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龍哥部落格】
陳登壽讓沾美庭苑充滿本土藝術氣息

陳龍禧

穿越車水馬龍的台北新生南路,在富麗幽靜的巷弄內,有棟經過整修的日式建築「沾美藝術庭苑」最近推出一檔「劉木林水彩畫展」。展場原是台灣大學舊宿舍,委外整修保留了建物原有的歷史脈絡及樣貌,也融入在地環境,出租經營畫廊及餐廳。舊建築依然保有歷史記憶,隱藏不住時光的軌跡,訴說著一頁頁的陳年往事,連老屋老樹,一磚一瓦都留存了歷史記憶。在喜愛藝術品的陳登壽經營下,藝術庭苑長期排檔展出本土名家畫作,讓空間充滿本土的藝術靈魂,社區多個有藝術氣息的地方,氣氛彷彿都不一樣了! 在喜愛藝術的陳登壽規劃下,藝術庭苑大部分空間用來展示藝術品,用不到一半的空間開餐廳,入門動線先經藝廊才到後方的用餐區域,加上藝術助理解說,更增添了庭苑的藝術氣息。此一半強迫式看展是陳登壽的主意,能在那藝術作品環繞的氣氛中享受佳餚,更可從庭苑感受到陳登壽對藝術的熱忱,經營者的態度、專業、提供繪畫創作者展示的舞台,不以商業利益為經營之道,這樣的從業者在現實的世間已然鳳毛麟角。 陳登壽把濃厚的藝術氣氛帶到沾美,展出各類藝術原創作品,有名家也有素人,唯一要求就是要有台灣本土心。陳登壽說「很多餐廳愛掛政治人物光臨的照片或簽名,沾美經營這麼多年,用餐的重要名人也不少,但我愛掛畫作,因為政治是一時的,藝術是一世的。」1949年沾美西餐廳就在仁愛路圓環開店,陳登壽後來接手經營後,大膽在牆面掛上價值不菲的真跡畫作,是全台最早這樣做的餐廳,雖然現在也有些餐廳跟進,但沾美還是掛最多台灣本土畫家的作品。陳登壽說「他與外賓常有互動,感覺在外籍人士眼裡,台灣的水彩畫家水準是很強的,可惜自己人不捧場。」 陳登壽認為「台灣人注重實用美學,穿著打扮都不輸國際潮流;從台灣建築外觀,就可看出我們生活美學不足。台灣豪宅很多,有錢人為展示財力,會在家辦外燴招待重要客戶或人士,開瓶數萬元的紅酒毫不手軟,很得意的介紹高級傢俱,可惜沒有藝術品味,不然就是掛著名畫家的印刷畫作。」他認為藝術是生活的沈澱,如能展示收藏獨特本土藝術品,而不是進口傢俱多好啊! 經過30多年收藏,陳登壽有近百幅台灣藝術家的畫作,他認為如果大家從支持台灣藝術家開始,讓他們有創作的動力,未來台灣總能在世界藝術界有競爭力。沾美西餐廳內平常都掛自己的收藏,且每個月輪換更替。陳登壽說「有人收藏藝術品是投資,而我是興趣,所以沒賣,但如遇到有緣人,也會看當時的氣氛決定。」 陳登壽生長在深坑,國小時媽媽就過世,靠在酒瓶廠當工友的父親,拉拔六個兄弟姐妹長大。他說「小時候家裡為了省電,電燈是在廚房與房間墻壁上挖洞共用,照明都不夠亮。想做功課或讀書,得到路邊的路燈柱子下。」即使是這樣惡劣的環境,他成績還是很好,高中讀師大附中,大學考上淡江讀不起。那年正好圓山大飯店開幕在招募服務生,三千個應徵者只錄取三百人,被錄取就先就業,原想第二年再重考。但是因為收入不錯,大哥說「兄弟這麼多,會賺錢的留著賺錢,會讀書的去讀書。」他讓三哥和弟弟去讀書,就繼續工作了。第一次領到月薪六百元,加上小費總數五千元交給父親時,當時一個月只賺八百元、生性寡言少語的父親,不明白陳登壽何以得來這筆鉅款,還特別交待他:「我們做人,賺多賺少不清在,千萬不可以做歹。」 當兵回來,陳登壽到西餐廳當經理,他靠著為公司節流,採購時堅持不收商家「禮數」,要廠商降價,原來賠本的餐廳馬上有盈餘而受老闆賞識,老闆後來撥出餐廳樓下一方店面給他賣「杜老爺」冰淇淋,也開始到東吳大學修德文。後來到郵輪上當酒保,從調酒師開始學起,到德國那段日子是啟蒙對藝術喜好的開始,德國每家餐廳幾乎都會掛真跡畫作,除了是歐洲人本身喜愛藝術,也是餐廳向藝術家致敬與尊重。 不管是賣冰淇淋或當酒保,陳登壽都將學到的數學及物理原理,實行在創造利潤上,而且也真的發現到別人沒法思慮到的妙方。他雖然擁有西餐廳,卻不擔任董事長職位,而是每天穿領班制服的「陳總經理」。兢兢業業在餐廳招呼客人,帶領著一班跟隨他多年的餐廳幹部,就像是自己兄弟姐妹,陳登壽說「我們沒有什麼管理制度,都用良心和感恩來工作。」 陳登壽是虔誠基督徒,本著「愛與服務」的精神,事業有成後,多年來一直關懷台灣藝術家創作,細數餐廳的畫作,滿牆都是蒐藏的原創藝術,其中不乏知名畫家席德進、李石樵、楊興生、姚慶章、戚維義、郭振昌等人作品,有宜蘭、大屯山、淡水景物,有記者兼業餘畫家的作品,有黨外人士林耀堂畫作,還有一名已故的熟客,在畫布尚未普及沒錢買之下,以木板當油畫的作品。此外,他也會把本土詩人如李敏勇的作品掛在牆上,讓不同的藝術呈現,據說有時名家興致一來還當場作畫。 1984年陳登壽接手經營沾美,當時西餐廳已逐漸走下坡,但他不急不徐喚醒老店原有的靈魂。首先堅持留下斑駁的木頭骨架,堅持留用表面已有淺痕的平台鋼琴,花多年前已可買一輛汽車的錢,買進台灣第一台義大利咖啡機。有位設計師椅子重新油漆;換椅套的師傅也勸買新的比換舊的省錢省事。但陳登壽認為「造新容易;但要造舊,得花上多少歲月。」 究竟花了多少錢在收藏畫作上?陳登壽說「沒去算,也算不清」,他對於餐廳每一幅畫的故事,都如數家珍,隨口就可說出哪幅畫是哪個畫家所畫,哪幅畫是怎樣的創作背景。他以借由擅長的美食,影響食客認識台灣的畫作;甚而影響豪宅,改掛「土地的故事」。陳登壽覺得過去台灣因為壓抑自己的文化,而失去人文特色,希望能盡一己之力「恢宏台灣人的驕傲」。 1979年,陳登壽在國外聽聞美麗島事件,從德國電視畫面目睹施明德等人受審鏡頭,深受震撼,因為那個媒體禁聲的年代,讓他在海外看到台灣的真相,當下買了一幅法國畫家所繪,十九世紀末俄羅斯舞者以《天鵝湖之姿》舞出自由美好的百年畫作,開啟陳登壽為台灣本土畫作打開視窗的重要關鍵,後來經營沾美餐廳的重要象徵-鼓吹自由主義。 陳登壽說,1970年代迄今,屬於台灣的音樂愈發蓬勃,相對的關於美術作品的記錄卻乏善可陳。這位當年因中壢事件啟蒙,而開始接觸黨外雜誌、聽演講會,也曾在基層支持環保及民主運動,他如今以不同形式展現台灣愛。他未來退休後想開一家純人文沙龍的藝術中心,裡面只提供輕食,並開放給藝文界,讓展示者與欣賞者或買方有直接交流、對話的空間,展示者不必有知名度,但藝品須接受藝評人士的挑戰,以激發創作力,藉由媒體報導及收藏者支持,讓台灣的藝術更為活絡,尤其想給台灣的年輕藝術家更多施展空間。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