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粵劇社】
紅船重返盛況拾錦

甘子

最近看過一篇報導說,2016年初,一艘滿載粵劇故事的紅船重返珠江。紅船上以《船說》為主題的粵劇藝人故事,一年多的時間已演出上千場,把成千上萬的人帶到了粵劇繁盛的年代。話說清末民初時期,珠江上粵劇紅船帆影翩翩,是粵劇最繁盛的時期,粵劇戲班以紅船為交通工具,在珠三角水域游走四方,靠岸演出,四鄰八鄉熱鬧非凡。
粵劇在廣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盛況空前,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港澳和外來文化衝擊下進入低谷,近年來又被人們作為提出振興傳統文化的內容。因此,粵劇已經成為廣州這座城市文化與氣質的一部 份。廣州恩寧路上有八和會館,粵劇博物館,登上重返珠江的粵劇「紅船」,可以回到粵劇粵曲唱響的地方。八和會館曾匯集粵劇精英,78嵗的區伯家住荔灣,從小在戲園子裏聽戲。如今有時間就會到恩寧路的八和會館前望一望緊閉的門樓。他說以前那裏可熱鬧了,很多粉絲為了見大佬官會蹲守好幾天。
荔灣區是著名的粵劇之鄉,粵劇界的同業公會八和會館就座落在恩寧路。說起粵劇「大佬官」,區伯可以歷數薛覺先、馬師曾、廖俠懷、桂名揚、白駒榮五大流派,以及「紅腔」開創者紅線女。現代 著名的靚少佳、羅品超、呂玉郎、文覺非、郎筠玉等的劇目,也能娓娓道來。
原來當年的八和會館就像美國的好萊塢和中國的‘華誼兄弟’一樣引領潮流,衆多作品流傳到港澳和海外。1985年,原八和會館改稱「廣東省粵劇八和聯誼會」恢復活動。八和會館屬下的鑾輿堂,至今仍在恩寧路永慶二巷設有堂館。如今雖然樂聲已逝,大門緊閉,仍然有人到門前拍照留影。粵劇盛況雖不再,但讓粵劇迷欣慰的是,2009年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粵劇博物館的興建也提到日程。
就在距離會館不到200米處,荔枝灣涌邊、榕樹下面,廣州粵劇博物館讓粵劇迷可以緬懷追憶。粵劇藝術博物館佔地約1.7萬平方米,這裏有英石堆砌而成的假山,曲徑通幽;古樸的庭院各具特色,錯落有致。由於粵劇博物館亭樓閣榭既復古又有西關特色,吸收了廣東四大名園及寳墨緣之精華,所以又被稱為廣東的「第六園」。園林建築圍繞中心晚沙湖,錯落別院笙歌、普天樂、梨園鐘聲、鑾輿載樂、吉慶別館、瓊花堂六組院落空間,院院相連又相對獨立,與廣福戲台及主景假山共同形成一曲起承轉合的山水合音。
作為粵劇博物館的一大特色,就是引入荔枝灣水系,不要湧上看大戲盛景的「廣福戲台」。此外,還設有一個容納250人的表演劇場。這個劇場燈光音響等設備都十分先進,尤其是背景板,選用的是當前最先進的LED屏,除了上演粵劇之外,還可以表演話劇及其他。
粵劇博物館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粵劇藏品展示。截至2015年12月中旬,博物館已獲贈藏品共1400多件(套),購買藏品共2500多件(套),借展藏品108件(套),粵劇申遺證書是本次展品中的重頭戲。博物館使用了不少聲光電體驗與互動手段,不僅呈現了粵劇歷史,觀衆還可以通過影像與聲音技術欣賞到經典劇目、各式流派唱腔,還能看到粵劇化裝、各種功法的視頻。
然而,粵劇就只能進入博物館供人緬懷嗎?當然不是。粵劇 一定要活起來,基於這種理念,中國粵劇網開通、廣州市戲劇創作孵化計劃啓動、廣州市「振興粵劇十大工作」陸續實施。而珠江上重返的「紅船」上千場演出爆滿更讓人看到了粵劇的希望。
2016年2月,一艘滿載粵劇藝人故事的紅船重返珠江,珠江上又響起了悠揚的粵曲。珠江紅船長52米、寬15米,是目前珠江上最大的遊船。遠遠望去,宛如一座嶺南建築屹立在珠江之上:船頭是舊式洋樓,船尾是傳統中式廊簷,船身借鑑了廣式騎樓的風格。夜幕降臨,由著名導演邢時苗、編劇何繼青、舞美設計高光健等聯袂創作的《船說》情景體驗劇在珠江傾情上演。整場表演和珠江夜遊共90分鐘,人們可以一邊欣賞珠江兩岸流光溢彩的夜景,一邊感受《船說》演繹的動人故事。紅船內分四個空間,分別為「月影樓」「瓊花館」「鏡花台」「素馨閣」,分別是四名主角的表演空間,4個故事綫索交叉發展。一開始,觀衆分別進入四個空間,只能看到其中一個主人公,隨劇情的進展,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逐漸融合到一起。 (待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