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文友社】
「翡翠島國」愛爾蘭行

雲 霞

四月下旬,我們抵達倫敦。在朱琦老師隨團講解下,一行人如沐春風。於附近名勝景點遊覽後,橫穿英國威爾士(Wales),從菲什加德(Fishguard)港搭乘渡輪,越過聖喬治海峽(St. George’s Channel)來到了愛爾蘭。

當一踏上愛爾蘭,就被眼前迷人的翠綠景色所吸引。終年溫潤多雨的海洋性氣候,讓它贏得「綠島」、「綠寶石」與「翡翠島國」的稱譽,尤其雨後,那份嫩綠,水溶溶的,清新亮眼。於此舒心國度,展開我們為期四天的美好旅程。

沃特福德(Waterford)

建於914年,位於許爾河(River Suir)下游,依山傍海,山明水秀。因位處南端,較其他城市陽光充沛,故有「陽光之都」的美名。是愛爾蘭第五大也是最古老的城市。我們夜宿此城。

次日,沿著河邊優悠漫步,看建於13世紀的古城牆和維京人為城市防禦工事而修建的瑞琴娜塔樓(Reginald's Tower)。據說它還是愛爾蘭第一座使用石灰、動物的軟毛和泥等混製成砂漿修建而成的建築。它的名字源於愛爾蘭海盜( Ragnall MacGillemaire 城的統治者),他曾被維京人囚於此塔。現在塔內設有博物館,展示維京時期的藝術珍寶。

沃特福德還有個聞名於世,創建於1783年的水晶工廠,至今仍居水晶行業的龍頭地位。我們進入廠內參觀製作流程,從吹製、冷卻、塑型熔融到切割和雕刻成各種尺寸與形狀的成品。許多精緻的水晶,從杯、盤、花瓶、酒具、物件擺設到珠寶首飾等,在展覽廳散發出璀璨耀眼的光芒,令人驚艷,不捨離去,尤其有座精緻直立式的「威廉·馬多克時鐘」,十分吸人眼球。威廉·馬多克是1766年至1790年當地最負盛名的鐘錶製造商。此鐘重約95公斤(210磅),做工燦爛精細,這是一直貫穿在愛爾蘭百年品質的標誌。紐約時代廣場2000年到2007年的跨年水晶球,就是由沃特福德水晶工廠所設計。

基拉尼國家公園(Killarney National Park)

我們一路忙著欣賞窗外綠油油的田園風光與金燦燦的油菜花田,不知不覺遊覽車已駛進位於凱里(Kerry)郡的基拉尼鎮。只有一萬多人口的小鎮,卻因有了基拉尼國家公園,而成為知名的旅遊勝地。

它是愛爾蘭的第一座國家公園,前身是莫克羅絲莊園(Muckross House)。1932年莊園主人將它捐獻給政府,以後被大幅度擴展,形成約26000英畝的多樣性生態環境公園。擁有幽靜的湖泊、數座環繞的蒼鬱山峰、珍貴的橡樹與歐洲紅豆杉林、當地特有的紅鹿群,以及愛爾蘭現存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這森林是許多動植物生長棲息地,有些物種十分稀有。1981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指定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之一。

這裡禁行汽車,我們乘八人座的古典馬車進入園內。聽踢踏的馬蹄聲,在小徑輕快地響著,風趣健談的馬車伕兼導遊,那口英國腔的英文,加上清雅的風景,讓人感覺遠離現俗,走入了古歐洲電影中才有的畫面,心中不禁漾起了絲絲浪漫。

穿過高聳的樹林,眼前豁然開朗,現出一片開闊的藍天白雲與綠意盎然的大地。想是春季雨水豐沛,這翠綠如洗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

典型中世紀奧多諾霍(O'Donoghue)家族的羅斯城堡(Ross Castle),矗立於該園三座湖泊中最大的羅琳 (Lough Leane) 湖旁。這座堡壘原為防禦敵人而建,於相對的角落各設有一座四方形的瞭望塔,在它外側又多立了一道牆來加固,塔樓內的每一階迴旋梯都故意設計成不均等的高度,若有敵人攻進來時可擾亂他們的步伐,拖延牽制敵人的行動。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失去了作用,如今荒置,處處顯露出滄桑。幸得深情湖泊在旁朝夕相伴,於流霞映照下,給老去的容顏添上一抹青春的色彩。

湖中數隻綠頭鴨悠游著,岸邊橋畔的水彎裡停泊著許多船隻,有隻鮮藍色的,在一片綠野中顯得特別搶眼。遙望湖上蘆葦蕩處,有個人正獨自泛舟,孤單的身影,頗有「小舟從此逝,滄海寄餘生」的況味。

大家四處走走,選好角度拍照留念,不管是古堡、湖泊或是遠山,在鏡頭下都好美。突然發現橋那頭擠著一群人,原來是新娘剛到,來此取景,正準備跨過橋,以古堡為背景拍婚紗照,將現代新潮交融於古老歷史中,這品味真是獨到。彷彿時光倒流,令人興起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覺。

天色漸暗,怕要下雨,有人說愛爾蘭的天氣,好比女人的心,捉摸不定,一天甚至會有四個季節,時而風雨交加,時而艷陽高照;一陣冷來,一陣暖。我們趕緊上車回酒店,果真,沒一會兒,大雨滂沱而下。

稍後即使停了,那夜夢中,雨,依舊淅瀝地下著,遍灑在基拉尼國家公園如茵的草地上。

次日一早,我們離開基拉尼國家公園,帶著它清新的芳草香,來到下一站。

利蒙瑞克(Limerick)

愛爾蘭的第三大城,座落在無數愛爾蘭詩人歌詠的香儂河(River Shannon)畔,享有「香儂河畔的美麗田園」與「和約城市」之稱。1691年10月3日與英格蘭在一石頭上簽訂了第一個和約,這石頭自此被稱為條約石(The Treaty Stone)。

約翰王城堡(King John's Castle)建於1200至1210間。約翰是12世紀第一位征服愛爾蘭的英格蘭君主亨利二世的兒子,受封為愛爾蘭大公,後來他又成為英格蘭國王,於是愛爾蘭正式併入英格蘭統治。這城堡有五面堅固的高牆圍繞,以石橋對外連接。堡內有利蒙瑞克歷史介紹中心、英國古代游擊兵兵營遺址等。看看這些冷硬的石砌高牆,幸好它近傍著香儂河,給曾氣勢磅礴而今斑駁古舊的城堡,添了份柔和流動的朝氣。

經過聖瑪麗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也稱為利蒙瑞克大教堂,建於1168年,是該教區的主座教堂,屬於英國聖公會。礙於行程緊湊,我們沒停下來進內參觀。

車子沿著香儂河畔開,恰巧看見有水上活動,很好奇那粗大的水管能將人托得好高,還有水柱噴出,隔著玻璃窗趕緊拍下這從沒見過的鏡頭。

莫赫斷崖(Cliffs of Moher)

地處中西部邊緣,由地殼變動和大西洋驚濤駭浪恆久衝擊而成,是愛爾蘭最出名、遊客最多的景點,也是歐洲最高的斷崖。Moher古蓋爾語是「荒廢的堡壘」之意,位於遊客中心往南約4公里的最南端懸崖邊上。它建於公元前一世紀,如今已成遺蹟。

我們抵達時,天氣轉陰,迎著強風走向綿延8公里長,高214公尺的斷崖,看來相當驚險,還好日漸增加的體重有了份量,否則真會有一不小心就被強風吹下斷崖的可能。走近如斧劈刀削般的崖邊,探身朝下一望,波濤洶湧,浪花滔滔,擊打著崖壁,發出陣陣怒吼,令人膽顫心驚,那架勢如同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裡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我嚇得連忙後退數步。可惜按下相機快門,總是遲了,沒能拍出斷崖磅礴的氣勢。

崖旁有一座建於1835年的奧布萊恩塔樓(O' Brien Tower),石頭壘砌,十分牢固,是一位國王的後裔科尼利厄斯·奧布萊恩爵士(Sir Cornelius O' Brien)所建。目的非關軍事,純屬點綴景觀。站在塔頂,俯瞰陡峭險峻的斷崖與浩瀚無際的大西洋,雄偉壯闊的美景盡收眼底,一切俗慮盡拋。

懸崖峭壁上長有許多珍稀物種,也是上萬隻海鳥的棲息地。最低處是「女巫頭」,海拔約122公尺。走到接近斷崖底層的地方,就可看到上億年前的史前河道遺蹟。限於導遊給我們停留於此的時間不長,加上氣候不佳,就沒前往。

這樣奇特的風景自然吸引了電影製片家來此取景。《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中,哈利波特和鄧不利多為了找出佛地魔不死之因,飛向聳立海邊的斷崖,就是在此拍攝的。還有其他世界著名的影片也在此取景,如《雷恩的女兒》、《麥金托什男人》、《公主新娘》、《遙遠》與愛爾蘭本土製作的電影《走進西部》和《傾聽我歌》等。

高威(Galway)

是文化、貿易和旅遊的中心,被譽為愛爾蘭的「文化首都」和「西部之都」。走在街上,可感受到這城市的時尚,街景洋溢著青春氣息,不時有愛爾蘭的古典音樂隨風飄送過來。新潮與古舊在此交疊,形成一股特殊的魅力。夏季會舉辦許多活動,如藝術節、文化節、爵士音樂節,且由於靠海,海產豐富,還舉辦生蠔節,每年吸引大批遊客湧入歡慶,是個色彩豐富且充滿活力的美麗城市。

它有個地標,即綠頂的高威大教堂(Galway Cathedral),是座天主教堂。建於一棟舊城市監獄的原址上,1958年始建,1965年完工,與歐洲動不動就是好幾百年歷史的老教堂來比,這是個非常新的教堂了。圓頂高145英尺,穹頂和柱子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淺綠基調,明亮的彩繪玫瑰窗和馬賽克,將教堂裝飾得十分華美。

高威海港曾為發生的大饑荒事件扮演過重要角色。1845年至1852年,愛爾蘭經歷大饑荒,賴以為生的馬鈴薯發生「晚疫病」,它是由一種名為致病疫霉的真菌引起,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收成歉收。大饑荒還有其歷史背景,自合併成英國的一部份後,人口從500萬激增至800萬,造成糧食供應壓力,及前從南美引進馬鈴薯時,為提高糧食產量,僅引進成長最好的品種,這種對單一農作物的過度依賴,使得饑荒倍加嚴重,餓死約150萬人。約100萬饑民就是從這高威的港口乘船離開家鄉,駛向北美求生。

單在美國,超過四千萬人擁有愛爾蘭血統,其中包括前總統甘迺迪、雷根、克林頓和福特汽車公司的創辦人亨利·福特。在都柏林的鳳凰公園內,除了愛爾蘭的總統府外,美國駐愛爾蘭大使官邸是唯一能設在此的機構。

結束在高威的參訪,車子漸漸駛離,朝都柏林進發。一路上雖然心裡還籠罩著大饑荒的陰影,但是我相信,悲慘的歷史不會再重演,尤其愛爾蘭正朝工業化邁進,已擺脫貧窮的過往。深深祝福它!(寄自新墨西哥州)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