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楊愛民】
黃河

楊愛民

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流域,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世界第六大河,發源於青海的巴彥可拉山北麓,全長5464公里,僅次於長江的6380公里。可是,自古來黃河就好像一匹脫韁之馬,不受控制。所以古人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表示無舟楫之利。有“黃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的說法;河套因水利而繁榮。因為黃河的支流為黃土高原,經常攜帶大量的泥沙衝入黃河,造成黃河的水含沙量過高,所以水是黃的,故稱為黃河。1933年調查,年含沙量是39.1億噸。1977年,平均含沙量為920噸/立方米。河南三門峽多年調查的含沙量是16億噸。到了下游,大量泥沙沉積在河床,河床日益增高,黃河兩岸必須築堤以防河水氾濫。黃河一旦決堤,就要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中國有歷史記錄以來,人為或天然的超大型改道有9次;中型改道36次;決口1500餘次。有“三-四年決堤,百年改道”之說法。我的老家碭山縣是受害最深的地區之一。我的村莊小楊樓就位於黃河古道南岸河堤上。碭山縣城已經被掩埋個好幾次。我的村莊之下仍有村莊。我小時候就親眼看到過一個農民為了挖掘前代地下房屋的磚頭而被活埋,幸虧被救活了。由此可知,黃河泥沙之多,實在無法計算。
文明古國的特色是農業開發較早,中國就是一個農業文明古國。農業生產與水關係密切。所以,古代凡是治水高手就可以被推舉為國王。大禹王的父親鯀也是治水專家。他被瞬帝所殺不是因為他治水不力,而是他竊取了息壤之地。這是一種背叛,所以被殺。現在有科學證據(考古)證明堯舜傳位並非禪讓,亦為經過戰爭而得來。這樣說來,很有可能大禹王得天下是為父親報仇,而將舜帝打敗,自己當了國王。試想“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大禹王對他父親的被殺,心裡怎麼想?人類有很多歷史是“黑白講”,以角度不同而各說各話。最後都成了“羅門生”。黃河決堤也是這樣。黃河有很多次人為的決堤,決堤是將黃河作為盾牌,用它來抵禦外侮;也用它作為武器消滅敵人。決堤造成人民的重大損失,是對是錯,並無結論,這是百年後的事。
7/7/1937,七七事變,日軍發動盧溝橋侵華戰爭;6/9/1938,不到一年的時間日軍勢如破竹,土肥原的二萬日軍沿著黃河西進,鄭州危如累卵。20萬國軍可能被消滅。蔣介石為了阻止日軍進攻,下令第八師師長蔣在珍在鄭州附近的花園口南岸決堤。日本、漢奸、共黨、都抹黑國民黨,說蔣介石是千古罪人。國民黨的說法是沒有死人,因為當時非氾期,而且水深最多及腰,水流緩慢。同時,事先已經發放一些遷移費。秉公而論,生命財產損失是不能避免的,究竟死亡多少人,並無確切的數字。抗日戰爭是全面戰爭,即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果以中華民族之興亡為著眼點,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應該是值得的。抗日戰爭,國民黨,共產黨都有責任。國共內戰共產黨勝利,但是,對抗戰而言,不能把一切罪過都推給國民黨,把一切功勞都歸功於共產黨。不能否定歷史,把國民黨對於抗戰的功績一筆勾銷。沒有蔣介石的抗戰,還有中國嗎,還有共產黨嗎?現在抹黑蔣介石的人多為日本人或台獨。他們說蔣介石決堤死了90萬人,當南京大屠殺的三倍。這種比喻不倫不類。兩者的性質含義完全是兩回事,如何混為一談。花園口決堤目前是“羅生門”,究竟死多少人?應該留給後代評論。
劉家昌的中華民國頌裡有一句 “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中華民國,千秋萬世,直到永遠”。長江的水是永遠沒有斷過,可是,在數年前黃河就有一次斷流。因為黃河兩岸人口激增,工農業發達,加上乾旱,中上游各省用水過多,到了山東已經無水可用。山東省政府向中央抱怨,以後才有適當的規劃和限制。80年代我到過濟南參觀過黃河。一個水泥橋,在其下游不遠處又有一座浮橋,沒有看到船隻,車輛亦少。為何要修浮橋則不清楚。
通常一條大河的出海口形成一個三角州,一個沖積平原,是人民聚居發展的中心地帶,必然形成一個大都市,如開羅,上海,廣州,紐奧良等。然而,黃河則否。黃河沒有自己的出海口,有所謂“奪淮入海”的事情。黃河在宋建炎二年(1128)至咸豐五年(1855)的727年間,奪淮河河道入海。北宋年間,金兵南侵,東京(開封)留守杜充決堤黃河,自泗水及濟水分流入海,以阻擋金兵進攻。紹定5年(1232)蒙古軍取金國睢州,圍攻歸德府(商丘),蒙古軍在商丘西北決堤,奪濉水入泗。稍後,蒙古軍又在開封北決堤,河水奪渦水入淮. 元世祖至元23年(1286),黃河在開封、相符、陳留、杞、太康、通許、鄢陵、扶溝、洧川、尉氏、楊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等縣15處決口,河水侵奪穎、泗、渦、淮四條河流河道入海,就是所謂
“黃河奪淮” 。明隆慶年間,潘季馴治河,黃河方固定於明清河道三百年。明清河道即黃河故道。咸豐5年(1855),河南藍儀縣銅瓦廂決堤改道,奪濟水入海至今。原來奪淮入海的河道成為廢河道,也就是我家鄉碭山縣的黃河故道,經徐州、宿遷、淮安、折向東北經漣水、濱海、大淤尖村入海。黃河決堤改道自古有之。蔣介石決堤故道並非始作俑者。百年後才能作出定論。黃河的環境惡劣,塑造出它特殊的性格。這種特性孕育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長存於世界。
今天的黃河情況怎麼樣呢?下面所述是一個美國人的觀點。他說,“河在危機中”。
快速開發助長中國的崛起。但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河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當我們觀看一個風景時,我們通常認為它是一個靜止的空間,但是,實際上它不停的在變化。在中國北方大平原上特別是如此。從帝國時代,到毛澤東時代,到今天的改革時代,人類都在設法控制環境。景觀處處存在著這種奮鬥的痕跡,保存著過去的記錄。首先要看看中國的煤炭工業及其影響。其次要看看在黃河流域的經濟,政治,及環境政策在2011年後所發生的變化。中國的一大部分人口及重工業,及40% 農地都在北方大平原上。而此一廣大地區之水量僅佔全國水量的10%. 水的控制是一個關鍵性的管理問題(南水北調之原因)。政策對中國的土地和生活有實在的衝擊。但是,中國是個大國,此地發生的結果,也是世界各地所面對的。中國的環保法令很多,但是很少實施或將它列為優先。官員們獎勵經濟發展好的單位或個人,所以,短期的經濟成長在先,而長期的環保在後。
記者想以中國傳統繪畫精神,以全景鏡頭描述黃河的景觀。用相機長鏡頭撲捉黃河重要的文化歷史景點。一種幻想,何以它有如此大的經濟力。它是數千年來炎黃子孫的泉源。今天,它在中國的大平原上養活著2 億人民。但是,它的退化曝露出中國崛起的黑暗面。看到這種脆弱的,不和諧的景觀,我認為人們對物質的慾望必須以環境破壞作代價,實令人感慨系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雖然在嗚咽,在哭泣,但是,她始終不放棄照顧著她的子女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