些才能缺缺的沙皇也不得不順應一點歷史潮流;而中國,雖然出現了康熙、乾隆這樣不乏雄才大略的君主,而且單他們爺孫二人就坐了一百二十年的皇位,最終卻無一例外地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等到乾隆一死,老大帝國很快就落到了挨打的命運。
當俄國人再次侵入中國領土的時候,他其實已經走向衰落,淪為歐洲二流國家。在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自以為戰無不勝的沙俄軍隊敗給了英法聯軍。這是世界史中第一次現代化戰爭,儘管俄軍人數眾多,士兵強悍,最終慘敗於蒸汽動力戰艦、新式線膛步槍、鐵路和無線電通訊等科學技術。沙俄被迫放棄在歐洲的擴張,從此把侵略的目標轉向已遠遠落後於歐洲的中亞和遠東,以此締造他們在俄國人心目中的偉大業績。1858年,也就是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年,英法聯軍攻佔天津大沽,直逼北京。俄國人趁機漁利,先是友好談判,聲稱「助華防英」,後來乾脆鳴槍放炮,武力威脅,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璦琿條約」。1860年,沙俄先是慫恿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然後,在圓明園陷入大火、清朝皇宮也面臨覆滅之危的時候,以所謂的「調停人」身份與清政府簽訂了讓今天中國人也感到屈辱的「北京條約」,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僅僅三年間,從「璦琿條約」到「北京條約」,沙俄趁火打劫,軟硬兼施,恩威並用,以幾聲炮響和幾張白紙強占中國四十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歐洲兩個大國德國和法國的總和。
在聖彼得堡的這個夜晚,我有些失眠了。正逢中日兩國因釣魚台列島再起爭端,讓我不由得想到了俄國與中國、日本與中國。翻閲歷史,這兩個國家都是一旦強大就入侵他國,得寸進尺,難惹難纏,中國有這麼兩個鄰居,可真是任重道遠。今天的國際格局,讓中俄顯得比較親近,誰也無法預測十幾年後、幾十年後又會發生什麼。無論如何,終於走向強大的中國再也經受不起顛簸了,唯有自身強大,才是至關重要。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