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Stop Smoking

【粵劇社】
戲 劇 童 伶

甘子

(續上期)姚璿秋心情忐忑進入劇團,驚喜發現老師果然沒有打罵他們,演員也不用辛苦地演天光戲,平日有飽飯吃,每個月還有點零花錢,還發一些練功用的鞋和衣服。
姚璿秋到劇團學的第一個戲就是《掃窗會》,學了三個月就 去部隊、農村、學校、工廠演出,老師說這就是“為人民服務”。這個時候她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姚璿秋開始學戲的三個老師是楊其國、黃蜜、陸金龍。楊其國教唱唸,黃蜜和陸金龍老師教基本功。楊其國老師很嚴格,但不打人不駡人,學得好了,老師還買茶葉蛋給她吃。楊老師教她唱難度很高的《四朝元》曲牌,咬字要清,口型要美,要運丹田氣。《掃窗會》是姚璿秋的開蒙戲。黃蜜老師教姚璿秋旦行的基本功。黃蜜的青衣動作很美,那個年代都是男老師教的,男旦的動作優美含蓄,當今已越來越難看見 。陸金龍老師教姚璿秋《掃窗會》的身段,這裏運用了一個矮步身段,很有特色。本來是丑行的身段,因為劇情需要就借用到《掃窗會》的青衣身段中。王金真的丈夫高文舉被相府招為婿,王金真到相府當傭人,她在夜晚假裝掃窗,靠近丈夫的書房。天黑了,一路上風吹蟲鳴,王金真心情複雜,靠近書房窗下,她手拿短掃帚,蹲下身,一邊掃,一邊找尋,心裏很苦。這是青衣戲 的典型,青衣戲就是很苦的,唱功也難。這個戲難在要不斷蹲下又起身,唱起來氣還要順。這幾位老師對姚璿秋的教導,讓她受益終身。
潮劇一直沒有流派的說法,有老師,無流派。雖然老前輩、老先生們的唱腔和動作是有區別的,但並沒有一個名稱。姚璿秋記住的,是老師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吐納纖毫。除了學戲,劇團裏還有文化課,每個星期都有古琴、古畫課程,不用考試的,只是培養和薰陶。排戲前,每齣戲都有老師來講歷史、講詩詞。此時傳統戲劇剛剛開始有正規的導演制度,拍戲很嚴格。姚璿秋記得,當時的排練很嚴謹,並不趕時間,全劇一點一點細排。一排戲,全團都不能離開,連幫腔都要不斷排練。
經過八年抗戰和三年內戰,大多數潮劇戲班都解散。新中國成立初期,只剩下老正順香、老玉梨香、老怡梨香、老三正順香、老源正興和老賽寳蘴六大班。潮汕地區的戲改運動就在六大班中開展。1956年,中共廣東省委決定為省內的粵、潮、瓊、漢四個劇種成立四個省屬劇團,作為劇種的代表團。當時任廣東省委宣傳部長的吳南生奉命到汕頭組建廣東省潮劇團。原六大班的拔尖人才以及一批專業知識分子,組成了一支結合新老文藝工作者的隊伍。1956年8月1日,廣東省潮劇團正式成立。於是姚璿秋調到了 廣東省潮劇團,《掃窗會》就由怡梨劇團來的的翁鑾金先生與姚璿秋配戲。
以往在童伶時代,戲班男孩比女孩多,人們喜歡看女童伶。廢除童伶制後,一時找不到演員接替,戲班就到處招收女孩子當演員。女孩子聲音較清脆,長大後也較接近以往童伶音色,可以繼續排戲。廢除童伶制後,成年男子留在戲班就很少了。潮劇轉為成年人演生旦戲後,剛開始觀衆不習慣,因畢竟有些戲例如情愛的需要成年人演纔有那種韻味。後來經過演員、編劇、導演的共同努力,觀衆慢慢才接受下來。
潮劇的劇本歷來較少創新,童伶演戲也顯得拘謹。根據《中國戲曲志廣東卷》,“ 1919年 ‘五四’運動之前,潮劇 ‘劇本的內容多以忠臣孝子烈女節婦……為主題,間也有演些才子佳人一類的戲,馳名的如《陳三五娘》(又名《大難》)、《三笑姻緣》等。“五四”之後,開始出現一些有時代精神的新劇目。直至廢除童伶制,生旦由成年人扮演之後,整個表演的面貌才有了較大變化。由於音樂、劇本的改良,演員文化素養的提高,使得潮劇佳作迭出,明星湧現,在全國傳統戲劇戲曲藝術中熠熠生輝,也在海外華僑華人中發揮了極大的精神紐帶作用。
(資料來自粵人情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