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漫談戲服(4)

▪甘子▪

(續上期)
戲服質料-早期民間劇團經濟能力有限,戲服的質料多是用布、綾、綢、緞。只有少數富裕一些的戲班或官宦家中畜養的班子才會用錦緞、雲緞等貴重衣料。而宮廷則不受經濟因素影響,故除了上述的質料外,還用了緙絲、漳絨、雲錦等絲織品。從清代的《清升平署志略》中,可以知道朝廷戲班服飾規模之大,服飾之美艷,是民間戲班無法比擬的。亦有用尼龍紗等現代化產物。現將各質料之特色簡略介紹:一、大緞,比較光滑,厚密的絲織品;二、縐緞,亦是光滑,但較輕的緞;三、縐,出自浙江、古時湖州絲綢的一種,故又名「湖縐」;四、綢,一般絲織品的通稱;五、緙絲,宋代開始的一種絲織品,織法繁複,而效果則似雕刻而成,故又名「刻絲」;六、真絲緞貝縐,與縐緞差不多,但不反光;七、尼龍紗,主要是用作釘珠片珠筒的輕紗。
至於刺繡方式,最主要的有比較清雅艷麗的「彩色絨線繡」,色彩光澤奪目的「平金繡」、「平銀繡」,富麗堂煌的「圈金絨繡」和「金夾線繡」幾種。金絲或銀絲的貨源早期是用土金土銀,後來多用法國製品或意大利銀絲製品,亦有部分是用日本出品的金銀絲。
顏色概述-一、正五色,又稱上五色,包括紅、黄、綠、白、黑。二、副五色,又稱下五色,包括粉紅、湖(藍綠色)、藍、紫、絳(紅帶紫)。三、雜色,包括秋香(啡黄)、白月又名皎月,是淡藍色、古銅(金啡色)、灰、金和銀。
戲服的顏色除了有襯托和美化的作用外,亦是暗示穿衣者的身份階層等的分別。這種象徵性是做戲的與看戲的都已有共識後而達致的傳統。例如黄色代表尊貴、紅色代表正直、黑色代表粗曠、白色代表莊重、綠色代表剛毅。
紋樣-紋樣的作用,是與服裝式樣、顏色配合而達致塑造人物特性的效果。有些紋樣是限制於某類人專用的,例如龍、補子等。而紋樣主要有以下三類:
龍鳳-都是繼承古代的官制或宮廷服裝的式樣,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改動。例如官袍上的補子可以繡鶴,但繡其他雀鳥亦無不可,觀衆會知道他是官,但沒有人會注意或去考證補子中的雀鳥是否符合古代官制,正如狀元不是一品官但都可能穿一件繡有仙鶴的紅色官衣一樣。但如果將官補子繡在袍下擺或兩側而不是繡在胸前及背後,則是不能被觀衆接受的。因為觀衆已接受了補子的形狀、位置等基本形態,所以不能改變它的位置,更不能將它由正方變成三角、或其他形狀。
寓意吉祥-例如松柏、仙鶴、蝙蝠、花、鳥、流雲、八寳、八吉祥等。這類紋樣的限制則比較少。
文字圖形-例如壽字紋、佛字紋、虎字紋、水田文、流水、八卦圖等。
專戲專服與傳統衣箱-早期戲班是用十六個衣箱存放全部戲服道具等用品的,各箱內所放的衣飾物品都有規定。但後來的人已不遵守這套規則,而且現存文獻亦無記述、甚難考證了。現今的戲班常用的服飾,大都是沿用以前流傳下來的方式,以數個至十多個衣箱的服飾去演出全部的戲。換句話說,即同一套戲服可以在多個不同場合或多個戲中穿着。原因是經濟問題,另外戲班藝人及觀衆已習慣了戲服的程式性,觀衆一看台上演員的服飾便知該角色的基本身份、性格,即觀衆與演員之間經長時間的實踐,已習慣及取得對服飾 程式性的共識了。
但近數十年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開始進行戲劇的改革,有某些重點的戲曲是採取專戲專服的做法的。原因是有人認為傳統戲曲服裝並不能反映劇中的時代性,什麽朝代都可以穿同一套服飾是「不科學」的,因而在五十年代開始進行專戲專服的嘗試,比較著名的有一九五九年的《關漢卿》、一九八○年的《荊軻》、《昭君公主》、《搜書院》、一九八八年的《吳起與公主》、《南唐李後主》,及《越國皇后》等。它們全都是歷史劇,因此便依古代歷史記載而考據、設計專為該等劇目而做的戲服。
要推行專戲專服的最重要條件是:一是有龐大的經濟支持;二是有專門人材去設計。這兩方面中國內地都是容易解決的問題。自建國後,廣東省的粵劇組織起了很大變化,除了有正統的粵劇訓練學校外,粵劇制度亦有很多改變,例如服飾公家制,設立導演、舞台監督等專職,加設服裝設計人員、布景美術設計人員,劇團有固定樂手等。而這些改革背後最重要的因素是劇團國有化,在此大前提下改革才有可能,民間私人劇團,無論在人力或財力方面都分散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這些改革的。例如香港的劇團很多,但有能力去實行專戲專服的極少,唯一例外的是雛鳳鳴劇團,她們曾在《帝女花》及《李後主》等戲中用專為該等劇設計的戲服。其他劇團則未聞有如此做法。南洋、美洲等地的粵劇團不多,演出少、人力少、資源少,因此更加不可能有專戲專服了。
不能每齣戲都用專戲專服時,便要用傳統衣箱了。回看以前的戲曲,早至宋、金的戲曲已有戲服,但因故事不多,相對下人物亦少,故用的戲服亦比較簡單。但自元、明開始,戲曲日漸發展,故事內容範圍擴大、情節複雜、人物衆多,因而需要大量戲服去區分不同的角色身份。除了經濟條件不許可外,技術性的問題,戲班需要時常巡迴演出,流動性大,在交通往來不便的情況下,搬運大批衣箱是十分困難的。廣東省的紅船時代雖有畫艇專放布景戲曲服,但畢竟存放量亦是有限的。專戲專服可能是一種浪費。因為這系列的戲服只適合該齣戲用,除非以後時常再演,否則便只有長寄在貨倉裏了。因此,以最少的資源運用在最多劇目中,便是以前劇團,甚至是現在或將來的劇團最理想、最有經濟效益的方法。這亦是衣箱制度能流傳至今的原因。
(待續)
附註:12月10日星期日達拉斯粵劇社在華人活動中心大廳舉辦第二屆以歌會友演唱會,海報已張貼各大超市及華人中心。報名者請寄ganxiuxia@yahoo.com 甘子收。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