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粵劇社】
音樂名家卜燦榮

甘子

(續上期)
卜燦榮性格隨和謙虛,青年時代的他音樂造詣高卻一直行事低調,直至1986年,一次比賽讓他在行內一夜成名。80年代正是改革開放風氣盛行之時,廣州市文化局、廣州市文化工會聯合主辦一場「粵劇音樂唱腔改革比賽」,吸引了省內各專業團體紛紛亮相。高手如林的賽場上,年僅37嵗的卜燦榮一舉奪得三項大獎,除「唱腔設計」和「配器獎」之外,主辦方為其特設「個人伴奏獎」以表彰他精彩的領奏。這次比賽的獲獎新聞登上了《羊城晚報》的頭版中央,新聞標題上卜燦榮的名字與紅線女、陳笑風等粵劇大家並列,這讓他興奮得徹夜失眠,沉澱多年,終於受到了業界的一致認可!
1986年3月29日,《羊城晚報》載:「...新時代粵劇團青年樂手卜燦榮連中三元,除獲得唱腔設計、配器獎外,還榮獲演唱會特設的個人伴奏獎。」
大概十年前,卜燦榮接到了香港中樂團邀約的電話,著名粵劇演員梁漢威與香港中樂團合作《屈原》唱段,請他擔任編曲,希望既能表現唱家所長,又能充分發揮民族管弦樂的特色。香港中樂團編制龐大,又素以嚴謹、高水準聞名國樂界,常年與國際知名作曲家合作,此次邀約既是殊榮卻也必定不易,這讓卜燦榮壓力頗大。
卜燦榮將總譜寫好傳回香港中樂團不久便接到了藝術總監閻惠昌的電話,指揮對他的總譜並不滿意,認為樂隊部分並沒有表達出應有的氣魄。卜燦榮闡釋了自己的音樂理念,並堅持自己的做法。後來經過樂團排練,閻惠昌轉變了態度,再度致電卜燦榮讚其改變精彩絕倫,並正式發出約稿邀請,表示欣然接納他多種體裁的音樂創作。
演出結束後,卜燦榮與香港中樂團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之後他還陸續為汪明荃、羅家英、文千歲等著名唱家編配粵劇與民族管弦樂合作唱段。其中,卜燦榮為汪明荃、羅家英編配的《楊枝滴露牡丹開》深受人們喜愛,在香港頻繁上演。
2017年3月,卜燦榮在香港油麻地劇院演奏自己的原創作品《夜香港》
在戲曲界,紅線女是公認的大家,她醉心藝術,創「紅腔」,對粵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卜燦榮十分景仰紅線女,初入行時便夢想著有朝一日能為她譜寫唱腔。90年代初,卜燦榮為倪惠英、梁耀安主演的粵劇《南越王后》做音樂唱腔設計,排戲時紅線女過來指導,素以嚴謹聞名的她當著衆人的面誇讚唱腔設計很有粵味,讓卜燦榮深受鼓勵。至1997年,紅線女欲籌備從藝60周年演唱會,正式邀請卜燦榮擔任頭架樂師,領奏《荔枝頌》,開啓了二人長達十六年的合作關係。
卜燦榮隨紅線女到過很多地方演出慰問,從城市到鄉鎮,不管條件如何,紅線女對藝術的認真始終如一。有一次,他們去到東莞長安鎮業餘粵劇團參加該團成立20周年誕辰,從下午到晚上,紅線女堅持看完兩齣新劇,得知卜燦榮也隨之停留到晚上後,便讓他伴奏一曲《荔枝頌》獻給長安鎮的樂迷們。
2007年,《卜燦榮廣東音樂作品選集》(人民音樂出版社)問世,紅線女受邀參加發行大會並接受廣東電視台采訪:「我覺得他的作品很豐富多彩,而且他的人格、人品和他作品的感情是一致的,我很尊重他。」這段視頻被卜燦榮錄成光盤珍藏,每每回憶此幕,他總是欣慰又感動。
合作多年,紅線女一直親切的喚卜燦榮「阿卜」或「卜生」,她的聲音溫柔又堅定,雖滿頭銀絲卻精神矍爍,予人溫暖和力量。事實上,晚年的紅線女一直忍受病痛折磨,有時腰痛得甚至轉不了身,盡管如此,她仍熱心粵劇事業,這種執著的精神讓卜燦榮既心疼又欽佩。紅線女逝世前幾個月,曾寫下一首詩交予卜燦榮譜曲,可惜還未來得及演唱便與世長辭。2013年12月30日紅線女紀念晚會上,她的學生共同演繹了這首絕作。詩云:前有珠江兩岸,身靠白雲高山。舞臺觀衆千萬,粵曲響遏塵寰。
從業幾十年,卜燦榮一直專注於粵劇改革,他的音樂唱腔設計既有粵味又具新意,他對粵劇創作帶著包容且多元的眼光,不拘泥於形式,鼓勵新生事物的產生。
2015年,廣東粵劇院推出新編粵劇《決戰天策府》,該劇改編自網絡遊戲《劍俠情緣網絡版三》,全程使用MIDI音樂製作,是傳統戲曲與網絡遊戲的跨界合作的首例,一經推出便引發廣泛討論。有人認為,《決戰天策府》過於注重舞臺寫實,加之MIDI音樂製作,不使用傳統樂隊,完全與傳統戲曲的路子背道而馳;有人卻認為這正是《決戰天策府》創舉,新穎的題材,華美的舞臺,精彩的打鬥,吸引了大批新觀衆走進劇院,不失為該劇成功的一面。 《決戰天策府》主要演員還參加了全國首檔大型戲曲文化類節目《喝彩中華》,令人眼前一亮。
這是顛覆傳統或抑創造「新經典」?卜燦榮有著獨到的觀點,他認為劇本是打造一部優秀粵劇的基礎,《決戰天策府》的故事取材經典,其音樂表現形式雖不拘一格,卻與網絡遊戲的背景相吻合,這樣一齣為年輕人打造的粵劇是值得鼓勵的,若有太多條條框框的限制,便會步入發展的僵局,成為博物館的「遺產」,而非舞臺上鮮活的藝術。嶺南地處東亞大陸邊沿,南海之濱,深受海洋文化影響,若放眼歷史長河,其發展又是本根文化、百越文化、中原文化雜糅的歷程。粵劇生於南粵大地,嶺南文化中、可加放多元、相容並蓄的優秀特質。早在20世紀初,就引入小提琴、薩克斯風等西洋樂器,如今隨著工藝的進步,有了更多的表現手段,這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粵劇未來的走向將如何,我們不得而知,隨時間的推移,或許會有更多的元素雜糅其中。對於卜燦榮來說,做好音樂唱腔設計,創作更多的廣東音樂作品,繼續演奏高胡,帶好學生便是此刻力所能及之事。回憶童年時光,卜燦榮又記得父親一遍遍教他演奏「西宮夜靜百花香」,年幼時在心裏播下的粵劇種子,經過歲月精心澆灌,終於長成了大樹。
注:本文原載於《南國紅豆》雜誌2017年第5期,作者為司音。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