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龍哥部落格】
影像紀錄歷史郝振泰用鏡頭說故事

陳龍禧

旅行和歷史記憶稍縱即逝,人緊抓回憶除了筆和紙外,最少不了的是攝影。郝振泰攝影成果斐然,他精湛捕捉美好的歷史一瞬間,留下官員與旅途之間的影像;也以文化的角度,為保留美好記憶留下記錄,而一直用鏡頭向大家敍說故事。
郝振泰是世新大學(前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三專電影科技術組畢業,1986年至1997年應聘在「國民黨海外工作會」(海工會)及「中外畫刊」任攝影師;1999年至2012擔任「行政院新聞局」官方攝影師;2012年至2014擔任外交部攝影師。
因為攝影技術深獲臺灣高官肯定,郝振泰從進入到新聞局,即和同事輪流奉派擔任「亞太經合會(APEC)」汶萊年會官方攝影師,接著是2002年墨西哥年會、2004年智利年會、2006年河內年會、2009年新加坡年會、2011年夏威夷年會、2012年海參崴年會、2013年峇厘島年會,一直到退休都是官方攝影師的好人選。
「照片蘊含不平凡的力量,一則報導如有照片配合,會更生動及更能取信於人,也更有美感。」影響所及,郝振泰認為「藝術家不是政客,拍照時全力以赴,非歌功頌德,要用關懷的心勇於表達事實。」他熱愛幫助拍攝公益活動,綻放人生的光明面,往往透過攝影發揚人性美善,關懷人生的真善美。
郝振泰拍攝的歷程,首先是新聞及報導的寫實階段,大約拍攝十年後進入非寫實階段。此一時期拍攝抽象、超現實、造形創作攝影,以及符號作品,目前作品以抽象及造型創作為主。他覺得「內在的高貴,非外在光彩所能比擬。」藝術家要像孩子一樣,無所畏懼,不怕被笑,不被框框限制,不斷的挑戰突破,有時快要放棄時還要堅持下去,才能不斷進步、不斷的提昇。
除了官方拍攝外,郝振泰也深入臺灣各地直接和社會各階層接觸,從上流社會到社會底層,都是他探訪的地方。他笑稱有時因為太過於認真和專注,一件作品完成後,都要花掉不少時間,但付出也會有回饋的喜悅,補充能量後又恢復正常了。郝振泰攝影展或圖文並茂的報導,對社會各種現象的包容、關懷,經常令讀者動容。
郝振泰表示,攝影除了要有豐富的學理知識外,更要對創作修為苦下功夫。雜誌攝影一定要懂美術,拍照時要讓人忘記你的存在,才能拍出最自然、純真的作品。郝振泰說攝影是他最愛的戀人,有幸在攝影的世界和藝術互相碰撞中產生火花。臺灣是他長大的地方,也是他心所繫的地方,然而他不諱言臺灣只重視藝術形式,不重視實質內涵,真正藝術乏人問津,實在很可惜。
曾經有一段時間郝振泰是位自由攝影投稿人,廣被臺灣印刷月曆採用,投搞過國民黨青工會「自由青年社」,後來認識僑務委員會「海華雜誌」總編輯,也成為特約攝影記者,那段期間他有機會拍攝國民黨一些,包括:陳立夫、蔣復璁、鄭彦棻…等黨政重量級高官,他覺得雖然沒賺到多少錢,但能近距離接觸這些名人,還是可以收穫很多。
郝振泰表示:「臺灣要改變現狀,就要從改變觀念做起。」他退休後偶爾會接一些委託案,善用專長自然就可以賺到錢,不必汲汲營營,就可以生活的有滋有味。其他時間則是自己找主題拍攝,當個幸福、快樂的「好攝族」,從拍攝中得到快樂,在勞動過程中可以得到健康,自己也過得很愉快。
郝振泰已多次應邀舉辦攝影個展。他1988莫內藝廊個展、1990廈門藝廊個展、1991視丘藝廊個展、1997國際藝展中心個展,1992南瀛獎優選。除了攝影作品展覽,郝振泰有很多作品用在國家刊物,僑務委員會送給僑胞的月曆,也多次使用他拍的照片。
郝振泰除了在攝影領域有傑出的表現之外,也是位乒乓球高手,公職期間每次中央盃及臺灣北部的業餘比賽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許多攝影作品獲知得很多臺灣高官欣賞肯定,他一再謙虛的說,是意想不到的事,真的很幸運;他說,感謝每一階段遇到的朋友和老師。
 因為公部門攝影的作品都是為歷史留下記錄,郝振泰在幫「中外」當攝影師期間,在最少動用資源下,常邊拍照邊協助進行文史調查,作為報導攝影的養分與依據。郝振泰攝影作品纖細敏銳如貓,以及難以數計的影像紀錄,每張照片後面都富含豐厚的文化故事,是位真正努力不懈的攝影名家。
 郝振泰是1957年在台灣出生,祖籍河北臨城,世新畢業後,漸漸走向攝影創作這條路。初學攝影並沒有固定的老師指導,除了自己摸索外,遇到幾位攝影的前輩,就抓住機會學習,給他很大影響。他說,臺灣是「攝影天堂」,經常和攝影前輩交流,因他為人溫和、態度謙柔,甚得前輩的喜歡而願意傾囊相授。他記憶中一段難忘的機緣,是莊明勳送帶給他書的學習經驗。他慶幸自己很有老師緣,所以學到好技術,也有許多學習對象和發揮的空間。
 1985年起郝振泰開始扛著笨沉重的攝影器材,走過一個又一個地方。在熱鬧的廟會陣頭間、在孤寂的山海中,神情專注的捕捉感動的鏡頭,也開始認識臺灣的土地。1987年他應同學之邀進入海工會的「中外雜誌」擔任攝影工作,期間表現優異,黑白、彩色影像都得到讀者好評。1997年國民黨裁員,「中外」停刊,他轉任新聞局「光華雜誌」的攝影編輯。工作之餘也從事屬於自己的創作,他的影像作品眼光及構圖獨特,充分展現出細膩的人文關懷情操,獲得國內外攝影界好評,也舉辦多場攝影個展。
郝振泰的才華倍受矚目、掌聲不斷響起,他在新聞局併入外交部後,工作幾年即選擇退休,歸於平淡的生活。退休生活郝振泰過的更是多采多姿,他意識到網際網路發達與進步,「處處即是工作室」的數位時代來臨了,只要改變工作室型態與工作方法,在家仍然有些工作機會,不要讓自己淹沒在都市裡。
 完成以圖像為國家留下歷史紀錄後,郝振泰也開始拍攝歷史建築保存與文化工作。他解釋說「造形、意象與抽象,為一條路上的三個不同階段!」認為藝術創作要有獨特性,越不一樣越好!要有攝影作品不驚人死不休的企圖心,這樣的作品只有你有,其他的人沒有,最怕的是雷同與類似!
 從世新畢業走入拍攝到退休,郝振泰的唯一工作都是相機不離身,現在他強烈的感受到純靠技術拍好照片的老一輩急速凋零,文化單位如不邀請攝影名師們,做族群共同回憶與情感的文化保存,等到未來斷層必然後悔。他有空都會去造訪老舊眷村,走訪民間聚落,足跡踏遍臺灣各個角落,也會拍攝傳統宗教活動,透過影像記錄文化,雖然可以鉅細靡遺的保留一點,但能力畢竟有限。
 郝振泰說,他能以飲食、習俗、祭祀、慶典相關攝影作品得到肯定,可見台灣這一片土地是有藝術養分的。我們要珍惜上天賜予臺灣美麗的風景及特殊物產,現在有好居住的環境可攝影,可以從這塊土地上汲取養分,其他的藝術也可以,希望有更多的藝術工作者能夠在好山好水的臺灣耕耘,呈現土地滋養出來的藝術果實。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