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廣告搜尋


No Image
網上讀報
Read
e-Edition

黃頁廣告導覽
Chinese Yellow Pages Ads

分類廣告導覽
Classified Ads

English Section

【文友社】
淡紫色的詩

韓秀

老舍先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當眾說過,在北京的作家中,今後有兩個人也許可能寫出一點東西,一個是汪增祺,一個是林斤瀾。多少年的風風雨雨過去了,果真如此,汪增祺與林斤瀾成為北京文壇雙璧,談到北京作家,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兩位。
汪增祺與林斤瀾是至交,惺惺相惜。汪先生曾經撰文評介林先生的矮凳橋系列小說,「林斤瀾寫人,已經超越了『性格』。他不大寫一般意義上的,外部的性格。他甚至連人的外貌都寫得很少,幾筆。他寫的是人的內在的東西……。得其精而遺其粗。他不是寫人,寫的是一首一首的詩。樸素無華的,淡紫色的詩。」
眾所周知,在那塊土地上,為文必得「配合」政治,幾乎是鐵律。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然禁區重重,寫手們並不能自由揮灑。這些淡紫色的詩,來自何處?
林斤瀾的九妹林抗一九五七年「獲罪」,與丈夫一道下放浙江溫州雙溪村。當時尚未出生的程紹國卻「因禍得福」,在少年時代便成了他們的學生。一九七九年,在闊別三十年以後,林斤瀾還鄉探望親人,程紹國得以與他結識。兩人投緣,友情未曾中斷。許多只是在笑談中提到過的人與事,在二十多年之後如同一壜壜的老酒散發出百般滋味,被寫了下來。於是,我們有了機會從字裡行間找尋答案。
一九四○年的秋天,當時身在重慶的十七歲的林斤瀾本來想要投奔延安,沒有成功,便寫信向遠在新疆的茅盾求救。茅盾馬上回信,建議他「就近入學」,署名沈雁冰。有了這樣的一封信,林斤瀾下定決心留在重慶,考進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於是,他做了梁實秋、鄭君里、焦菊隱、張俊祥、史東山、許幸之、戴愛蓮、葉淺予諸君的學生。有這樣的教習,青年林斤瀾的藝術視野會有怎樣的開拓與發展,我們不難想像。
對於四九年以後的茅盾,林先生感情複雜。五十年代「反胡風」,茅盾雖然積極參與,但與周揚等人的凶悍完全不同,似乎這也就註定了茅盾不可能青雲直上。文革一起,本來是左翼作家招牌書的《子夜》馬上下架,原因竟然是「黃色」!
在一九六四年以前。林先生小說年年被評選為年度優秀小說,茅盾便有信來,頻頻指出這些小說的缺失。林先生感激著這些信件,原因有二,一是聽到不同意見有益於寫作的改進,二是明白茅盾生怕林斤瀾少年得志飄飄然起來容易出「問題」。
這是有蹤跡可循的。一九五六年「鳴放」中,青年作家劉紹棠坦然指出,〈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因其具有時間性(延安的環境)、年代性(抗戰時期),以及時代性(內戰時期)。換句話說,離開了當時當地的各種條件,這「講話」不應當成為唯一的文藝方針。這話在我們今天看來當然沒有錯。但是在一九五七年的風暴中,劉紹棠在中國作家協會遭到嚴厲的批判。茅盾在這個關鍵時刻,盡一切可能保護劉紹棠,他說,「你劉紹棠少年得意,說出這樣的話來,你是無知」。「無知」,而非「反動」,那是希望能夠藉此保護劉紹棠過關。然則,事情並沒有照著這個路子發展,劉紹棠終究獲罪,吃足了苦頭,那是後話,與茅盾無關。茅盾終其一生關心一代又一代的作家、盡力保護中國文學的命脈,是林先生念念不忘的。
但是,道德的高尚並不等於文學觀念的高遠。茅盾對於文學現象偏見極深,比方說對於沈從文作品的輕蔑、對於早逝的蕭紅的否定。這一切都引發林先生的「不能同意」。
按照朱自清先生的看法,茅盾的文學觀念是推崇「人生的文學與寫實的文學」。茅盾曾經說過,「偉大的作家不但是一個藝術家,而且同時是思想家---在現代,並且同時是不倦的戰士……」他的作品雖然有著氣度、氣勢、氣魄,但是,作品的藝術性終究還是被過於強烈的觀念性文字沖淡了。因此,林斤瀾明確表示,茅盾的文學理念還是「主題先行」。也就是說,終究是與政治「配合」的,是為政治「服務」的。林先生不但不能同意,他還必須要走出自己的路來。
如此,按照程紹國的看法,林斤瀾離茅盾遠,與老舍身近,與沈從文心近。
雖然如此,評家仍然看出了端倪,李陀曾經這樣提到林斤瀾的寫作,「林斤瀾是汪增祺的摯友,也是酒友和文友。這兩個人湊在一起,他們身邊的氣氛會有一些變化,如清風徐來。但是林斤瀾的寫作與汪增祺全然不同,全走生澀險怪的路子,尤其是語言,似乎專以破壞常軌語法和修辭為樂。有一種『冷露滴夢破,俏風梳骨寒』的峻峭作風,這在現代漢語寫作中是相當少見的。」熟讀汪増祺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字裡行間有著沈從文的溫厚與契訶夫的寬容,林先生的文字總是會讓我們想到骨靈精怪的喬哀斯,特色鮮明、個性強烈,看不出師承。
那麼,清風徐來並不會釀出那許多與眾不同、淡紫色的詩。它們畢竟是來自險山惡水的現代中國。從那一壜壜的老酒中,我們看到了歷次政治運動的刀光劍影。看到了在那樣險峻的生態環境裡,文學現象的奇詭、慘烈。就在這令人驚心的刀口浪尖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身影,遠看像趙丹,近看像孫道臨,笑口常開、聲如洪鐘,卻心思細密、榮辱不驚的一個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士」。
這不是林斤瀾一個人的舞台,更不是他與汪増祺的對口相聲。這是一部生動鮮活的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壇外史,聲名赫赫者除了上述幾位以外,尚有巴金、夏衍、秦兆陽、冰心、曹禺、張光年、馮牧、林默涵、邵燕祥、端木蕻良、唐湜、蕭軍、蕭乾、沙汀、艾蕪諸君。葉聖陶、葉至誠、葉兆言這樣的文學世家不會缺席。郭小川、方之、高曉聲、宗白華、陸文夫、鄧友梅、劉心武、王蒙、梁曉聲、張一弓、賈平凹、余華、劉恆、蔣子龍等等風雲人物也沒有缺席。程德培、黃子平、朱大可等評論家均在座。而楊沫、田家、浩然、草明這些備受爭議的人物也都被一一提到……。


回上一頁