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粵劇社】
中國胡琴演奏家-余其偉教授

甘子

余其偉教授,中國國家一級胡琴演奏家、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主任。2015年,香港藝術發展局為余其偉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之藝術家年獎(音樂組別),以表彰余其偉教授對香港中樂教育及推動大衆對廣東音樂的認識作出的貢獻。
2017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胡琴演奏家余其偉親臨「粵劇學者沙龍」暢談《廣東音樂的故鄉與他鄉》。「粵劇學者沙龍」是由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粵劇中國保護中心、中國粵劇網創辦的粵劇粵曲學術交流平台,自2016年創辦以來,沙龍已邀請多位學術界、藝術界名家作專題講座,學術氣氛濃厚。2017年12月26日下午,新一期「粵劇學者沙龍」在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舉行。本期沙龍、邀請到重磅主降嘉賓——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胡琴演奏家、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主任余其偉教授,沙龍主題是《廣東音樂的故鄉與他鄉》。
廣東音樂的專家學者及愛好者,廣東戲劇及曲藝界的朋友們,以及各高校師生濟濟一堂,聆聽機會難得的余其偉老師講座。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陸鍵東、副院長梁郁南出席了沙龍。粵劇中國保護中心副秘書長鍾哲平主持了沙龍。
余其偉老師在廣東音樂的優美旋律中娓娓道來,分享藝術人生。從「幼出寒門,身自貧賤;少讀詩書,不求甚解」到「紅塵半生,誤闖樂壇;心懷華韻,調寄粵魂」,至今「得意忘飢,無言自在;夢幻空華,見山見水」。余其偉結合廣東音樂名曲及自己演奏的親身感悟,講述了廣東音樂的藝術特色與審美訴求。尤其是華美流暢之外的憂國傷時、回腸蕩氣、曠遠悠深、平和高古,闡述了廣東音樂高山流水中的憂患,繁花滿地中的質樸,俗世生活中的鮮活,夢幻空寂中的忘情,充分表現了粵樂與粵人精神世界的息息相關,以及粵文化的多元特徵。
余其偉特別强調了廣東音樂「修史」的必要性。每一個時代都應該有一個時代的音樂,音樂是一種語言方式,不同時代的音樂講述不同時代的故事。余其偉認為,廣東音樂雖然歷史很短,從孕育到成形或許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目前也難以做到正規、系統地「修史」,但可以考慮用散論、作品、演奏史、藝術家立傳等形式進行「修史」,這個任務並不算十分繁重,卻也不算太容易,但是不做不行,不做就會遺漏很多寶貴的史料。如唐人魏徵所說,「以史為鏡,以史為鋻」。我們應以董狐直筆的精神,來為廣東音樂修史。廣東音樂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創作演奏,都反映出當時的時代特徵、生活風采、政治經濟方面的情形。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廣東音樂,音樂融入粵人生活。南方人拿着鳥籠在茶樓一盅兩件,這種音樂沒有很强的侵略性,也沒有「做官」的意識,是鳥語花香中的一種哲學。廣東音樂隨着廣東人的生活方式與聽到之處的地區發生文化互補,這些都是「修史」需要體現的。
關於廣東音樂這種向內吸收的融合性和向外輻射的滲透性,正是這次沙龍的主體《廣東音樂的故鄉與他鄉》。余其偉介紹說,廣東音樂不僅海納百川,善於吸收外來文化,也在不同時期充分向外發展。上海、天津、北京、沈陽、延安等地,都有受到廣東音樂的深遠影響,如今更是輻射全球,成為粵人流淌於血脉中的鄉音親情。粵人對權力不是很熱衷,對世俗生活則津津樂道,更傾向於對海洋文化的羡慕。這種在移民文化浸染下的粵樂生存,輻射性很强。沙灣何氏,粵樂先鋒,沙灣是廣東音樂發源地之一。廣東的沙灣、台山等地,都產生了大批廣東音樂的名家名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何柳堂、丘鶴儔、呂文成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廣東音樂家共同開創了廣東音樂的第一個黄金時代,廣東音樂旋即風靡全中國乃至華人所居之世界各地,成為具世界性影響的新樂種。上海則是這種巨大影響的發生地之一。另一邊廂,天津的「粵聲津度」也有百年歷史。廣東人還把廣東音樂帶到沈陽、延安等地,如今廣東音樂在北京也很有發展。廣東音樂出去外地落地生根,曲目、演奏都會和當地文化結合發生變化。廣東音樂輻射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把我們的文化、民族性格帶到當地,這也是嶺南文化反哺中原文化的一種表現。
(轉載粵人情歌、待續)
注:廣東音樂分硬弓組合和軟弓組合。
硬弓組合:約在1920年以前,由二弦、竹提胡(竹絲琴)、三弦、橫簫、月琴、喉管和打擊樂器組成的為粵劇伴奏及演奏一些過場音樂的樂隊,稱為硬弓組合,它的演奏風格和音樂特色:粗獷、古樸、激昂、響亮。
軟弓組合:約在1925-1930年開始,由高胡、椰胡、中阮、琵琶、揚琴、洞簫、秦琴等組成的粵劇伴奏及演奏器樂粵曲的樂隊,稱為軟弓組合,它的演奏風格和音樂特色:清麗、悠揚、活潑、柔美。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