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巧雕飄流木何炳榮化腐朽為神奇

陳龍禧

 以《沉思者》舉世聞名的法國雕刻家羅丹有句名言說:「凡生命都從一個核心發出來,由內向外,萌生滋長。在好的雕刻中,人們可以察覺到一種有力的內在的衝動,這是古代藝術的秘密。」一位多才多藝,曾任機械工程師的猴硐木雕藝術家何炳榮,他退休後在新北市瑞芳「猴硐石頭屋」的《放木人工作室》,巧用飄流木雕刻走向藝術創作之路,專門揭開木頭藝術的秘密。
小時候在猴硐土生土長的木雕藝術家何炳榮,初中時即離開家鄉到鐵工機械廠當學徒,靠著自己賺的錢,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在外奮鬥數十年。當他拿到老人卡的那一刻,想起以前讀到「唐朝」賀知章寫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摧;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詩,才驚覺自己是該返鄉,為這個山區回饋的時間到了。
放木人何炳榮表示,鄉下地方什麼都沒有,就是石頭和木頭特別多。回到老家,首先就是在自己山坡地上蓋間石頭屋,解決工作室問題,至於他與木頭之間的關係,他覺得「猶如自己與大自然間的關係那般密不可分」。何炳榮強調「大自然本身就是最美的藝術,所以他一向是以最尊重自然的心,為大家雕塑最妙不可言的藝術品。」他用雕刻寫銘文,創作展露的不只是精湛的手藝,更多的是寶貴的人生智慧。
何炳榮出生於臺灣最貧苦的年代,當時大家住的是茅草屋頂竹管泥牆,他說「當時的猴硐人家普遍都是這樣過的。」後來瓦開始生產,有錢的人家逐漸改成用瓦做屋頂,牆壁也由原來的沙泥牆改建成水泥石頭牆。接下來演進成牛皮紙屋頂與磚牆,再來才進步到鋼鐵結構,他現在的工作室,就是猴硐少數存留懷舊,冬暖夏涼的牛皮屋頂與石頭牆。
說起回猴硐前的工作,何炳榮說,以前在機械工廠做,很受老闆器重,在臺灣還是很難出國的戒嚴年代,他因商務考察就多次奉派出國,到過美國、加拿大、日本及越南、菲律賓、新加坡十八個國家,幫忙技術指導及修護使用公司外銷生產的機械,後來升任生產研發技術部負責人,還幫公司帶了六個要培養當幹部的台大應屆機械系畢業生,是一段很愉快的工作經驗。
因為工廠內部改組的關係,何炳榮離職自行創業。他選擇從事有內行,自己專長生產機器,專供幼兒園至大學的學校美術器材,陶藝及工藝教學設備打入市場,其中全國陶藝設備,包括窯爐、煉爐都是他自行設計製造,全臺灣有八成是使用他工廠研發的產品。何炳榮表示,老師們如有不會使用的設備及器材,他都服務到底,負責把老師召集到工作室代訓,教到能上手為止。
就是因為教導使用所賣器材的原因,接觸到台師大、藝術學院及文化大學美術系的關係,何炳榮和藝術界的教授、學生以及陶藝家有很多接觸來往,就開始喜歡上藝術,開始從版畫、石雕、木雕,什麼都觀摩學習;至於書法習字,何炳榮說,讀小學時就被老師相中,認為他和同班同學林金豊是可造之才,規定每天都要向書法老師報到練習,天天都要寫字給老師改,就此與書法結上不解之緣,連續寫了至少三年時間,至今仍然有空就練習修心兼養性。
何炳榮表示,臺灣最早是臺師大美術系,開始培育陶藝師資,這些老師分發到學校後,變成學校也有陶藝器材的需求,他很幸運搭上這時獨家能提供瓦斯窯及電窯器材的供應商機。這些設備都是何炳榮當機械學徒就會的技術,他就是自行設計、生產、實驗使用,經過數次改良,等到熟練使用後才敢推出,還教到老師都會操作,是從頭至尾一條龍服務。
除了書法在小學時有老師教,木雕、石雕、製陶,所有藝術的愛好,何炳榮真是有這方面的天賦,全都沒有特別去拜師學藝,只是看多、接觸了就無師自通,如今成為退休後的最佳消遣兼副業,他常邀請朋友及愛好者到「猴硐石頭屋放木人工作室」泡茶、玩木,賞陶,大家優遊自在的揮筆書法,賞景,品味猴硐消失的風華。
何炳榮的「放木人工作室」是石頭與木頭結合的地方,座落在北迴鐡路猴硐半山腰,火車從山下經過,是假日休閒、同學聚會,觀看火車甩尾好景的絕佳景點,歡迎鄉親好友,路過攝影高手進屋切磋。工作室也歡迎大家指導,共享木頭芬多精,陶藝把玩,他平常都備有好茶可品味,還有現作小點鳳梨酥,手工蛋捲招待,是猴硐除了貓村外值得一看的好地方。
到「猴硐石頭屋放木人工作室」花木扶疏,可以遠眺猴硐青山綠水,一切美景盡入眼簾。還有一進門就木香味四溢。聽何炳榮解說,會知道「木紋訴說著樹的記憶」而指紋代表著放木人的誠意和用心,他有很多用檜木,龍柏雕成的大筆,是商人最愛的大筆入帳、大筆進財,還有很多靠筆吃飯的文字工作者,也愛筆陣橫掃千人軍。何炳榮的木藝品記載著一個又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可與大家分享木的藝術,放木人工作室給了大家不一樣的體驗。
在猴硐和基隆間的基隆河出海口,每逢颱風季節海岸都會有很多飄流木,這些奇形怪狀的好木頭,對從事木雕的藝術家是寶貝,但是對於環保局這種清潔單位,大都沒有藝術訓練者來講,要焚燒要掩埋都是一個很大負擔。有次基隆市環保局來買設備,局長和何炳榮聊要如何有效提高漂流木的高附加價值,此事後來促成何炳榮協助環保局規劃,大的木頭加工製成藝品,加上生態復育,成為基隆「天外天環保公園」提供市民朋友親近青山綠水的休憩空間。小的木頭用何炳榮研發的機器,煉製蒸餾成槐木精油出售,他到基隆及新北市環保局開課指點後大家才知道,用飄流木做些創意造型,不僅是可做環保廢棄物利用,還可以變成很美的藝術品。
何炳榮的木雕有很多私人收藏,他在基隆環保局開課指導,還有政府執法單位也有他的學生。雖然有人認為學習雕刻是一項吃力又花錢的娛樂,也有人覺得「浪費幾小時學做木雕,不如直接買!」何炳榮表示,對一些沒品味的人來說,那是實話。不過動手作,為的不是成品,而是過程中學到的技巧和得到的樂趣,這才是收穫。他自己儘管已經退休,仍未放下手中的雕刻刀,繼續開創新的作品,他覺得工作是一種享受,因為他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工作,就是:「把工作當作是消,用這樣的理念去做事情,就會覺得做的很快樂。」

出生在鄉下的小孩比較認命,也要更認真才有成功的機會。何炳榮做木雕全是看書自學,很多作品覺得特別有味道。他說初學木雕,每個步驟都會變得小心翼翼,生怕會把木料弄壞。過程中慢慢雕、慢慢鋸,所需的專注力比想像中多,連話也不多說一句,令人感覺很寧靜及平和。從中會發現原來自己這麼有耐性,這就是以前學書法練出來的。他認為「時下年輕人,什麼都想要速成,沒想要多下功夫,不能沉得住氣、沒耐心是學不來雕刻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